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戏40年不接广告,不上热搜,66岁爆火,活成荧幕的“母亲原型”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1 17:22 1

摘要:这个从山东蓬莱走出来的女孩子,1980年,她从山东省话剧团学员班毕业,与同窗倪萍一起走向文艺之路,倪萍后来成为家喻户晓的主持人,而迟蓬则默默留在舞台与荧幕上,用角色与观众对话。

在中国的影视圈,有这样一批演员,他们不抢镜,不争名,却在荧幕上演活了一个又一个普通平凡人的角色。今天我们说到的迟蓬,就是这样的代表。

她不是大红大紫的明星,但她是真正的“戏骨”。她用四十多年的演艺生涯,演活了无数普通女性,把自己藏在角色里,却让角色永远活在观众心里。

四十年间,她拿过飞天奖、提名过金鸡奖,却始终没有红。观众记住了她的角色,却常常忘了她的名字。

有人说,她是“戏红人不红”的典型。但在我看来,这恰恰是迟蓬最珍贵的地方。

这个从山东蓬莱走出来的女孩子,1980年,她从山东省话剧团学员班毕业,与同窗倪萍一起走向文艺之路,倪萍后来成为家喻户晓的主持人,而迟蓬则默默留在舞台与荧幕上,用角色与观众对话。

1982年,她在电影《红线》中初试荧屏,清秀的外貌让人眼前一亮;两年后,她凭借电视剧《红叶,在山那边》中的“吴月”拿下飞天奖最佳女配角,本可以乘势而上,却没有走流量明星的路线,而是逐渐把自己融进各种“母亲”“农村妇女”的形象里。她不怕在镜头前显得“土”或“丑”,因为在她看来,演员的价值不在于取悦镜头,而在于还原生活。

于是,观众在《沂蒙》《百鸟朝凤》《温州一家人》里记住了那些沉默坚韧的母亲,却常常想不起她的名字。迟蓬的职业选择,让她成为娱乐圈里罕见的“隐身者”,不接广告,不炒作,不追逐热搜,而是安静地把生命交给角色。她就像家乡蓬莱的海风,带着朴素和坚韧的力量,吹拂过岁月,却始终低调而悠远。

很多观众认识迟蓬,是从她演的“母亲”角色开始的。

她演的母亲,不是温柔贤淑的银幕母亲,而是生活里真实存在的母亲:脸上写满岁月,眼神却坚韧有力。

比如《沂蒙》里的于宝珍,一个山东大娘;《温州一家人》里的陈奶奶,重情重义;《百鸟朝凤》里的农村妇人,守旧又倔强。

她常常“丑化”自己,戴上土气的头巾,露出粗糙的双手。别人怕被说“土”,她却说:“观众觉得我土,那说明我演对了。”这不是自我牺牲,而是一种职业信念:演员要还原生活,而不是取悦镜头。

为什么迟蓬不红?

答案其实很简单:她主动选择不红。

在几十年的演艺生涯里,她几乎没有接过广告,不参加综艺,也不炒作个人生活。她把所有精力都放在角色上,仿佛对“名气”这件事完全无感。

在一次采访中,她说:“演员不能总想着被看到,而是要让角色被看到。”这种选择,在今天看来,几乎不可思议。但也正因为如此,她的演艺人生,才干净而纯粹。

66岁的迟蓬,今年因为一部热播剧《生万物》再度登上热搜。剧中,她饰演的大脚娘,一个质朴、坚韧又带着浓烈生活气息的母亲形象,让无数观众一边落泪一边感叹“这就是我妈”。

四十多年的演艺生涯里,迟蓬始终把自己藏在角色背后,不争名不逐利,而这一次,她又凭借真切自然的表演让人重新看见了那个从蓬莱走出来的女孩子。她没有华丽的包装,也没有刻意的煽情,却用一句话、一个眼神,把母亲的厚重与温柔演进了观众心里。热搜于她,不过是迟来的掌声,但正如她的名字,“迟”而不缺席。

在一个流量当道的时代,迟蓬显得格格不入。年轻演员们争相曝光,渴望一夜爆红,而她几十年如一日,把自己藏在角色背后。她像一株野草,不艳丽,不夺目,却在荒野里顽强生长。

观众或许记不得她的名字,但永远记得她演过的母亲、奶奶、村妇。对迟蓬来说,这就够了。迟蓬的一生,像她的名字一样——“迟”。她的成名是迟的,奖项是迟的,关注是迟的。但她始终没有缺席。她用四十年的时间告诉我们:真正的演员,不需要流量,不需要热搜。演员的价值,不在于被记住,而在于角色是否被记住。

当观众喊出“这是我妈”“这就是我奶奶”的时候,迟蓬就完成了作为演员的最高境界。

来源:乐声悦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