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恰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年,杭州市委网信办携手潮新闻及各区县(市),重磅推出 “潮涌‘两山’向未来”“杭州青年说” 网络理论宣讲活动。聚焦科技创新、基层治理、文化传承、医疗卫生、教育共富、生态农业、数字电商等领域的优秀青年代表,以 “理论 +
潮新闻客户端
编者按:恰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年,杭州市委网信办携手潮新闻及各区县(市),重磅推出 “潮涌‘两山’向未来”“杭州青年说” 网络理论宣讲活动。聚焦科技创新、基层治理、文化传承、医疗卫生、教育共富、生态农业、数字电商等领域的优秀青年代表,以 “理论 + 实践 + 互动” 的全场景传播,再现 “两山” 理念扎根杭州二十年的鲜活实践,讲述他们在绿水青山间闯新路、转价值、领共富的奋斗故事,以此感召更多优秀青年成为 “两山理念” 的坚定传播者、积极实践者、先锋创新者。夏夜的拱墅区瓜山未来社区,晚风裹着宋韵乐曲的旋律掠过。李胜蹲在舞台边,帮社区大姐调整服装褶皱,而后身穿市井服饰,携着油纸伞、蒲扇、风筝等道具的舞者们粉墨登场——这是他牵头拱墅区文化馆和杭州新青年歌舞团共同编创的《风雅梦华游》排练现场,也是他作为杭州市级文化特派员,在基层播撒“文化种子”的日常。
“以前觉得文化是舞台上的光鲜,现在才懂,它该是社区凉亭里的笑声,是居民眼里的光。”这位从部队转业的文艺两新工作者,扎根杭州九年,用舞蹈、曲艺、短视频、非遗活化,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街巷间长出“精神枝芽”。
从“舞台幕布”到“社区田埂”:一场G20种下的“杭州羁绊”
2016年夏天的一个晚上,改变了李胜的人生轨迹。刚到杭州人生地不熟,那夜,李胜抱着高烧的孩子在萧山区的出租房外寻医,路灯下慌乱的身影吸引了巡逻警车的注意,得知情况后,警灯亮起,为他护送了一路。“孩子退烧后,我捏着他的小手,心想:这座城市怎么会这么温暖?”那一刻,李胜决定留在杭州。
彼时的李胜,从部队转业已经安家南京,他放弃已经生活了18年的熟悉环境,举家搬迁到了杭州定居。战友不解:“放着安稳工作不干,去基层折腾啥?”李胜没多解释,只带着一家老小搬进了萧山的出租房。
此后几年,他和所在团队——杭州新青年歌舞团做起了致力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的服务工作,演员们深入安吉、临安的乡村演出,所见所闻让他对“两山”理念有了更深的理解——“团队里有个安吉小伙子,他说,以前村里炸山采矿,窗户天天擦还是布满了灰;现在种白茶、开民宿,游客来了都舍不得走。我突然懂了,绿水青山不只是风景,文化也不只是演出,它们能让日子过出滋味。”
如今9年过去,他所在的杭州新青年歌舞团“文化管家”文艺志愿服务项目成功入选2024年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滴水之恩涌泉报,这么多年我们做文化,做公益,都是为了反哺杭州。咱没这么大本事,但是有多大力出多大力。”
“种文化”的智慧:让社区居民从“看客”变“主角”
2024年,李胜成了拱墅区上塘街道的文化特派员。选服务点时,他没有选择近且熟悉的萧山,而是选了“高校集聚、年轻人多,却缺文化活力”的上塘街道。假山路社区的舞蹈队,练得起劲但缺少舞台;蔡马社区的居民,期待有更高层次的文化活动却没方向。这就像待耕的田,需要播撒文化的种子。李胜提出了中肯的建议:“上塘街道许多社区的文明实践阵地基础条件非常好,我们不需要再在硬件上花太多功夫,而是要把更多的心思花到文化文艺队伍的培育和文明实践活动的提升上。”
他的“耕种”,从一场场“接地气”的演出开始。
在瓜山社区的莫婆议事亭,李胜牵头打造“有礼上塘,伙伴+”品牌,组建“7890宣讲团”——70后的他带节奏,80后团队做支撑,90后、00后青年当主力。让互动宣讲形式“更鲜活”,立体场景覆盖“接地气”,开展宣讲20余场,群众参与1000余人次。
原本照本宣科的政策宣讲,被改成了音乐剧《我想有个家》:演员们身穿布衫,演绎着“昔日排污河水臭,今日护河鱼虾归”的故事,社区里的老人孩子看得入迷。“你看,不用苦口婆心说理论,一场剧下来,不管老人还是孩子,都把‘要保护生态’记在了心里,这就是咱想要的宣讲效果!”之后,团队连续200多场惠民演出,覆盖上万名城乡居民,超九成居民反馈“懂得了生态保护的重要性”。社区居民李大姐表示:“现在出门散步,明显感觉到环境变好了、路上河里的垃圾减少了,大家也有了垃圾分类的意识,这音乐剧的影响真不小!”
更让居民津津乐道的,是《风雅梦华游》的诞生。为了把上塘的大运河文化、宋韵元素搬上舞台,李胜带着团队走访非遗传承人,看巨型风筝艺人扎骨架,听江南洞箫大师吹古曲,最终创作出这支融合非遗底蕴与数字光影的舞蹈。去年,作品拿下浙江省群众舞蹈大赛金奖,但李胜没把它“束之高阁”,反而带着专业编导,手把手教社区群众跳。“从灶台到舞台,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群众们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了实打实的获得感、幸福感,在精神层面获得了满足——这才是基层文化该有的样子。”
文化不仅能“悦人”,还能“解结”。在基层社区辅导演出时听说有两户邻居,因装修等生活琐事经常吵架,社区调解多次无果。后来两家女主人都进了排舞队,起初两人互相躲着站,李胜知道后,故意把她们调到前排C位,让她们相互配合。慢慢的,两人在舞蹈中滋生默契,在文化中达成共识,竟“奇迹”般地和好了。“文化就像古运河的水,慢慢就能融解矛盾的冰。这种以情化人的特质,恰是文化助力基层治理的优势。”李胜说。
“育文化”的活力:用青年力量赋能文化新生态
在萧山的河上镇,李胜和他们团队还破解了一个难题——当地的非遗项目“龙灯盛会”历史悠久,迄今已逾千年,但每年只热闹十几天,一把火“化龙”后便无人问津。“不能让老手艺只活在过年里。”他们团队请来设计师,把龙灯纹样做成“风调雨顺”四组数字卡通形象,推出数字藏品,一经发售即全部售罄。“现在知道河上龙灯的人多了,镇上的老街也比原来热闹了许多。”当地非遗传承人老师傅说:“以前担心手艺断代,现在常有年轻人来学扎龙灯,这是最开心的。”
更让李胜欣慰的,是青年力量的加入。团队与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合作,建立“文化共富产业学院”,打造“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发展、创新机制、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示范样板,助推双方在各自领域的高质量发展。目前,团队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累计100个,吸纳青年50多人,走访互动20多次,还参与课程设计:“我们需要会编社区舞蹈、拍短视频的年轻人,让他们知道,基层不是‘没奔头’,而是‘有舞台’。”
如今,李胜和他们团队的“文化地图”还在扩大:上塘街道的“3Q与糖糖”文明短视频还在更新,河上镇的鼓行者团队已登上央视,超火的浙BA赛事中,鼓队在萧山,临平,岱山等省内多地主场助威表演20多场,成为一道精彩的风景线,越来越多的社区居民成了文化的“参与者”。“就像种树,以前是送树苗,现在要教大家怎么种、怎么养。等社区里人人能跳宋韵舞、家家能说非遗故事,‘文化绿水青山’就真的变成‘精神金山银山’了。”
自2024年担任文化特派员以来,李胜在上塘街道打造“有礼上塘 伙伴+”项目,开展文艺宣讲20余场,覆盖居民超1000人次;指导的《风雅梦华游》获省、市舞蹈大赛双金奖,带动10余名社区居民参与文化创作;联动高校培育青年文化人才30余人,孵化文明短视频10余条,单条最高播放量超55万。他所在团队杭州新青年歌舞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21年来,深深扎根于群众文艺沃土,服务乡村基层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 服务期间开展超3.5万课时培训,培育1.2万支文艺团队,服务覆盖近万个村社。
暮色中的上塘河,波光粼粼。李胜站在欢喜永宁桥上,望着远处排练《风雅梦华游》的居民,忽然想起九年前初到杭州的那个夜晚。“当时觉得这座城市的温暖很珍贵,现在才知道,我们也能成为温暖的一部分——用文化点亮日子,用热爱守护绿水青山,这就是我理解的‘两山’实践。”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