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今诗意》里面的诗词,是跟课本同步的,涵盖7-9年级的诗词,初中三年,一套就够了。
我鱼爸是第一时间给刚上七年级的小小鱼安排上,非常实用,也赶紧推荐给大家!
《古今诗意》里面的诗词,是跟课本同步的,涵盖7-9年级的诗词,初中三年,一套就够了。
说到北京四中,大家应该不陌生吧。北京市均分连年位居前列,连续多年北京高考平均分NO.1,97%以上重本升学率,尤其是语文平均成绩,多年来常常位于北京市榜首,算是国内的一流“牛校”。
这两本书不仅能帮助孩子提高语文成绩,更能为他们打下坚实的人文基础,培养终身受用的阅读和思考习惯。
无论是应对考试的短期目标,还是培养人文素养的长期目标,这两本书都是不可多优质资源。
一共两册,一册经典常谈详解,一册经典选读。俗话说,逢改必考,取代超级畅销书《傅雷家书》进入语文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且要求“整本书阅读”的《经典常谈》,江湖地位大家都知道。
为了对付这本整本书阅读难度之王,北京四中语文教研组组长杨志刚老师,给我们上堂课,见招拆招。
让孩子考点重点、古文释义、背景知识全掌握。
再来看看北京四中语文高级教师、北京西城区学科带头人王志彬老师以自身上古诗词课的实录新出的这本《北京四中语文课:古今诗意》。
这本书是王志彬老师品诗、解诗的备课手记,相比一般的“古诗文全解”类图书,这本书以3-10倍的篇幅,用一个教师娓娓道来的口吻,深入、细致地讲解了全国中考范围内所有课内古诗词。
当孩子读到这本书时,仿佛坐在北京四中的教室里边,真实感受到四中的诗词课长啥样。
这本书主要是初中内容,这本书堪称初中古诗词学习的宝藏,是初中三年课内85首古诗词的详解。
将初中三年六册教材里的古诗词一网打尽,无论是初一新生初探诗词之美,还是初三学子为中考冲刺复习,亦或是小升初的孩子提前感受诗词魅力,它都能完美适配。每节课后清晰标注在统编教材中的位置,贴心附上严格对应的诗词原文,读背皆相宜。
第一个收获,毫无疑问会加深对课本古诗词的理解。
这本书会增加很多拓展内容,比如诗人的其他类似作品以及诗人的生平事迹。这些内容在广度上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范围,让学生的阅读视野更加开阔,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储备。
《古今诗意》收录了85首课内古诗词▲
另一个好处是在阅读深度上。书里的每首诗歌中,都有意蕴丰富的内容。比如《过零丁洋》,这本书不仅仅在广度上做了补充,更重要的是在精神和生命深度上与读者建立了一种连接。
第二个收获,是帮助孩子培养精细化阅读古诗词的习惯。
阅读本身有粗读和精读之分,而古诗词阅读必须是精细化的。需要通过精细化阅读来更好地理解。
高考中的古诗鉴赏虽然不像中文系写学术论文那样要求那么高,但至少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稍微领会到诗歌的妙处。平时养成的精细化阅读习惯,到了考场上才能灵活运用。
书中讲古诗词非常精细▲
第三个收获,能掌握学习古诗词的基本方法。
不同的诗歌有不同的体裁和题材,比如咏物诗、写景诗、写人类、借古抒怀的诗、边塞诗等等。我们需要为这些不同类型诗歌建立起有机关联,让学生知道怎么去读,进入这首诗歌时怎么读会更好。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基本方法的传授,不同的诗歌有不同的进入方式,这是非常关键的。
部分目录:讲古诗词的不同读诗方法▲
另外,在古诗词中遨游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当你在阅读古诗词时,你能感受到语言的精妙运用,感受到古人的诗意。
读点诗。让无趣的生活有趣一点。让忙碌的生活有点诗意,也挺不错呢。
适读年龄:10-15岁,这些经典的东西,真的是值得反复让孩子去读,尤其是我们最开始给孩子“投喂”的时候,因为他们这个时候还愿意接受。等到他们大一点,可能就不愿意让你“投喂”了。所以,能“投喂”的时候,就多给他们一些好东西,不然他们以后“营养不良”。
关于团价:这两本书的性价比也很高,《北京四中语文课:经典常谈》+《北京四中语文课:古今诗意》(全2册),原价117.8元,鱼爸团购价仅需59元。从经典名著的深度剖析,到古今诗词的韵味解读,两册书助你夯实语文基础!让语文学习变得轻松有趣。
1、深浅结合,锁定重点
①小高手速通法,古文基础好的孩子,可以先通览原著,在困惑处察看旁批,读完一篇再细看所有旁批及别册对应内容。
②认真学霸研读法,根据旁批位置,分段阅读原著,读一段看一段,弄懂吃透原著奥义,跟随索引阅读别册对应内容。
③融会贯通整合法,对古文经典兴趣强的孩子,可先通读每一课别册的对应古文诗词名句,再学习《经典常谈》原文,以达到拨云见日、融会贯通之效。
2、紧密联系课文,名师引导品鉴
1、讲得全
从内容上说,本书的内容涵盖了初中三年六册的古诗词,三年内容一网打尽。
无论是初一的学生,还是初三备考,都可以用得上这本书,小升初也可以提早学起来。
每节课后面均对应其在统编教材上的位置,方便速查。讲解之前收录与课本严格对应的诗词原文,可读可背。
2、讲得细
对于古诗词,孩子们往往死记硬背,既理解不了又忘得快,关于怎么给孩子讲诗词效果才好,王老师总结了"三细法则",给大家搭建一个从文字到文化、从技巧到精神的阶梯。第一个是细赏其妙处,第二个是细学其章法,第三个是细体味其情感。
这三个要点贯穿全书:通过这些细致的讲解,孩子们才能真正与古人产生共情,才能把诗词中传达出的力量转化为自己生命中重要的文化品格。
只有做到这些,诗歌才能真正长在孩子们心里,镌刻在他们的血脉中,最终成为他们人生路上非常重要的精神力量。
就拿刚考过的2025北京初三一模试卷来说。
这次考试考到了李白《行路难》中的数词。
这也是近些年的趋势,不会泛泛地考查诗词内容或者中心思想,而是通过一个极小的切入口,看你能不能结合这个切入口,具体而微地讲出自己的理解。
这本书走过了三审三校的流程,没有机会在看完一模题之后再往里面“塞”新的内容。这段讲解,就是老师书稿里原本就有的。
语文编辑拿到一模试卷(编辑要关注考试动向)后,不由啧啧称奇。你说,这么细节的数词,王志彬老师是怎么在考前就想到要讲的呢?
3、讲得深
我们再来看看刚刚考过的2025年北京中考二模试卷。
如果是泛泛而论的讲解,大概也就给颔联画一道线,写上“用典”两个大字,就不会往下讲了。
现在的出题人是非常聪明的,他们把“运用典故”给考生写到题干里面去,意思是:如果你只知道一个浅层次的用典,那么这道题就回答不了了,因为抄题干不得分。
但王志彬老师就会给你把典故的来龙去脉都讲清楚。你只要看过这本书,你至少对典故背后的事情会有个印象:
这些补充能帮助学生读懂诗歌,最终形成他们的诗歌素养,其实就是帮他们搬开路上的石头,让他们能够顺利地走上康庄大道。
4、讲得通俗好记
书中的一些鉴赏性的知识点,本书一次性给大家放在这里了:
为什么敢这么做?
因为所谓“干货”,在它没有“泡发”之前,就好像一块冷冰冰、硬邦邦的大海参,虽然很有营养,可是却难以消化。
从刚才两道很有水平的一模、二模考题中也可以看出,知识点整理可以起到梳理整合的作用,但肯定是代替不了王志彬老师的细致讲解。大家踏踏实实把每篇2700+字的赏析读下来,比走捷径的死记硬背反而要好记一些。
从心理学原理上说,感性大脑快,理性大脑慢。老师的讲解是非常形象生动的,走的是感性大脑,肯定更快一些。
来源:养育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