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信息飞速更迭的当下,诈骗手段也在不断翻新,让人防不胜防,尤其是老年人,已成为诈骗分子眼中的“肥肉”。这些新型诈骗手段隐蔽至极,就连朝夕相处的家人都难以察觉。
在信息飞速更迭的当下,诈骗手段也在不断翻新,让人防不胜防,尤其是老年人,已成为诈骗分子眼中的“肥肉”。这些新型诈骗手段隐蔽至极,就连朝夕相处的家人都难以察觉。
一、AI诈骗,伪装至亲“求救”
随着科技的发展,AI技术竟被诈骗分子利用来实施罪恶。他们通过非法途径获取老人孙辈的姓名、小名等信息,再利用AI语音克隆技术,模拟出孙辈焦急的哭腔。就像邵阳的李爷爷,接到自称“深圳警方”的电话,称孙子犯事被抓,紧接着电话那头传来酷似孙子的哭诉:“爷爷快救救我!”李爷爷大脑瞬间一片空白,抓起存折就要去银行取钱。幸好家人报警,民警及时劝阻,才保住了这3万元养老钱。此类诈骗利用老人对孙辈的关爱与信任,制造恐慌氛围,让老人在慌乱中失去判断能力。
二、虚假投资理财,“高收益”为饵
诈骗分子常打着“养老投资项目”“新能源投资项目”等旗号,通过社交软件、电话等渠道联系老年人。他们以“内部消息”“专家指导”为噱头,虚构“高收益、低风险”的理财产品,诱导老人下载特定投资软件或登录钓鱼网站进行转账投资。一开始,会让老人获得一些小额回报,使其放松警惕,随后便诱导老人加大投资金额,最终血本无归。比如,承诺年化收益率高达20%甚至更高,远远超出正常投资收益水平,利用老人渴望财富增值的心理,一步步将其引入陷阱。
三、社交平台“温情”陷阱
市场监管总局指出,一些“保健品”商家利用社交平台进行隐蔽营销。他们通过个人微信、企业微信、微信群等私密社交渠道,将老人引流至网络直播间或小程序平台,以“养生课堂”“健康讲座”等名义,冒充“健康专家”“营养师”,对普通产品、保健食品进行夸大、虚假宣传。还利用老人对健康的渴望与情感需求,通过持续关怀、免费礼品等方式获取信任,进而推销高价“保健品”。有的老人被这些“温情”攻势迷惑,花费大量金钱购买毫无功效的产品。
面对这些隐蔽的新型诈骗,家人务必多关心老人。要时常和老人沟通,分享最新的诈骗案例,让他们了解常见的诈骗手段;关注老人的财务状况和社交动态,若发现老人有异常转账行为,或频繁与陌生人联系,要及时询问;协助老人安装国家反诈APP ,并教会他们使用,开启预警功能。同时,老人自身也要增强防范意识,不轻易相信陌生人的话,不贪图小便宜,遇到涉及钱财的事情,多与家人商量,多向银行、警方等专业机构咨询,守护好自己的养老钱。
来源:天赋吉运诸事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