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刷手机时看到个扎心话题:某地家长翻孩子语文课本,发现《满江红》消失了,鲁迅的《故乡》也被挪到了选读栏目。评论区炸了锅:“精忠报国”的故事,难道不配出现在新时代的教材里?
“怒发冲冠凭栏处——”现在还有多少孩子能接出下一句?
最近刷手机时看到个扎心话题:某地家长翻孩子语文课本,发现《满江红》消失了,鲁迅的《故乡》也被挪到了选读栏目。评论区炸了锅:“精忠报国”的故事,难道不配出现在新时代的教材里?
可另一边呢?短视频平台突然爆火个“战神”冉闵,弹幕里满屏“杀胡令YYDS”“这才是真汉子”。地摊文学把他的故事编得比武侠小说还刺激,可历史上那场血流成河的屠杀,怎么没人提?
一、课本里的英雄,正在“静悄悄退场”?
记得小时候背《满江红》,语文老师拍着黑板吼:“三十功名尘与土!这句要读出岳飞的憋屈!”那时候谁家没挂过“精忠报国”的毛笔字?电视里播岳飞传,连巷口修车大爷都能唠两句“秦桧不是好东西”。
可现在呢?教材编写组说“减负”,删掉几篇“过时文章”;专家说“多元解读”,要给历史人物“去滤镜”。可你品,你细品——删着删着,怎么连脊梁骨都抽走了?
有网友翻出对比图:2010年的课本里岳飞占3页,2025年版只剩个小方框。倒是地摊杂志把冉闵吹上天,封面P得比流量明星还炫酷,标题赫然写着《他一人屠灭百万异族!》。
这魔幻现实,像极了老妈把你碗里的红烧肉夹走,说“健康饮食”,转头塞给你一包辣条。
二、被“网红化”的历史:当英雄变成流量密码
冉闵怎么就突然火了?
刷几条爆款视频就懂了——UP主们用AI复原他的脸,配着“战歌”剪辑砍杀镜头,弹幕齐刷刷“燃爆了!”“汉人救星!”。可翻开《晋书》,真实记载是:“闵所乘赤马曰朱龙,日行千里,左杖双刃矛,右执钩戟,斩敌三百余级。”
等等,说好的“百万斩”呢?
更荒诞的是评论区。有人高喊“就该以暴制暴”,却忘了冉闵的“杀胡令”连汉胡通婚的百姓都没放过;有人膜拜他“建立冉魏”,可这政权只撑了2年就被灭国。这哪是民族英雄?分明是军阀混战里的昙花一现。
反观岳飞呢?
他背上刺着“尽忠报国”,手里攥着十二道金牌。明知道回临安是死路,还对儿子说:“朝廷既以桧为相,吾命休矣。”这种纠结与悲壮,在“非黑即白”的网红叙事里,反而成了“不够爽”的缺点。
三、鲁迅的“匕首”和“鸡汤时代”的悖论
课本里消失的何止岳飞?
鲁迅的《狂人日记》被挪到附录时,朋友圈有人调侃:“现在谁还受得了‘吃人’这么尖锐的词?”想想真是讽刺——当年他写“救救孩子”,现在孩子连读他的机会都快没了。
老一辈人记得《药》里人血馒头的荒诞,现在满屏却是《做个情绪稳定的成年人》。不是说要摒弃批判精神,但当社会只鼓励“温柔敦厚”,那些戳破虚伪的文字,自然成了“不合时宜”。
就像有网友说的:“以前读鲁迅脸红,现在不读鲁迅了,脸皮反而厚了。”
四、英雄的“人设”VS历史的复杂性
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英雄?
岳飞冤死风波亭,但连金国人都称赞他“忠勇无双”;冉闵快意恩仇,史书却记着他“性残暴,好杀戮”。可今天有些人就爱给历史人物搞“二选一”:要么圣洁无瑕,要么爽就完了。
这像极了追星打榜——
岳飞是“美强惨”人设:颜值高(史载“貌伟色严”)、业务强(郾城大捷)、结局虐(39岁冤死)。可他们故意忽略他的固执(坚持迎回二圣)、他的时代局限(忠君思想)。
冉闵则是“复仇男主”剧本:开局被压迫,后期反杀,自带“屠龙少年”光环。但没人追问:他杀的人里有多少无辜?他的政权为什么短命?
历史不是剧本杀,真实的世界永远灰暗复杂。
五、比删除课文更可怕的,是遗忘的姿势
教材调整或许有苦衷:篇幅有限、时代变迁。但真正值得警惕的是替代品——当正经历史退场,地摊文学就会补位。
看看现在孩子们接触的“英雄”都是啥样?
• 网文里的“战神”动辄屠城灭国
• 短视频把历史简化成“复仇打脸”
• 甚至有人给秦桧洗白,说他是“和平主义者”
这哪是教育?简直是给记忆注射玻尿酸——饱满是饱满了,但全是假的。
结语:英雄可以退场,但脊梁不能钙化
或许我们争论的从来不是几篇课文。
当岳飞的“待从头、收拾旧山河”变成生僻词,当鲁迅的“横眉冷对”被解构成“负面情绪”,我们失去的不是几个考点,而是一种敢于直视复杂、直面沉重的勇气。
下次再看到“冉闵热”时,不妨多想一层:
• 为什么血腥屠杀能被美化成“英雄史诗”?
• 为什么我们对悲剧的共情力,还不如对爽文的兴奋度?
• 当我们抛弃了“精忠报国”的厚重,又该用什么来填满下一代的精神世界?
课本会变,但人性不会。那些真正值得铭记的,从来不是完美的神像,而是在黑暗中依然挺直的脊梁——哪怕它布满裂痕。
来源:星辰在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