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宗馥莉果然是个狠女人”的评价在舆论场中发酵时,人们看到的或许是她在商业谈判中的强硬、家族纠纷中的坚决,或是推动企业改革时的果决。但剥离标签背后,这份“狠”并非天生的性格棱角,而是作为娃哈哈“接班人”,在时代浪潮与家族重担双重压力下,为企业求存、为责任担当淬
宗馥莉:“狠”的底色是娃哈哈的传承与突围
当“宗馥莉果然是个狠女人”的评价在舆论场中发酵时,人们看到的或许是她在商业谈判中的强硬、家族纠纷中的坚决,或是推动企业改革时的果决。但剥离标签背后,这份“狠”并非天生的性格棱角,而是作为娃哈哈“接班人”,在时代浪潮与家族重担双重压力下,为企业求存、为责任担当淬炼出的生存铠甲,其底色是对娃哈哈精神的传承,更是对企业突围的执着。
宗馥莉的“狠”,首先体现在对娃哈哈“守正”与“革新”的强硬平衡中。2010年加入娃哈哈后,她面对的是父亲宗庆后一手打造的“商业帝国”——成熟却僵化的管理体系、依赖传统渠道的销售模式,以及在消费升级浪潮中逐渐失宠的产品矩阵。作为“创二代”,她没有选择安于现状,而是以“刮骨疗毒”的狠劲推动改革。上任初期,她便针对娃哈哈冗余的中层管理架构“动刀”,裁撤效率低下的部门,引入年轻化管理团队,哪怕面对内部元老的质疑与阻力,也坚持“能者上、庸者下”的原则。
在产品革新上,她更是打破父亲“大众市场为王”的固有认知,力主布局高端化、健康化赛道。当宗庆后公开质疑“零糖是噱头”时,宗馥莉顶着“忤逆父亲”的压力,推动娃哈哈推出“苏打水饮品”“轻奈”系列低糖产品,甚至亲自带队调研年轻消费者需求,主导产品包装的年轻化改版。这种“不认权威认市场”的狠劲,看似与父辈理念冲突,实则是精准抓住了饮料行业的转型命脉,为娃哈哈注入了久违的创新活力。而在渠道改革上,她不顾“损害经销商利益”的争议,强硬推进线上线下渠道融合,建立娃哈哈官方电商平台,将传统“联销体”模式与直播带货、社群营销结合,虽短期引发阵痛,却为企业打通了新的增长路径。
这份“狠”,更体现在家族风波中的冷静与果决。2024年宗庆后去世后,围绕遗产与企业控制权的纷争骤然爆发,杜建英子女以“信托权益”为由将宗馥莉告上法庭,舆论一度将娃哈哈推向“分裂”的边缘。此时的宗馥莉没有陷入情绪化对抗,而是展现出超乎预期的“狠辣”——一方面迅速联合娃哈哈核心管理层与老员工,稳固企业内部控制权,确保生产经营不受影响;另一方面通过法律途径理性回应诉讼,公开关键证据厘清事实,避免家族私事演变为企业危机。她在声明中明确表示“娃哈哈的发展高于一切”,拒绝以企业利益换取纠纷和解,这种“划清界限”的坚决,虽被贴上“不近人情”的标签,却守住了娃哈哈作为民族企业的根基。
但宗馥莉的“狠”从不缺乏温度,其内核是对责任的极致担当。在推动改革的同时,她并未抛弃娃哈哈的“民生基因”:坚持不裁员,通过内部培训帮助老员工适应新岗位;疫情期间主动调配生产线生产消毒液支援一线,旗下商超坚持平价供应民生商品。在公益领域,她延续父亲的慈善传统,却更注重“精准帮扶”——设立“宗馥莉慈善基金”,聚焦乡村教育与女性创业,以“授人以渔”的方式替代简单捐赠。这种“外刚内柔”的特质,让她的“狠”多了一层厚重的底色:不是为了个人权威,而是为了守护父辈心血与数千员工的生计。
舆论眼中的“狠女人”标签,实则是宗馥莉作为女性企业家的清醒与坚韧。在男性主导的商业世界中,她深知“温和”换不来改革的突破,“妥协”护不住企业的未来。从推动娃哈哈年轻化转型,到顶住压力应对家族纷争,她的每一次“狠”决策,都是对“接班人”身份的回应。宗馥莉用行动证明,这份“狠”不是性格的缺陷,而是扛起责任的勇气——既是对娃哈哈过往的传承,也是对企业未来的突围,更是新时代女性企业家在商业场中书写的独特注脚。
来源:白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