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很多中国人眼里,朝鲜常常是一个“神秘”的国家:对外封闭却在军事上非常高调,甚至自称朝鲜人民军全球最强,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却一直处在困境之中。最触目惊心的,就是那场发生在九十年代的大饥荒。许多人的生命在短短几年间消逝。
在很多中国人眼里,朝鲜常常是一个“神秘”的国家:对外封闭却在军事上非常高调,甚至自称朝鲜人民军全球最强,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却一直处在困境之中。最触目惊心的,就是那场发生在九十年代的大饥荒。许多人的生命在短短几年间消逝。
当时有个画面在很多朝鲜难民的口述里反复出现:火车停在咸镜北道的小站上,车厢里有人奄奄一息地倒下。周围的人面无表情地挪开脚步,因为这种场景已经见得太多。车站的广播还在播放《金日成将军之歌》。村庄被废弃,孩子因为长期营养不良个头普遍偏矮。直到今天,朝鲜人的身材都明显比韩国矮小一截,这其实就是饥荒在身体上留下的烙印。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朝鲜人会饿到这种地步?要回答这个问题,不是某一个因素作用下的产物,而是多种问题叠加变化导致的结果,今天,我们就试着从几个角度来还原这段历史。
朝鲜地形大约百分之80为山地
一、从地理说起:山多地少的天生难题
先来看看朝鲜的地形,整个朝鲜半岛北部大多是山地和丘陵,真正适合耕种的平原集中在西南部,比例不到全国土地面积的五分之一。即便在几十年的开垦之后,可耕地面积也仅有19%左右。换句话说,这个国家从一出生就带着粮食不足的先天缺陷。
更麻烦的是气候。朝鲜北部由于纬度比较高,冬天比较长且非常寒冷,生长季极其短暂,有些地方只能做到一年一熟,粮食作物很难像我们这边的温暖地区那样有一年两次收成。人口却还不少,耕地和气候的双重制约,使得吃饱饭从一开始就是朝鲜头号难题。
二、农业政策:盲目求快的生态代价。
理论上说,有限的土地也不是绝对无解,关键看怎么利用。但在金日成时代,农业政策几乎是“短视”的典范。
当时的思路是:靠化肥、农药和持续高强度耕作来榨取最大产量。山区甚至被开垦出来搞刀耕火种式的种植。短期内产量是上去了,可代价是土地肥力严重退化、森林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且不可逆。结果是什么?一旦遇到气候不好或者化肥供应不足,产量立刻雪崩。换句话说,这是一种拿未来换今天的农业模式。
你能想象吗?在咸镜道,很多山坡都被剃成了秃头,下大雨时泥石流直接冲进村庄。这是典型的“饮鸩止渴”。今天多收几袋粮,明天土地就废掉。几十年这样折腾下来,农业基础越搞越脆弱,一点风吹草动就会崩盘。
三、工业结构:重工业挂帅,钢铁和火箭比大米更重要。
朝鲜早期的经济建设路线还有个大问题:极端倾向于重工业。这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模仿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发展思路。上世纪50年代的朝鲜经济计划中,81%的资源都投向了钢铁、化工、机械等重工业,留给轻工业和农业的只有可怜的19%。
为什么这么极端?一方面是意识形态作祟——“工业化才能强国”;另一方面是在朝鲜面临着外部危险时期的选择,主要是为了满足军事需求。结果就是整个国家经济头重脚轻:生产一大堆机器和武器,却没人关心老百姓能不能买到衣服、锅碗瓢盆,甚至粮食的运输和加工都缺乏投入。
更糟糕的是,重工业需要大量能源和劳动力,而劳动力主要从农业部门抽调。这样一来,本就脆弱的农业更是雪上加霜。
四、分配制度:精英优先,边缘地区被遗忘。
就算粮食有限,如果分配合理,至少可以避免最严重的饥荒。但朝鲜的分配体系偏偏走向了另一极端。
朝鲜的公共分配系统与其说是粮食供应,不如说是控制工具。它和“成分制度”捆绑在一起,朝鲜在60年代开始把国民分为“核心阶级”“动摇阶级”和“敌对阶级”三个阶层,
精英们集中在平壤,那里既是政治中心,也是土地最肥沃的地区。军人和中产阶层也能分到相对稳定的口粮。而“敌对阶级”往往被安置在东北的山区,比如咸镜北道,那里的土地贫瘠,运输困难,结果就是最先饿死的总是这些人。所以朝鲜饥荒并不仅仅是粮食不够,而是分配上刻意的不平等。换句话说,在朝鲜,能吃饱饭首先是一种特权。
五、孤立与依赖:石油断供后的崩盘
说到关键点,还得回到石油。在冷战年代,朝鲜的能源命脉基本系在苏联手里。苏联不计成本的提供廉价石油给朝鲜,换取朝鲜的忠诚。这些石油支撑了发电厂、运输体系和化肥生产。靠着这份补贴,朝鲜在七八十年代的生活水平甚至超过韩国一些。可问题是,这种繁荣是外力注入,不是内部生产的。一旦失去支撑,就会瞬间垮塌。
1991年苏联解体,援助戛然而止。朝鲜不得不以现金购买国际市场上的石油,但是他们哪里有美元储备啊?朝鲜常年和苏联阵营贸易往来根本没有储备美元,而且偏偏他们早就信用破产:平壤街头至今还能看到当年进口的沃尔沃小轿车——那是朝鲜几十年前赊账买来的货物,至今一分钱没付。这种坏账记录,让全世界都不愿意再和他们做生意,除非先付现金。于是,石油进口几乎断流。
石油一断,连锁反应接踵而来:煤炭开采停滞(因为开采需要柴油和机械)、电力不足、运输中断、化肥工厂停摆……整个经济链条瞬间断裂。最终,农业完全失去了现代化支撑,粮食产量大幅下降,饥荒不可避免。这就是九十年代“大苦难时期”的直接背景。
六、为什么古巴能撑过去,朝鲜不行?
值得一提的是,古巴当年也遭遇类似危机。苏联一垮,糖和石油补贴全没了。可古巴通过政策调整,比如发展城市农业、引进旅游业,勉强渡过难关。
为什么朝鲜没做到?一方面是高度封闭,拒绝改革;另一方面是主体思想绑架了决策,金日成提出的主体思想的核心就是自力更生,这也导致朝鲜领导层不愿承认“外部帮助”的必要性。结果就是把问题拖到最后时刻,直到大饥荒爆发。
综上所述,朝鲜人的吃饭难题,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重因素叠加:
天生的地理和气候劣势,
短视的农业政策和生态破坏,
过度偏重的工业结构,
政治化的分配制度,
对苏联石油的过度依赖,
孤立主义导致的国际孤立。
这是一场典型的“结构性悲剧”: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不至于致命,但所有环节同时出问题,最终酿成了历史上罕见的灾难。
今天的朝鲜,虽然情况比九十年代略有缓和,但这些深层次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地理环境依旧恶劣,经济依旧头重脚轻,石油依旧依赖进口。只要这些结构性矛盾存在,“吃饭难”就始终会是朝鲜社会的隐痛。
来源:刘学习9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