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视角下的九三阅兵期待:高校学子租镜头追“硬家伙”,心里话里藏着家国情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1 21:19 1

摘要:潮新闻记者漫步在北京的高校里,看到不管是拖着行李箱报到的新生、捧着书本的学长,还是擦肩而过的同学,总会聊起即将到来的盛典——有人在校园里搜索新闻了解集体观礼的安排,有人翻看着抗战史料,还有人调试着准备记录瞬间的相机……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王晶 周怿培

9月1日的北京,各大高校迎新的喧嚣还未散去,九三阅兵临近的庄重感已悄然漫进校园。

潮新闻记者漫步在北京的高校里,看到不管是拖着行李箱报到的新生、捧着书本的学长,还是擦肩而过的同学,总会聊起即将到来的盛典——有人在校园里搜索新闻了解集体观礼的安排,有人翻看着抗战史料,还有人调试着准备记录瞬间的相机……

北京大学未名湖旁,大一新生们组团参观校园。潮新闻记者 周怿培 摄

这些年轻的面孔,正用自己的方式,靠近那段需要被深刻铭记的历史,并触摸这个属于国家与青春的重要时刻。

“我主要是冲着即将亮相的武器装备来的!”中南大学大三学生朱祚文的话语直白又热烈。作为摄影爱好者和“半个军迷”,此次他特意从长沙赶来北京,租下相机和两支镜头——一支普通变焦镜头,另一支则是100-400mm的超长焦镜头。“得用长焦才可能捕捉到阅兵阵列的细节。”

朱祚文为阅兵准备的“长枪短炮”。潮新闻记者 周怿培 摄

朱祚文坦言,身为理工科学生,吸引他的更多是阅兵中可能亮相的新装备,“想亲眼看看咱们自主研发的‘硬家伙’,用镜头留住这些瞬间。”

为了找到最佳拍摄位置,他还和同伴做了很多细致准备,这背后藏着年轻人对国家实力的好奇与自豪,也藏着新时代学子对国家自主创新成果的关注与热爱。

与朱祚文的“技术视角”不同,国际关系学院大三学生王佳明更看重阅兵背后的历史重量。“它帮我们树立更丰富更正确的史观,而史观是世界观的一部分,能指引我们明白‘为何学习’。”他引用周恩来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名言表示,当下的青春应当与民族复兴的事业同频,“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但不能忘了和平是怎么来的。阅兵不是简单的仪式,而是在提醒我们,学习的意义不仅是提升自己,更是要为国家做贡献。”

北京大学中文系大一新生王振宇刚进校园几天,对北京的一切都充满了新鲜感,他最期待的是阅兵中可能展示的新军工产品,“深入学习了解抗战史,影响着我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让我更有爱国情怀。”简单的话语里,是少年纯粹的赤诚。

北京大学新生手捧录取通知书与校门合影。潮新闻记者 王晶 摄

在北京大学的校园里,法学院博士生沈李认为,阅兵的核心是让我们铭记历史、振奋精神,让我们珍惜当下的和平,更要警醒后人不忘我们国家过去曾经历过的苦难。在他看来,这种纪念最终要落到行动上——“用切身行动爱护国家、爱护同胞。”

经济学院研一新生王同学则对阅兵的“感染力”印象深刻,2015年九三阅兵时,她曾守在屏幕前观看,“场面宏大得让人热血沸腾。”如今作为院系一员,她届时也会与同学们集体观看直播。

清华大学二校门。潮新闻记者 周怿培 摄

在清华大学,求真书院研一新生黄胜泽,就读于数学与人工智能硕士项目,他敏锐地注意到此次阅兵传递的“自主姿态”——“受邀观礼的嘉宾中,周边友好国家的身影格外醒目,这背后是咱们的文化自信,也是基于自身立场的自主外交选择。”

黄胜泽曾学习日语并已经达到N2水平,他对历史有着理性的认知:“要铭记历史,但不能滋生仇恨。”而这份理性,最终转化为他在专业上的动力与对人生方向的思考:“人工智能能为国防建设出力,我想把自己所学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年轻人要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命运牢牢结合在一起。就像这次阅兵,它是一个新的里程碑,我们年轻人既要为这份强盛自豪,更要成为推动这份强盛的力量。”

来自浙江金华的卫健学院研一新生郑舒怡,比同龄人多了一份“幸运”,她被学院分到清华大学的主会场观看阅兵。“以前都只能在网上看,这次能和优秀的同学一起在北京感受氛围,特别激动!”让她最关注的,是各国领导人们的同框亮相,“这让我感受到国家之间的友好与协作。一方面要铭记历史,另一方面要为国家如今的强盛自豪。作为中国人,这种骄傲是刻在骨子里的。”

清华大学迎接2025级新生。潮新闻记者 周怿培 摄

这些年轻的声音里,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藏着最真切的情感。有人为了一睹装备风采,扛着“长枪短炮”细致准备;有人从历史里读懂责任,把“为国家而读书”当成学习的目标;也有人希望借自己的专业能力,为国防、为发展添一份力。他们,更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对他们而言,阅兵从不是遥远的仪式,而是能触摸到的历史,是能感受到的力量,是让自己与国家紧密相连的时时刻刻。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