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8月20日,中医学院郝宇副教授带领“岐黄客韵”实践队,抵达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沙石镇铜锣鼓组紫芝山房章贡非遗驿站,开启为期五天的社会研学实践。
守护客家医脉,传承岐黄薪火
岐 / 黄 / 客 / 韵
赣南客家中医药文化活态传承实践纪实
2025年8月20日,中医学院郝宇副教授带领“岐黄客韵”实践队,抵达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沙石镇铜锣鼓组紫芝山房章贡非遗驿站,开启为期五天的社会研学实践。
此次活动以“守护客家医脉,传承岐黄薪火”为核心,通过体验古法炮制、挖掘民间验方、研学道地药材、体悟红色医史,在沉浸式体验中解码赣南客家中医药的文化基因,为传统中医药的活态传承注入青年动能,也为中医药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探索实践路径。
活动首日,实践团举行动员仪式。赣南客家中医药是千年农耕文明与中医智慧交融的结晶,此次实践既要以严谨的治学态度挖掘文化瑰宝,更要以“传承者”的自觉记录民间智慧,让青年力量成为连接传统与未来的桥梁。
01
实践团专程前往赣州市章贡区沙石镇楼梯岭会议革命圣地参观学习,接受了一场深刻的理想信念教育。硝烟熏黑的竹编药筛依然筛着时光里的夏枯草,铁皮搪瓷管静静熬煮三秋。此次参观不仅是一次红色寻根,更是一堂生动的“大思政课”。在庄严肃穆的旧址前,师生们重温了毛泽东同志在此主持召开“楼梯岭会议”的革命历史,深刻体悟了革命先辈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坚定信念、开拓向前的伟大精神。
02
践行:在沉浸式体验中解锁中医药智慧
Practice: Unlocking the Wisdom of Chinese Medicine in an Immersive Experience
01
非遗疗愈:聆听千年文化的“生命回响”
实践队体验了颂钵疗愈,为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多元表达打开新视角。在颂钵低沉悠远的声波中,队员们卸下疲惫、身心松弛;随后,传承人杨老师从历史渊源、声波振动原理切入,深入浅出解读颂钵疗愈与中医“天人合一”“经络通调”理论的契合之处——声波共振如同“无形的推拿”,可调和气血、舒缓情志,是传统养生文化的重要分支。这场“体验+讲解”的活动,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中医药文化不仅包含药材与方剂,更蕴含着人与自然、身心和谐的深层智慧。
02
草木手作:在指尖传承本草文化
在紫芝山房的实践工坊,队员们开启“从理论到实践”的本草创作之旅。制作艾条时,队员们严格遵循古法:将桑皮纸交错铺展,精准称量25克艾绒填入,以娴熟手法卷成条状,再刷上米糊密封晾干。当亲手制作的艾条点燃,袅袅艾烟中,队员们互相体验艾灸,真切感受“温通经络、散寒止痛”的功效。
本草拓印环节则让“草木之美”跃然纸上。队员们选取叶片纹理清晰的道地药材,以传统拓印技艺将其形态与纹理定格,在敲打与晕染间,不仅触摸到本草的自然肌理,更领悟到“以形载意”的文化内涵——每一片叶子都是中医药文化的“活载体”,每一道纹路都诉说着本草的药用价值。
03
药膳烹煮:品味“药食同源”的客家智慧
“土陶瓦罐煨药膳,客家味道藏健康”。在马老师的指导下,队员们化身“药膳厨师”,将白扁豆、茯苓、野山药、黄花倒水莲、五指毛桃等道地药材,按“君臣佐使”原则与猪骨搭配,用锡纸密封瓦罐后以炭火慢炖三小时。当揭开瓦罐,浓郁的药香与肉香交织,队员们品尝着自己亲手制作的药膳,不仅感受到客家饮食的醇厚风味,更理解了“药食同源”的深层逻辑——客家先民通过日常饮食调理身体,将中医药智慧融入三餐四季,这正是传统养生文化“润物细无声”的生动体现。
04
炮制研学:求学大师悟“匠心”
“建昌帮炮制,贵在‘认真’二字!”国家级炮制大师刘香保的这句话,成为队员们炮制实践的“座右铭”。实践中,刘老系统讲解“煨附子”“人中黄”“蟾酥”等建昌帮特色炮制技艺,随后亲自示范炒制王不留行、切制灵芝饮片、制作水丸的关键步骤——炒药时火候的精准把控、切药时手法的稳定娴熟、和丸时力道的均匀适中,每一个细节都彰显着“减毒增效、形色味俱全”的建昌帮精髓。队员们上手实践时,深刻体会到“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火候稍过,王不留行便失去药效;手法偏差,灵芝饮片厚薄不均。刘老的教诲“每一个好的中医师背后,都有一个优秀的中药师”,更让队员们明白:中药炮制是中医药疗效的“生命线”,唯有日复一日打磨基本功,方能守住传统技艺的“魂”。
文案 | “岐黄客韵”实践团
初审 | 郝宇、黄柏超
复审 | 熊宇晨、王梓旭
终审 | 韩雪、艾华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