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李嘉诚不把港口资产卖给中国?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25 10:37 1

摘要:2025年3月4日,李嘉诚家族旗下的长和集团宣布与贝莱德财团达成228亿美元港口资产出售协议,交易涵盖亚、欧、美23国的43个港口及物流网络。此事经网络传播和发酵,即引起广泛争议与强烈反响。国务院港澳办转发《大公报》文章《莫天真 勿糊涂》和《伟大的企业家都是铮


一、李嘉诚把港口资产出售给美国财团引起强烈反响

2025年3月4日,李嘉诚家族旗下的长和集团宣布与贝莱德财团达成228亿美元港口资产出售协议,交易涵盖亚、欧、美23国的43个港口及物流网络。此事经网络传播和发酵,即引起广泛争议与强烈反响。
国务院港澳办转发《大公报》文章《莫天真 勿糊涂》和《伟大的企业家都是铮铮爱国者》,以严厉措辞批评李嘉诚“漠视国家利益”“背叛民族大义”,并强调企业决策需“三思而后行”。
对比2015年李嘉诚撤资时官媒的“大气包容”,此次批评力度空前,足以看出交易涉及的战略敏感性以及所牵动的人们对国家利益的关切远超以往。
批评者认为,李嘉诚在“中美新基建争夺战”中选择倒向美国财团,出售战略资产,等同于“配合美国遏制中国”。
支持者则强调商业决策的独立性,认为港口盈利能力下降(如巴拿马运河因气候问题通行能力受限)等是出售的主因,并质疑“道德绑架企业家”的合理性。
霍启刚等企业家公开表态“坚决爱国”,与李嘉诚家族的行事风格形成鲜明对比。霍英东家族因长期明确支持国家战略而获得普遍赞誉,而李嘉诚的“国际化商业布局”被视为缺乏政治担当。

二、商业交易行为背后的战略担忧——港口控制权与中美博弈


1.全球物流咽喉的争夺
此次出售的43个港口中,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巴尔博亚港和克里斯托瓦尔港被视为“黄金水道”的关键节点。美国若通过贝莱德财团控制这些港口,可能对中国航运施加高额费用或限制通行,威胁中国95%依赖海运的对外贸易。 美国政界已提议对中国船只征收单次150万美元的停靠费,若此提议如得以实施,将大幅增加中国企业的物流成本。


2. 军事与地缘政治风险
巴拿马港口可能成为美军后勤基地,美国将以此强化其全球军事部署能力。可通过港口监控中国货船动向,甚至以“国家安全”为由干扰中国商品流通。

三、资本布局背后的商业逻辑

有人惊呼“李嘉诚给美国递刀子”!有人质疑:为何李嘉诚不将资产优先出售给中国企业?为什么这一意向一经宣布,长和集团股价不降反升?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的是复杂的商业逻辑与国际地缘政治考量。

1. 国际资本合作的战略优势
贝莱德作为全球最大资管公司,拥有覆盖120国的投资网络与风险管理能力。其牵头的财团包括中东主权基金及欧洲养老基金,可为长和提供跨区域资源协同,帮助李家资本进一步渗透新兴市场基建领域。

2.规避单一市场依赖
若选择中国买家,资产或将被纳入"一带一路"港口体系,可能引发欧美国家对中国资本控制战略节点的警惕。而通过国际财团分散股权,既能维持港口运营中立性,又可降低后续政治审查风险。


3. 地缘政治风险的主动规避
此次交易的核心资产包括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巴尔博亚港与克里斯托瓦尔港(特许权至2047年)。该港口群控制全球6%海运贸易,若由中国企业接盘,可能触发美国《2024年关键基础设施保护法案》审查,导致交易流产风险陡增。


4.中美博弈国际背景下的避险策略
当前全球供应链加速重构,港口资产成为大国竞争焦点。2024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因"国家安全"被否决案例同比增加37%。长和选择与多国资本合作,实质是构建"去政治化"的交易护城河。


5.资产优化配置的商业逻辑
市场经济中高位套现与转型需求:港口资产估值在2024年达到历史峰值,而全球贸易增速已放缓至2.1%。长和借机套现,可加速向数据中心、新能源等新兴基建领域转型。


6.中国买家的潜在制约
即便中国企业有收购意向,也可能面临重重困难,如: 国内外汇管制对千亿级资金出海的审批限制。对港口运营收益率的要求。跨境并购后的文化整合与治理权分配难题。


7.战略性接盘空间有限:中国招商局集团、中远海运虽已控制全球前十大港口中的7个,但此次交易涉及多国资产,需协调不同法律与劳工体系。贝莱德财团的本地化经验这些方面比中资企业更具实操优势。


四、全球化退潮、大国竞争加剧时代背景下对商业理性、爱国情怀的灵魂拷问

李嘉诚是一位颇有争议性、富有传奇色彩的商业奇才,也是具有全球影响力资本大鳄。他多次大手笔决策都绝非偶然。此次在全球化退潮与区域化崛起的夹缝中,选择与国际资本合作,既能实现资产价值最大化,又为家族资本保留了跨越东西方的战略弹性。这桩交易再次印证——全球基建博弈已从"规模扩张"转向"精准落子"。

这一事件引发了对“商人无国界”理念的广泛质疑和对企业家责任的重新定义。李嘉诚港口出售事件揭示,在全球化退潮与大国竞争加剧背景下,企业决策已无法脱离地缘政治的影响。如何在商业理性与国家利益间寻求平衡,将成为全球资本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注:本文基于网络公开信息披露与商业逻辑推演,具体交易细节以官方披露为准)

来源:财经大会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