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钱先留着吧,什么时候想立了再立吧”李敖与北大周旋良久后,只能干巴巴丢下这么一句话。
“钱先留着吧,什么时候想立了再立吧”李敖与北大周旋良久后,只能干巴巴丢下这么一句话。
北大对此保持沉默,既没有再说不立,也没有说立,只是等待着众人的讨论过去,继续忽略李敖的请求。
李敖最终还是没有将他出资的35万拿回来,就好像这个钱在北大手里一天,就还有一分为胡适立雕像的希望。
这仿佛不符合李敖的个性,这位脾气火爆的作家,可从来没有如此受挫过,可是他仍然“忍气吞声”的。
李敖照片
2005年9月21日,李敖从台湾去往北大做演讲,他作为放荡不羁的“翩才”,一生100部作品,被禁止出版的的就要有96部。
这样的人怎么能够踏入中国最顶尖的学府呢?而且这演讲一做就是两场。
原来,当时两岸关系紧张,维护国家统一的台湾作家很少,李敖作为无党派人士,就被请来做两岸交流。
谁知,这两场演讲中最受人瞩目的,居然并不是他讲两岸,也不是他讲创作生平,而是他为胡适捐的35万雕塑费。
李敖照片
“今天我做过样板给大家看,我捐35万人民币为胡适先生在北京大学立铜像。”演讲结束后,李敖郑重放下一句话。
此话一出,在场师生皆哗然,35万在2005年可以说是一大笔钱,而这么多钱只为给胡适立雕像,令人震惊。
李敖与胡适相差四十多岁,又不是师生,李敖究竟为何要这么隆重的纪念胡适呢?
“当时胡适在我最穷困的时候送了1000元给我,今天我用相当于1500倍来还这份人情。”李敖在第一场“报恩之旅”演讲中如此说到。
原来早在李敖还是穷学生的时候,胡适帮助过他,因此结缘,就连李敖少数能够成功出版的著作,也都和胡适离不开关系。
李敖青年照片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李敖全家去了北京,父亲李鼎彝因此失业,家里就快揭不开锅了。
此时,李鼎彝想起了自己曾在北京大学的恩师——胡适。于是写信给他,只是胡先生当时没有见他,也没有帮他。
李鼎彝虽然也是北京大学国学系的学生,但在那个神仙打架的年代很是平庸,所以胡适根本没记起他。
但是自李敖出生后,他幼小的心灵里,就牢牢地记住了这个名字,将他视为生活的希望。
所以李敖识字之后,就是读胡适,他一生批判无数人,甚至用文学发泄戾气,但他从来没有批判过胡适,还写下不少文章赞他。
李敖照片
1952年,17岁的李敖在台中车站,给胡适写了一封长信,当时他求学受阻,胡适是他最后的希望。
只是这封信还是石沉大海,李敖此时明白,一天怕是要有无数人给胡适写信,所以写信这条路行不通!要站在更高处让胡适看见!
父亲平庸,却生出了不凡的儿子,李敖与胡适没有旧交情,仅凭一篇文章就引起了胡适的注意。
1957年3月,台湾的《自由中国》刊登了李敖高中的评论之作——《从读胡适文存谈起》。
《胡适文存》一书连胡适本人都不记得了,但就是因为李敖坚持读胡适的每一本书,这才让他在一众评论里脱颖而出了。
1958年,胡适约李敖去钱思量家长谈,他看着年纪尚小的李敖,没有一丝轻视和怠慢,也不把他当作小孩,反而尊重的称他“李先生”。
“李先生!连我自己都忘记了,丢光了的著作,你居然都能找得到!你简直比我胡适之还了解胡适之!”
胡适照片
之后,胡适之写过三封信给他,还在李敖穷困潦倒的时候,资助他1000台币。
“现在递上一千元的支票一张,是给你‘赎当’救急的。你千万不要推辞,正如同你送我许多不易得到的书,我从来不推辞一样。”
在当时,1000元台币着实是一笔大钱,就算是胡适这样的人,也是倾囊相助,才拿出了这么多。
所以两人相差四十来岁,有了这么一段忘年之交,成为了知心的挚友,李敖之后的学习,也一从胡适的思想。
这一切在“报恩之旅”的演讲中都说到了,甚至他还介绍了自己为胡适写的传《胡适评传》。
在胡适去世两周年的深夜,李敖没有睡,他突然想起七八年的心愿,为胡适写传,让他永存于人们的心中。
胡适照片
他写胡适,很多书都没能出版,但是他仍然放不下笔,一个作家没法出版自己的书,却十年如一日的写,为此观众都大受感动。
滴水之恩,将以涌泉相报。这样知恩图报的品质,本该正中北大下怀,作为教书育人的典范才是。
可是这一番举动,北大并没有欣然接受,反而十分沉默。
按理来说,胡适早该有一尊雕塑了,他不仅是民国的文学泰斗,更是北大传奇一般的校长,在风雨飘摇的时期,撑住了北大。
那么如此顺理成章的事情,为何迟迟没有得到允许,而且时至今日都没有立上这尊雕像呢?
胡适在北大演讲照片
原因可以从北大的拒绝里探知“在北大校内塑像必须具备两个条件,雕塑应有一定的历史涵义和指向,捐赠者与接受捐赠者具备特殊身份。”
所以李敖为胡适捐钱建雕塑失败,就是因为不符合这两个要求。
李敖说过一句话:中国已经全盘西华了,中国的现代生活不都是西方过来的吗?
这句话,是李敖在北大演讲时,回复现场提问时说的。这个思想可不是李敖自己就有的,而是从他的偶像胡适那继承来的。
“美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现在这句话都用来讽刺“公知”和崇洋媚外的人,可是很少有人知道,这句话就是出自胡适之口。
鲁迅曾形象的称他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胡适和江冬秀照片
胡适虽然是新文学的斗士,却不是新中国的斗士,就是他带着一批早期的精致利己主义者,跪了西方的列强。
胡适是从小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熏陶的,世家大族的文化底蕴和封建残余都深深影响着胡适,若不是留学,他的思想也不会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个在象牙塔里的孩子突然接触到这样开放、自由、强大的文化,自然会有两个极端,一个是觉醒,一个是摒弃。
胡适留洋归来,他没有像鲁迅那样试图唤醒国人,而是甭管精华还是糟粕,一股脑的批判。
胡适照片
为了抛弃中国文化,胡适甚至倡议过将英语作为官方语言,这样丧心病狂的“改良”,让很多爱国文人对他敬而远之。
若只是一个普通文人,在那样的年代有了这样的思想无可厚非,因为当时百家争鸣,稀奇古怪才是常态。
但是胡适的影响远不止于此,因为他用这样的主义,进入了教育行业。
胡适照片
胡适翻译西方书籍,传播西方精神,绝口不提谬误,将西方打造成一个完全正确的乌托邦。
“中国百事不如人”都是胡适亲口所说,亲笔所写。
这甚至在当时引起了全盘肯定西方,全盘否定国家的风潮,本土的文化受到了沉重打击。
而且胡适还是正确方向的反对者,在陈独秀因为宣传共产主义被捕时,蔡元培、李大钊等文人都极力抗争,只有胡适“叛变”,写了一篇《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这变成了现代人抨击他的“铁证”。
对于中国未来的方向,胡适作为当局人,无法预测,但是他的主张也确实伤害了正确道路的发展,这必然会被现世批判。
胡适任北大校长照片
对文化和思想的摧残还可以说是时代的局限,但对于外国的侵略,胡适竟然在日记中写到:“宁愿亡国也不主张抗日”。
胡适将对文化的否定转变成对民族和国家的否定,并且还加入了“另一个方向”,这是一个现在看来绝对错误的决定。
九一八后,胡适给老蒋提意见,让他暂且放弃中国东北,和日本侵略者和平共处,专心“统一”。
这决定导致了中国东北被殖民了五十多年,让民族自尊被践踏,国家完整被破坏,也加大了两党之后共同抗战的难度。
胡适在北大照片
1937年,日本已然开始向内侵略中国的土地,蒋介石都已经决定要暂停内战,一致对外了,可胡适偏偏“逆流而上”,主张投降。
这样的思想若是一个无名小卒说出来,必然引不起波浪,可胡适摆出无数道理自圆其说,鼓动他的铁粉们都跟随其后。
可再多华丽的话都掩盖不住胡适的错误,在1949年1月26日,胡适就被广播通报成“战犯”。
胡适和蒋介石
在解放战争之后,胡适还跟随国民党赴台,彻底坐实了他的政治态度,以及思想方向,这在之后引起了群众的批判。
昔日的文豪变成今日的走狗,胡适的文学成就磨灭不去,可道德和人品也是后世评价他的依据。
直至今日,仍有人捧着他直呼大神,但也有人恨得咬牙切齿,大骂他“卖国贼”,“汉奸”!
为此,胡适最后的身份是戴罪的犯人,自然就不符合北大的第一个条件:“雕塑应有一定的历史涵义和指向。”
国家都曾通报过的“战犯”,如果立雕塑了,究竟是包含了怎样的历史涵义和指向呢?要让人民怎么去瞻仰这位有道德污点的伟人呢?
北大照片
除了第一个条件,第二个条件也不符合:“捐赠者与接受捐赠者具备特殊身份。”
首先是捐赠者——李敖。李敖曾坐过两次牢,一次案由是资助不良分子,一次案由是侵占他人财产。
虽然他的孩子曾透露,父亲很希望看见两岸和平统一。
但是他仍然是有案底的人,并且侵占他人财产的那次案子,李敖更是十分无耻。
李敖的朋友将财产交给他代为保管,却不想李敖占为己有了,他只好将李敖告上法庭,最终才追回。
作为一个犯过严重错误的捐赠者,实在很难出现在北大的捐赠名单之上,这会导致无法预测的后果和舆论。
李敖照片
其次是胡适,他是有着北大校长这样的特殊身份,但是他的主张和政治立场都代表错误的导向,此“特殊”非彼“特殊”。
他在新中国成立后,毫不犹豫地去了台湾。这绝对是他做过最错决定,或许他想要的是从一而终,但无疑选择了人民的对立面。
新中国初立,百废待兴,正是需要胡适这样的人才,他却没有及时迷途知返,在政治选择上过于幼稚了。
这是北大无法为他立雕塑的最根本原因,所以北大内两次学生呼吁树立胡适像,都成为了热门话题,却都被北大婉拒。
北大照片
毛泽东曾说:“二十一世纪,给胡适恢复名誉吧。”
可见胡适为人民的思想启蒙,是做出过成绩的。而他的很多思想和主张也因为他的政治决定而被过度批判了。
比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中,其实没有对共产主义的嘲讽,反而是对百姓的规劝。
“因为愚昧不明,故容易被人用几个抽象的名词骗去赴汤蹈火,牵去为牛为马,为鱼为肉。”
脱离来看,对平民百姓有几分道理,就如鲁迅笔下的阿q,不知什么是革命,最终被革了命。
有多少请愿的学生被乱棍打死,被乱弹射死,这些鲜活生命的逝去,又何尝不是胡适心中的痛呢。
中间为胡适,北大校庆照片
胡适所为,其实只是一句话:“我听不见远方的哭声,但是我听见了现在的哭声。”
胡适认为,学生只需要学习,不需要管国家政治。这是不利于发展的,却不能不承认,这是让人活命的。
我们可以赞美牺牲,却不能倡导牺牲,对于这一点来看,胡适又是可以被正名的。
“一切主义,一切学理,都该研究。但只可认作一些假设的(待证的)见解,不可认作天经地义的信条。”
胡适写下这段话,不应该成为他“叛国”的“证据”,而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道理,成为我们反抗偏激的武器。
胡适在北大
肯尼迪说过“一个民族彰显它自己,不仅要看它诞生了怎样的人,更要看它尊重和铭记着怎样的人。”
胡适这个亦正亦邪的人,恰恰就是给我们出的题目,对于胡适的态度,显示了我们的思想深度,更是我们对于多元的包容程度。
所以如今,讨论的不是北大该不该为胡适立雕塑,而是我们自己心中,该将胡适放在何种位置。
来源:成熟咖啡故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