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键盘噼啪作响,AI生成的惊悚标题在屏幕上闪烁,37岁的教育公司老板看着自己炮制的“教育黑幕”文章,仿佛看到了流量和金钱滚滚而来。
键盘噼啪作响,AI生成的惊悚标题在屏幕上闪烁,37岁的教育公司老板看着自己炮制的“教育黑幕”文章,仿佛看到了流量和金钱滚滚而来。
8月29日,成都市公安局金牛区分局通报了一起令人震惊的案件:某教育咨询公司负责人余某某使用AI工具生成多篇涉及成都多所学校的虚假文章,目的是增粉引流、提升公司业绩。这些文章包括《成都家长圈疯传的“科研神童制造链”》等夸张内容,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余某某作为教育咨询公司负责人,为增加公司粉丝和提升业绩,动起了歪心思。
他利用AI工具批量生成多篇涉及成都多所学校的虚假文章,内容极具煽动性和误导性。这些文章发布后迅速引爆网络,引发家长和师生焦虑,造成恶劣社会影响。
AI技术让造谣变得易如反掌,几个关键词就能生成逼真文章,这让不法分子找到了可乘之机。
教育领域关系到千家万户,涉及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故意制造教育焦虑,破坏公众对教育系统的信任,这种行为尤其可恶。
这些谣言不仅误导公众认知,扰乱正常社会公共秩序,更让本应清净的校园环境蒙上阴影。家长们本就对子女教育问题敏感,这些夸大其词的“黑幕”报道更是火上浇油。
作为教育咨询公司负责人,本应传播真实有益的教育信息,却利欲熏心,违背基本职业道德。
警方接到报警后迅速查明事实,余某某的行为已构成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目前,余某某已被公安机关依法予以行政拘留。
这不是孤例事件。今年6月,市教育局、市委网信办、市公安局、市市场监管局联合开展了为期4个月的招生入学网络环境专项整治行动。
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公安机关对利用AI技术生成虚假信息、误导公众的行为,将依法从严整治,坚决维护清朗网络环境。
AI技术越来越普及,造谣成本越来越低。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该如何辨别网络信息的真伪?是应该完全禁止AI生成内容,还是应该加强个人的辨别能力?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来源:卡皮巴拉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