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王稚登的这三首诗:《雪中梅花》细腻描绘了雪梅交融的景象,以“银花”、“玉树”等意象营造出晶莹剔透的氛围,并借“傅粉”典故,反衬梅花天然去雕饰的品质,结尾化用“梅花妆”,增添了浪漫色彩。《龙湫》则以雄浑的笔触描绘了雁荡山大龙湫瀑布的奇景,融情于景。《望湖亭》
王稚登(1535年—1612年),字伯谷,一字百谷,号广长庵主、松坛道士,江苏江阴人,后移居苏州长洲,明代中后期著名文学家、书法家。
本文王稚登的这三首诗:《雪中梅花》细腻描绘了雪梅交融的景象,以“银花”、“玉树”等意象营造出晶莹剔透的氛围,并借“傅粉”典故,反衬梅花天然去雕饰的品质,结尾化用“梅花妆”,增添了浪漫色彩。《龙湫》则以雄浑的笔触描绘了雁荡山大龙湫瀑布的奇景,融情于景。《望湖亭》则以清新的语言勾勒出江南水乡的优美图景,通过“杨柳”、“落日”、“行人”、“湖上寺”、“木兰舟”、“琵琶”等意象的组合,将思乡之情与对江南美景的向往巧妙融合。
二月春光雪尚飘,看梅独坐思无聊。
银花乱缀难分萼,玉树交加莫辨条。
粉似傅来容易褪,香偏留却不同消。
一般飞入妆台里,独让残英点额娇。
这首《雪中梅花》,妙趣横生,让人读过一遍,眼前便生出冬日雪梅交织、香气浮动的画面。
诗歌开篇,点明时节和景象——“二月春光雪尚飘”,一下子就把人带入一个冷暖交织的时空。二月,按说是春回大地的时候,可诗人偏偏说“雪尚飘”,这“尚”字用得极巧,暗示了春寒料峭,也预示了梅花傲雪的风骨。接下来,“看梅独坐思无聊”,诗人独自赏梅,心中涌起淡淡的思绪。这“无聊”二字,可不是真的百无聊赖,更像是一种无人共赏的寂寞,一种沉浸在美景中的自得其乐。
中间两联,是这首诗的精华所在。诗人用白描手法,细致描绘雪中梅花的形态。“银花乱缀难分萼,玉树交加莫辨条”,大雪纷飞,梅花被装点成一片银白,花萼和花瓣都难以分辨;梅枝与雪花交错,让人分不清哪是枝条哪是雪片。一个“乱”字,一个“交”字,动感十足,把雪花飞舞、梅枝摇曳的姿态写活了。这里,诗人巧妙借用了“银花”、“玉树”这些意象,自然而然地将梅花与白雪融为一体,营造出晶莹剔透、纯洁无瑕的视觉效果。让人想起唐朝诗人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名句,同样写雪,都有一种让人惊艳的美。
“粉似傅来容易褪,香偏留却不同消”,这一联从触觉和嗅觉两个方面,进一步刻画梅花的特征。诗人觉得梅花上的白,好像是轻轻涂抹上去的粉,容易褪色;然而,梅花的香气却持久不散。这里的“傅粉”是个典故,说的是三国时期何晏面容白皙,有人怀疑他擦了粉,魏明帝便让他在大热天吃热汤饼,看他是否掉粉。王稚登在此处借用典故,反其意而用之,更见灵动。梅花虽白,却不是人工雕琢,而是天然去雕饰;梅香幽远,历久弥新,更显现出梅花不同凡俗的品格。这“容易褪”和“不同消”的对比,也暗示了世间事物表象与本质的区别,颇有深意。
最后,“一般飞入妆台里,独让残英点额娇”,笔锋一转,写到了梅花与女子的关联。落下的梅花,飞入女子的梳妆台,其中几朵残梅,正好点缀在女子的额头,更添几分娇媚。这结尾颇有南朝“梅花妆”的遗韵,当时女子喜欢用梅花点额,成为一种时尚。王稚登以此收束全诗,不仅让画面更加生动,也让诗歌多了一层浪漫色彩。这最后两句,如唐朝温庭筠《菩萨蛮》中“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的慵懒美人形象,增添了许多情趣。
这首《雪中梅花》,用词精妙,意象丰富,不仅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雪中梅花图,更传达出一种清雅脱俗的意境,以及对梅花高洁品格的赞美。
石潭寒水翠如苔,日暮搴萝俯涧隈。
投绠漫言浮海出,荡舟刚及隔岩回。
泉飞暗作千山瀑,龙去先从二月雷。
不饮何须愁笑客,桃花洞口未曾开。
这首诗,描绘的是浙江雁荡山大龙湫瀑布的景色。整首诗读下来,清冽之感扑面而来,仿佛能听到水声,触到凉意。
首联“石潭寒水翠如苔,日暮搴(qiān)萝俯涧隈(wēi)”,直接点出地点和时间。一个“寒”字,把山间潭水的清冷感一下子呈现出来。潭水碧绿,像长满了青苔,这里的“翠如苔”用的很妙,既写出水色,也隐隐透出一种古老、幽深的感觉,和后面的“龙”相呼应。傍晚时分,诗人拨开藤萝,俯身看向山涧的角落。“搴萝”这个动作,很有探寻的意味,把读者也带入到一种寻幽探胜的氛围中。
颔联“投绠(gěng)漫言浮海出,荡舟刚及隔岩回”,这里用了两个典故。“投绠”是说水深,用了《庄子》里“绠短汲深”的意象,但王稚登说“漫言”,就是说不要说这水深得能通到海里去,其实没那么夸张。后一句,用的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舟遥遥以轻飏”的意境,小船在水面轻轻荡漾,刚刚绕过岩石回来。这两句一抑一扬,写出了潭水既深邃又开阔的特点。让人联想到柳宗元《小石潭记》中“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的意境,但王稚登写的更开阔一些。
颈联“泉飞暗作千山瀑,龙去先从二月雷”,这两句是全诗最精彩的地方。山泉飞流直下,暗中汇聚成千山万壑的瀑布,这句写出了大龙湫瀑布的源头和气势。后一句想象力非常丰富,说龙已经离开了,但不是无声无息地离开,而是伴随着二月的春雷。“二月雷”预示着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和“龙”的意象联系在一起,非常自然。我们常说“二月二,龙抬头”,王稚登这里化用民俗,把龙湫瀑布的雄奇和神秘写得活灵活现。
尾联“不饮何须愁笑客,桃花洞口未曾开”,这里又转到诗人自己身上。“桃花洞”典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诗人用这个典故,是说自己虽然身处美景,但心境淡泊,并不追求虚幻的世外桃源。这里有一种“遗世独立”的味道,和诗开头营造的幽深环境很协调。这与李白《山中问答》“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颇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更淡泊,更超脱。
王稚登的这首《龙湫》,语言精炼,意象丰富。诗人善于运用典故,但不堆砌,不卖弄,而是巧妙地融入到自己的描写中。这首诗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亭边杨柳水边花,落日行人正忆家。
不及江南湖上寺,木兰舟里载琵琶。
这首《望湖亭》,短短四句,勾勒出一幅杨柳依依、落日余晖的画面,更将思乡之情与江南美景巧妙融合,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诗歌开篇,直接描绘望湖亭周边的景致:“亭边杨柳水边花”,简洁明了,却又生动形象。杨柳依依,临水而立,花儿点缀其间,构成一幅典型的江南水乡图景。“亭边”二字,点明了地点,也暗示了诗人正身处其中。“杨柳”和“花”的意象,本身就带有柔美、婉约的意味,为全诗奠定了抒情基调。这如唐代诗人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咏柳名句,同样是写柳,都展现了柳树的婀娜多姿。
接着,诗人将视线转向了远方:“落日行人正忆家”。夕阳西下,一位远行的游子,正思念着家乡。一个“落日”,一个“忆家”,将时间和情感紧密联系起来。落日时分,往往是人们归心似箭的时刻,而诗人偏偏捕捉到了一个“行人”,这“行人”的出现,更增添了几分漂泊感和孤独感。“忆家”二字,直抒胸臆,点明了诗歌的主题。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描写自己的思乡之情,而是通过一个“行人”的形象,来间接表达,更显含蓄蕴藉。这让人想起唐代诗人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诗句,同样是表达思乡之情,都有一种触动人心的力量。
诗歌的后两句,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不及江南湖上寺,木兰舟里载琵琶”,诗人笔锋一转,将思绪拉到了江南的湖光山色之中。在他看来,眼前的景色,还比不上江南湖上的寺庙,那里有木兰舟,舟上有动听的琵琶声。一个“不及”,看似贬低,实则扬起,更显出诗人对江南水乡的向往之情。
“湖上寺”的意象,带有几分超凡脱俗的意味,与前面的“落日行人”形成对比,更突出了江南美景的吸引力。“木兰舟”和“琵琶”,都是极具江南特色的意象,木兰舟,轻巧雅致;琵琶声,清脆悦耳。这两样事物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画面,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这里,诗人运用了想象和对比的手法,将现实与理想、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景进行对比,更突出了他对江南美景的向往,也深化了思乡的主题。
这首《望湖亭》,语言清新自然,意境优美,情感真挚。诗人将杨柳、落日、行人、湖上寺、木兰舟、琵琶等意象巧妙组合,构成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江南水乡图景,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江南美景的向往。这首诗,短小精悍,却又余韵悠长,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
来源:吃不月半姐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