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炒菜的味精保证了芯片供应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1 20:19 1

摘要:1908年,东京帝国大学教授池田菊苗在一碗海带汤中,捕捉到了一种从未被命名的味道。他将其称为“鲜味”,并在实验室中成功提取出这种神秘物质——谷氨酸钠。从此,人类历史上第一份味精诞生,而主导这项研究的池田教授,正是后来味之素公司的创始人。

如果味精不生产了,可能芯片也没了。

味精与芯片,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事物,却因一家日本公司而紧密相连。这家公司,名为“味之素”

1908年,东京帝国大学教授池田菊苗在一碗海带汤中,捕捉到了一种从未被命名的味道。他将其称为“鲜味”,并在实验室中成功提取出这种神秘物质——谷氨酸钠。从此,人类历史上第一份味精诞生,而主导这项研究的池田教授,正是后来味之素公司的创始人。

随后几十年里,味之素成长为全球领先的调味品制造商。然而,这家公司的真正潜力,却藏在味精背后的化学研究中。从早期对氨基酸的深入探索,到后续对副产品的再利用研究,味之素始终没有停止材料科学的拓展。

时间来到上世纪70年代,味之素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企业定位。他们意识到,公司本质并非食品企业,而是化工材料企业。这种认知的转变,开启了一段意想不到的技术储备之路。

他们在味精生产过程中发现,大量副产品若加以利用,或许能转化为其他用途。于是,经过多年的实验与改良,他们成功从这些“废料”中提取出一种具有极高绝缘性能的材料。虽然当时并不清楚这种材料的用途,但出于技术储备的远见,他们申请了专利,并持续优化。

真正让这项技术发光发热的契机,出现在1996年。当时,芯片产业迎来高速发展,电路密度不断提升,随之而来的信号干扰问题成为瓶颈。芯片制造商急需一种能够在纳米级别实现高效绝缘的材料。

英特尔在寻找解决方案的过程中,意外地发现了味之素旗下的这种材料。这项原本被视作“未来可能有用”的技术,竟然在芯片封装领域展现出无可替代的价值。两家看似毫无关联的公司,如同命运的安排,终于走到了一起。

味之素基于这项技术,开发出一种名为ABF(Ajinomoto Build-up Film)的高性能绝缘膜。这种薄膜被广泛应用于高端芯片的封装工艺中,成为全球芯片制造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如今,味之素几乎垄断了ABF膜的全球供应,市场份额超过90%,几乎没有替代品。

这并非因为味之素拥有某种神秘配方,而是因为他们在材料领域的深耕,早已超越了简单的“绝缘”概念。要在纳米尺度下实现稳定、高效的绝缘,需要极高的材料纯度、均匀性和热稳定性。这些技术门槛,正是味之素多年积累的核心竞争力。

一颗芯片的背后,是成千上万种技术的集成。而味之素的故事,正是其中的一个缩影。它告诉我们,芯片之难,不仅在于设计和制造,更在于每一个微小材料的精妙配合。也正因如此,芯片才如此昂贵。

从一碗海带汤到全球芯片供应链的中枢,味之素用一百多年的时间,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技术迁徙。它提醒我们,在科技发展的长河中,有时最不起眼的起点,恰恰孕育着最深远的变革。

味精与芯片,看似无关,实则紧密相连。这个世界,从来就没有什么“八竿子打不着”的东西,只有尚未被发现的联系。

来源:小夏科技讲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