摘要:总是提不起精神可能是身体、心理或生活方式失衡的信号,但通过一些调整是可以改善的。以下是一些建议,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尝试:
总是提不起精神可能是身体、心理或生活方式失衡的信号,但通过一些调整是可以改善的。以下是一些建议,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尝试:
1. 检查基础健康
睡眠质量:长期睡眠不足或作息混乱会直接影响精力。尽量固定作息时间,睡前减少蓝光(手机/电脑)接触,营造黑暗、安静的睡眠环境。
饮食均衡:高糖、高油饮食可能导致血糖波动,让人疲倦。适当增加蛋白质、全谷物、蔬菜水果的摄入,避免过度依赖咖啡或甜食提神。
身体缺水:脱水会让人感到乏力,试着每天喝够水(约1.5-2L,根据活动量调整)。
疾病或药物:贫血、甲状腺功能减退、维生素D缺乏等都可能导致疲劳。如果长期无改善,建议就医检查。
2.调整生活方式
少量运动:即使觉得累,短时间散步、拉伸也能促进血液循环,提升内啡肽(让人愉悦的激素)分泌。从5-10分钟开始就好。
自然光照:白天尽量接触自然光(尤其在早晨),有助于调节生物钟,改善睡眠和情绪。
减少过度刺激:长时间刷手机、信息过载会消耗心理能量,试着设定"无屏幕时间"。
3. 心理状态管理
允许自己休息:如果是因为长期压力或过度劳累,疲劳可能是身体在提醒你需要暂停。给自己 permission to rest(允许自己休息),不必愧疚。
拆分任务:如果因拖延或压力提不起劲,把任务拆解成极小步骤(比如"只写5分钟"),降低启动阻力。
情绪觉察:无聊、缺乏意义感或隐性焦虑也可能消耗精力。可以简单记录情绪,或找信任的人聊聊。
4. 快速提振的小技巧
2分钟深呼吸:用鼻子深吸气4秒,屏息2秒,缓慢呼气6秒,重复几次。
换个环境:起身走动、听一首喜欢的音乐、冷水洗脸。
完成一件小事:比如整理桌面、给植物浇水,通过小成就感唤醒状态。
5. 长期改善方向
找到内在动力:思考哪些事能让你感到有意义或快乐(哪怕是小事),逐步增加这类活动的比例。
社交互动:和能给你能量的人相处,哪怕只是简短聊天。
接受状态起伏:精力有波动是正常的,不必强求"永远高效"。
如果这种状态持续超过2周,并伴随兴趣丧失、情绪低落、睡眠食欲改变,可能是抑郁的信号,建议寻求心理咨询师或医生的专业帮助。
改变就像拨动生锈的齿轮,开始时总是费力,但一旦转动起来,惯性会帮你省力,从最小的一步开始就好,别把自己逼得太紧了,让自己学会放松,工作是你短暂需要完成的KPI,可活着才是你人生需要完成✅的KPI。
来源:嘻嘻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