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真的要全部归咎于李德博古吗?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19 14:51 2

摘要:红军有一次很大的失利。苏区中央,战争。第五次反围剿没赢,红军不得不出发长征。这是最直接的原因。后来有很多种说法,有的人说李德,博古的问题最大。可真要问,全是他们的错吗?这里还是要讲事实。

红军有一次很大的失利。苏区中央,战争。第五次反围剿没赢,红军不得不出发长征。这是最直接的原因。后来有很多种说法,有的人说李德,博古的问题最大。可真要问,全是他们的错吗?这里还是要讲事实。

李德有个想法,按他的话说,就是一个阵地对阵地——“堡垒打堡垒”。他希望大家都站在原地打一场,正面碰撞。他还搞了“短促突击”,大家一起往前冲,可红军装备本就不如人,硬着头皮冲,那损失就大了。

毛泽东,包括一些别的人,他们有别的意见。他们说可以骗敌人走进来,自己再反过来打。可是谁听呢?李德说不行。广昌那个地方,打了一场,红军损失很大。有数据说,广昌死伤很多,光是一个战役,红军就减员五千五百多。

博古,其实是当时中央的头。他做决策,喜欢听李德的建议。再加周恩来,他们三个人在一块做主,叫“三人团”,重大事情多数自己定。还有朱德,彭德怀,他们的意见经常被压住。谁也进不了决策圈子,这就成了问题。

“三人团”主导重大决策,朱德和彭德怀被排除在外。

不仅是上面的事。再看外面。国民党集中了好多兵。他们这次专门调重兵来打苏区。国民党约动员100万人,直接进攻苏区的有50万人。他们建了很多碉堡,三千多座,把地盘都圈起来。

而红军这边,人数不到十万,打得久了,没东西吃,生活压力很大。苏区经济又不好,支撑不住。

战斗中,还有更大的难处。那时党的主要领导,提出一个主张,他们说要将敌人挡住,挡到国门外面,不想后撤。他们不管红军是不是应该保存力量,这样一来,很强求。

还有肃反——“肃清AB团”。一些人受怀疑,都被处理掉。这样红军指挥的人变少,还有人内部害怕,不敢说话。

再往上看,来自距离很远的共产国际,他们那边派人说要“保住每一寸土地”。好像丢一点地都不行。他们讲的话全都要听。本地人说什么不管。这样大家自己做不了决定。

而对面的装备也更好了。他们有德国和意大利来的军事顾问。部队更精良,打仗更有准备。

在后来的历史会上,过去的领导都检讨了这次事。遵义会议批评了李德和博古当时指挥问题,但对他们的政治态度还留有余地,没有一概否定。

再过十年多。另一个大会,党的六届七中全会,把整个第三次“左”的路线全面总结,说王明、博古搞的那一套,理论脱离实际,是问题的根本。他们写进决议,对之前经验教训都讲透了。

现在的一些学者都承认,李德、博古那时负主要责任。可也不是只怪他们。很多历史环境造成的,比如大家受共产国际影响大,有的人没见过多少大场面,缺少经验,有的也是群众本身就很弱。

教训在这里。死搬书上的道理,不看实际情况,革命就搞不下去。就是这次吃大亏,红军后来才慢慢变得会看局面,开始打运动战,丢掉不行的战术。后来有了很多新做法。比如毛泽东重新带兵,四渡赤水就打得很快活。

有人说,失败完全是李德和博古搞坏的,也不对。错没那么简单。可是,如果他们当时能听听别人的主意,说不定会少走点弯路。关键一步,是那一阵把毛泽东排除在外,好的主张用不上。

毛泽东军事主张被压制,战局恶化是重要后果。

总的就是那么几条。外部压力太大。内部决策方式不对。高层做决策太封闭,不听好意见。“左”的教条老想打死仗,不放弃一寸地,不准南移。红军实力耗光,崩溃也就快了。

过后再看,这段历史换来了不一样的走法。党的领导层知道,光从书上学,挺不过去。后来军事思想和路线都变了,讲究实际情况。毛泽东后来掌了指挥,红军打仗就灵活了。党史书上也写明白:“红军长征,本来就是‘左’的主张继续发展的后果。”

吃亏换来经验,血的教训让党成长。之后,路也找到了,打仗和决策不再这么死板。

大家都记住了这段历史。

来源:渝鲜生大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