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飙×何袜皮:安全是真实的,还是幻觉?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1 19:22 2

摘要:他们站在出入口,看似只是开关门、登记、巡逻,却在维系着城市秩序的日常运转。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人类学博士何袜皮在新书《大门口的陌生人》中,描述他们:留不下,也走不开,既是守护者,也是排斥的执行者。

电视剧《完美伴侣》剧照

在城市的大门口,保安们是最常见的身影。

他们站在出入口,看似只是开关门、登记、巡逻,却在维系着城市秩序的日常运转。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人类学博士何袜皮在新书《大门口的陌生人》中,描述他们:留不下,也走不开,既是守护者,也是排斥的执行者。

2025年7月26日,“你好,陌生人:让生活透气一点”在北京大华城市表演艺术中心举行,这也是《你好,陌生人》的全阵容作者首次线下相聚。 这场活动,是《你好,陌生人》图书出版之后,一次从线上走向线下的回响。从疫情尾声开始,由三联人文城市发起的“你好,陌生人”以六场对谈串联起项飙、刘小东、何袜皮、李一凡、刘悦来、沈志军和段志鹏的实践,讲述我们如何面对陌生化的现实、如何在具体生活中重建连接。两年过去,陌生感并没有消失,反而变得更加日常化。在这个信息密集但彼此疏远的当下,我们仍在寻找更具体的回应方式。

在这场活动中,话题再次落到这些“门口的陌生人”。项飙补充说,保安的工作远不止“安全”。他们是秩序的生产者,就像劳务中介一样,把不稳定与风险变得“丝滑”。这种看似琐碎的维持,提醒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多少精力,其实都消耗在维持秩序的形式,而不是事情本身?

编辑|李靖越

整理|吕良辰

“样式成了秩序的载体,反而让人远离真实

贾冬婷:

袜皮刚刚出版了她的博士论文《大门口的陌生人》,研究的是保安群体与城市之间“留不下、走不开”的关系。尤其在疫情期间,我们能深切感受到他们与每个人、与社区和城市的紧密关联:他们既是安全的守护者,同时也是冲突的直接承接者。

袜皮,在你最近的回访中,有观察到他们的处境和城市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吗?

何袜皮:

我的博士田野是在2017到2018年完成的,2019年写成论文。为了新书出版,我在2023和2024年又回访了一些还能联系上的保安。疫情三年间,他们承担了超出岗位的责任:要在业主和矛盾之间“挡住”,去维持秩序,甚至执行管理职能。这种职责并不在他们的社会地位所赋予的范围里,但现实把他们推到了最前线。疫情结束后,他们又回到了相对卑微的日常。

何袜皮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人类学博士,作家

公众号“没药花园”主理人

比如2017年我在上海调研时,一个小区四十多名保安全都没有社保。那时政府一再要求公司为他们缴纳,但公司嫌成本高,保安自己也担心扣掉社保工资更低,所以始终没有落实。今天依旧如此,只是工资单里多扣了30块钱“意外险”。表面上多了一层保障,但实际上成本还是由他们自己承担。整体工资从四千多涨到六千左右,高档小区的队长可能能拿到八千,但差距有限。

他们的处境仍然是“留不下也走不开”。大城市拿不到居住证,孩子不能入学,择偶也极为困难。有个我一直追访的年轻保安就是典型:二十多岁时在上海工作,家境在县城算是中产,长相和学历条件也不错,但因为婚姻问题被迫回到老家;在县城里没有合适的工作,他又回到上海。三十多岁了,还在当保安,依然单身。

职业上,一些文化程度稍高的保安会去考“消防监控证”,花两千多块钱培训费,就能坐到监控室,工资能从200元/天涨到260—300元/天。公安部门经常深夜抽查,如果没有合格证要罚款,所以公司会逼着他们去考。这种“专业化”在行业里越来越常见,但总体而言,整个行业依旧依赖廉价劳力。

电视剧《保姆与保安》剧照

从趋势上看,我观察到三个方面:

第一是老龄化。廉价小区里的保安越来越多是五六十岁甚至六十多岁的老人,有人形容“见到三个保安凑不齐三颗牙”。年轻人则更愿意去做外卖、快递,因为那些岗位收入和能动性更高,也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增加收入。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愿意进入保安行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中国庞大的保安队伍,过去是靠廉价劳力维系的。如果没有足够的年轻劳动力补充,这个行业能否继续支撑下去,本身就是个问题。

第二是科技化。门禁、梯控等智能化设施不断增加,疫情更是加速了人与人之间的隔离。越是高档的小区,对这种封闭的要求越高。保安的职责在很大程度上,不只是为了安全,而是为了捍卫小区的“纯净性”和“尊贵感”。比如不允许群租房,不允许陌生人随意进入草坪或使用公共设施,把社会经济地位相似的人视为“自己人”,排斥那些不属于小区的群体。保安就成为这种排斥的执行者。

第三是网络化。外卖和快递的普及让保安的工作方式发生了改变。每天他们与外卖员、快递员的接触最多,往往要在最短时间里为他们开门放行,处理进出的繁忙秩序。这也改变了社区的生活结构:过去围绕小区周边的便利店、小饭馆,逐渐被外卖取代,社区生活的“附近性”被削弱。与此同时,电子支付的普及减少了现金交易,也使得过去常见的入室盗窃和街头抢劫明显减少。这些变化都让保安的工作场景变得更加数字化,也更加碎片化。

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夜班保安。他常被树为“道德楷模”,因为经常捡到钱包、电脑,还收到过三面锦旗。但实际上,他整夜在小区巡逻,是为了捡硬币补贴自己的烟酒开销,一个月能捡三千块。他认真执勤的出发点,并不是助人为乐,而是出于个人动机。这种复杂性,恰恰揭示了行业的真实状态。

电视剧《我是保安》剧照

贾冬婷:

袜皮提到的这些,其实也是城市自身在被重构的映射:技术、系统让我们感觉到“安全”,但这种安全背后,也许隐藏着脆弱,甚至是一种幻觉。

项飙:

袜皮刚才讲到保安,一凡老师讲到劳务中介。为什么今天需要比以前多十倍的劳务中介?表面上是因为流动速度更快,但在大数据、平台遍布的情况下,似乎不应该还需要这么多中介。这其实和保安的处境很像。保安表面上没什么“实质性的”事可做——中国的城市在全球范围内是最安全的。但他们承担了秩序的维护与生产的职责。

劳务中介也是如此。在法律日益严格、监察和舆论压力不断增强的环境下,雇佣关系风险很高,需求又高度不稳定。中介的功能不是简单介绍工作,而是把这些复杂、不稳定的风险“变得丝滑”。这就是秩序维护本身作为一个产业的由来。保安、中介,乃至我们日常生活中许多看似琐碎的环节,都是如此。越来越多人的精力,投入到如何维护秩序本身。

项飙

人类学家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所长

©️杨明

在个人生活里,这种逻辑同样存在。我记得第一次和小东老师聊天时就说过,现在年轻人想见个朋友,往往要去咖啡馆,点一杯卡布奇诺十五块钱,才算是体面的会面。看似美好的生活样式,实际上非常累。家庭关系也一样。中产阶层强调“孩子一定要上好学”,这种要求背后,其实是维持一种“正常”的生活样式,而未必真有情感的连结。

所以从保安到中介,再到家庭,都反映了一个共同点:样式就是秩序。形式本身成了秩序的载体。艺术理论里曾经批判“形式主义”,说它是资产阶级腐朽艺术的表现,只在华丽表象上修饰,却无法触及生命的动力。但今天很多人的体感就是,我们日常工作的重心,恰恰是在维持形式和秩序:填无数表格、完成规定流程。你若追问这些工作的意义,会被认为“老派”;而真正的要求,就是让你不要接近事情本身,而是进入一个与现实平行的世界,在里面有秩序地生存、挣扎和烦恼。

电视剧《他人即地狱》剧照

这里一凡老师提到“价值共同体”,也触动了我。我想说,价值共同体的对立面是共同价值。今天我们正处在“无价值共同体”的状态。共同价值从未如此强烈:每个人都相信同样的东西,追求同样的生活方式,生活轨迹高度一致,可以被预测。家长常说“步步不能落,一步落就是步步错”,这就是高度一致的共同价值。

但在这种共同价值的淹没下,我们失去了真正的价值共同体。关键在于“体”。什么是体?它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是人和人因共同生活而形成的圈子,是“独者”之间的公共性。只有这样的“体”存在,价值才可能成为“共同的”。而现在,我们更多是面对抽象的共同价值,而缺乏这种具象的共同体。

点击上图打开小程序即可购买《你好,陌生人》

活动嘉宾

项飙

人类学家,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所长

刘小东

艺术家,代表作《你的朋友》《三峡大移民》

何袜皮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人类学博士,作家,公众号“没药花园”主理人

李一凡

艺术家、纪录片导演,代表作《杀马特我爱你》《淹没》

刘悦来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上海社区花园发起人

沈志军

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园长,动物园创新设计实践者

贾冬婷

三联人文城市、三联中读执行总编辑

段志鹏

设计师,马克斯·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

你有和陌生人相处的故事吗?是在合租房的尴尬瞬间?一次意外的善意?还是你在社恐与连接之间反复挣扎的时刻?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真实经历。

播客“你好,陌生人 HelloStranger”

“你好,陌生人”节目继续发起征集活动

刚毕业的年轻人从合租到拼床,我们和陌生人相处的边界在哪里?

为什么非要社交,社恐的原因在哪里?

为什么我们能从网络中获得安慰?

同事可以做朋友吗?

我最近遇到了什么样的,来自陌生人的善意?

年轻人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重新养自己?

你当下正在面临什么样的困境?

第二季“你好,陌生人”将把大家真实的经历与故事收集起来。我们希望你提供的故事不仅是情绪性的抒发,更重要的是具体的故事,包括:

- 场景:在哪里发生

- 缘由:为什么会发生

- 过程:这中间你与他者产生了什么样的链接,行为或语言

- 结果:你的思考,你们共同完成了什么,产生了什么样的结局

我们会筛选最真实,最具体,最有打动人的分享,邀请项飙老师回应大家,甚至跟项老师线上交流,并将分享与回应作为播客节目的内容播出。

参与方式:

1.在本期节目评论区留言,进行文字分享;

2.发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至邮箱cityaward@lifeweek.com.cn,邮件标题请注明“你好陌生人故事征集”,音频和视频可以网盘或链接形式附在邮件中,请保证链接有效性;

3.在小红书和微博发布内容笔记,带话题 #你好陌生人# 参与征集活动,更多参与方法请关注小红书@三联人文城市 官方账号进行查看。

运营编辑:杨纪萌

三联人文城市是三联生活传媒旗下的城市整合传播品牌。以一年一度的三联人文城市奖、人文城市季、人文风土季为主线,创立了“小城之春”“你好陌生人”“光谱计划”等IP。在中国城市从空间转向人文的节点上,通过展览、论坛、演出、工作坊、报道、出版等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关注城市生活,激发公众参与,重塑城市人文价值。

来源:松果生活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