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影片故事发生在1937年的南京城,故事主角是以王骁饰演的照相馆老板金承宗、刘昊然饰演的邮差苏柳昌、高叶饰演的女演员林毓秀、周游饰演的警察宋存义等为代表的南京市民,行动目标也从“保命”转向了“保存罪证”。
观影之前,我已刷过不少切片,自认做足了心理铺垫,毕竟,这是一个没有任何反转和悬念的历史故事。
然而当银幕真正亮起,那种无力感仍像冰水浇头——我们与历史之间,终究隔着一层砸不破的银幕。
走出影院时,我的双手仍在微微颤抖。喉咙里哽着一团灼热的硬块,那是未及落下的泪与未能喊出的愤怒。
影片故事发生在1937年的南京城,故事主角是以王骁饰演的照相馆老板金承宗、刘昊然饰演的邮差苏柳昌、高叶饰演的女演员林毓秀、周游饰演的警察宋存义等为代表的南京市民,行动目标也从“保命”转向了“保存罪证”。
《南京照相馆》的每一帧画面都像一把钝刀,缓慢而深刻地剜开那道从未真正愈合的民族伤疤。
这段血泪历史,这份民族之痛,我们从未遗忘,也永不敢忘。
1937年12月13日,南京城沦陷。
在这里,长达四十多天的炼狱杀戮,横尸遍野。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逼迫平民百姓摆拍“亲善照”,伪造日军和中国民众和谐相处的场景,对外营造“中日亲善”的国际形象。同时,日军将屠杀照片盖上“不许可”的印戳,禁止公开发表。
在日本战败后,这些企图掩盖真相的屠杀照片成为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上的“京字第一号罪证”,也是审判日本战犯谷寿夫的重要依据。
而这些照片,正是当时的普通老百姓冒死保存下来的,它们在1946年成为证明日本侵略者杀害中国人的直接有力证据。
很多人都说导演的镜头处理手法很克制,没有刻意煽情和催泪,没有正面抗战的大场面,没有过分血腥的现场场景,没有女性撕烂衣服被侵犯的镜头,但是依然能够让人明白鬼子的兽行和残暴。
枪炮不需要修饰,历史也是,而历史的切口不需要宏观视角,只需要瞄准微小的个体即可。
哭泣的婴儿被摔死在地,无辜的平民被当做士兵射杀,躲避的群众被无情刺杀,一群又一群手无寸铁的人们被集体实施惨无人道的屠杀,30多万遇难的同胞染红了秦淮河。
大量情节的戏剧性就在这个核心的叙事空间里紧密凝聚,让我们更集中地凝视这场战争下的不同典型个体,体会无辜平民遭受的命运摧残。
刘昊然饰演的邮差阿昌,是这场“照相”故事的启动者和牵引者。他被日军摄影师伊藤误认为在照相馆工作,可以为他冲洗底片,因此暂时保住了性命。而这家照相馆真正的“主人”是王骁饰演的金老板和他的一家四口,他们代表的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南京家庭。
在金老板的教学下,阿昌学会冲洗照片的技能,也得到了日本摄影师伊藤的另眼相待,他一直跟阿昌说,我们是朋友,自诩明白仁义礼智信的含义,最终撕下伪善的面具,让人击杀从照相馆出来的人。
在照相馆狭小的红色暗房里,当一张张记录着日军屠戮暴行的照片在显影液中逐渐浮现,触目惊心的真相也刺痛着冲洗者的心。更令人心碎的是,照片里那些倒在血泊中的受害者,很多竟是他们的邻里与旧识。
照相和射击的英文都是Shoot,影片以精妙的视觉语言,将这两个动作并置在同一个场景里:一边是日军扣动扳机射杀无辜百姓,一边是随军摄影师按下照相机快门“记录”这耀武扬威的暴行,也定格下了无法辩驳的杀人罪证。
导演申奥说:“照片本身是记载美好瞬间的,是人性的寄托。但在日本攻陷南京以后,照片却变成了宣传的武器,变成了炫耀的工具。”
当老金展示着一张张照相馆里的风景图:北京故宫、天津劝业场、上海城隍庙、杭州西湖、武汉黄鹤楼,还有万里长城……
那句“大好河山,寸土不让”让人泪目。
当毓秀拿到通行证的时候,以为广海的家人都平安无事。当她冲进安全区的时候,还在拼命寻找老金的家人。而凛然赴死的老金到死都以为自己的老婆孩子安然无恙。
当日军摄影师伊藤发现被掉包的胶片记录的是南京城恩爱的夫妻、漂亮的孩童、青春的少年、精神的军人、团聚的家人时,谁能想到这些人们已经离开这个世界呢?
正是这群手无寸铁的普通人,在极度恐惧中迸发出惊人的勇气与智慧,最终将这些铁证传播出去。
《南京照相馆》填补了这段重要史实在大银幕上的空白,当银幕上的影像与真实的历史罪证相互印证,我们——每一位观众——都仿佛穿越时空,成为了那段黑暗历史的亲历见证者。
看完影片,我不可抑制地想起张纯如。她撰写的《南京大屠杀》一书,被哈佛大学历史系主任威廉·柯比认为是人类史上第一本充分研究南京大屠杀的英文著作。
当她在档案馆发现日军将砍头比赛当作趣闻刊登的报道时,当她在东京街头看见否认大屠杀的标语时,这个柔弱的女子其实是在用肉身抵挡一个国家的历史虚无主义。
她说:我不想这段历史从此消失,我不想让这么多人的生命从此灰飞烟灭。
时至今日,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仍在等待一句真诚的道歉,日本右翼势力仍在否认、篡改这段历史。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南京照相馆》的出现恰逢其时。
张纯如的悲剧在于,她不得不独自承受整个民族的创伤记忆。
电影里那卷反复出现的底片,恰似张纯如未完成的事业——直到今天,南京大屠杀的真相仍在某些势力的暗房里等待完全显影。
《南京照相馆》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既没有沉溺于悲情,也没有陷入仇恨的窠臼。它用影像的化学作用,将民族的创伤记忆转化为继续前行的能量。
当毓秀最后按下快门的那一刻,他不仅定格了日军的罪行,更为未来的我们保存了记忆的底片。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这样的“精神显影液”。
正如张纯如所说:“真相是不可毁灭的。”
而《南京照相馆》告诉我们,守护真相不仅是历史学家的责任,更是每个普通人的使命。
此刻,我手机里循环播放着《如愿》的旋律。“山河无恙,烟火寻常”的歌词与电影画面不断交织。
这些平凡的幸福,不正是那卷用生命保存的底片最终显影出的景象吗?
《南京照相馆》给予我们的,不仅是历史的警醒,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唯有铭记暗房里的血色记忆,才能让显影液中的真相永远明亮。
来源:职场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