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浙江杭州人,北宋著名词人。他的作品多为闺情、羁旅和咏物词,风格清丽淡雅,格律严谨,被尊称为“词家之冠”。
读诗陶冶情操,解诗以娱自心
《浣沙溪·翠葆参差竹径成》
北宋·周邦彦
翠葆参差竹径成。新荷跳雨泪珠倾。曲阑斜转小池亭。
风约帘衣归燕急,水摇扇影戏鱼惊。柳梢残日弄微晴。
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浙江杭州人,北宋著名词人。他的作品多为闺情、羁旅和咏物词,风格清丽淡雅,格律严谨,被尊称为“词家之冠”。
宋哲宗元祐八年,周邦彦任溧水县令,时值春末夏初,一场绵绵细雨,雨后初晴的小池竹林幽深,小荷初露,清新和谐,词人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词。
词的题目“浣溪沙”为词牌名,而“翠葆参差竹径成”是词开篇第一句,其中“翠葆”意为繁盛的竹林。
泪珠:露水。
曲阑:即曲栏。
风约帘衣:风将纱帘吹在半空中。
词意解读:繁盛的竹林错落有致地装点着小路,新生的荷叶上雨水落下如泪珠般来回滚动,最后纷纷滚落。曲折蜿蜒的栏杆横斜婉转地环绕着池亭。凉风轻拂吹起纱帘,燕子仿佛在春风的召唤下急切地归来,微风吹动了池水,赏景之人摇扇的动作倒映在水中,惊扰了嬉戏的鱼群。夕阳下,垂柳借着余晖舞动着碧绿的柳丝,天空渐渐晴朗。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雨后初晴的小池景象,清新和谐,表达了词人平静、闲适的心情。
开篇两句,“翠葆参差竹径成。新荷跳雨泪珠倾”,描绘了一幅清新幽静的夏日庭院景致。
“翠葆”,指的是草木新生枝芽,这里特指竹丛的嫩绿与生机。
“竹径成”,意味着春笋入夏已长成竹林,小径在竹影斑驳中若隐若现,展现出一种自然的野趣与雅致。
“新荷跳雨泪珠倾”,则运用了拟人化的修辞手法,将雨滴打在荷叶上的景象生动地表现出来,宛如泪珠滚落,既描绘了夏雨的轻盈与灵动,又赋予了荷叶以情感,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而富有诗意。
“曲阑斜转小池亭”,这一句将视线从竹径引向了小池亭,曲阑斜转,不仅描绘了庭院的空间布局,更增添了一种曲折幽深的意境。
小池亭作为画面的焦点,与周围的景致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和谐而宁静的画面。
下片“风约帘衣归燕急,水摇扇影戏鱼惊”两句,通过细腻的笔触将风、帘、燕、水、扇、鱼等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生动活泼的画面。
“风约帘衣归燕急”,形象地表现了夏日傍晚时分,微风轻拂,燕子急于归巢的情景。
“水摇扇影戏鱼惊”,则通过水波荡漾、扇影摇曳、鱼儿惊动的细节描写,进一步增添了画面的动态感与趣味性。
尾句“柳梢残日弄微晴”将视线拉向远方,柳树梢头挂着夕阳,天空渐渐放晴,为整个画面增添了几分温馨与宁静。
“残日弄微晴”,不仅描绘了夕阳的余晖与天空的微妙变化,更寓含了词人对时光流转、岁月静好的感慨与珍惜。
整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夏日庭院的宁静与生动,展现了词人对自然景物的细微体察与对生活的热爱。
词人运用了许多精彩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使得诗句更加生动有趣,同时抒发了对美好春光的依恋。
近代学者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评价这首词时说:“通首皆写景,别是一格。字字矜炼,“归燕”二句,宛似宋人诗集佳句,虽不涉人事,而景中之人,含有一种闲适之趣。“摇扇”句,虽有人在,只是虚写。”准确地说出了这首词的艺术魅力和情感表达。
这首《浣沙溪·翠葆参差竹径成》,宛如一幅细腻温婉的夏日风情画,缓缓铺展在读者眼前,让人仿佛能穿越时空,与周邦彦一同漫步在那雨后初晴的小池竹林间,感受那份宁静与闲适。
它不仅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更是词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透露出一种超脱尘嚣、向往自然、珍惜当下的生活态度。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这样的词作如同一股清泉,滋润着人们干涸的心田,提醒我们慢下来,去品味生活中的每一份美好,去感受那份来自大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来源:轩辕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