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噎住摘要:2021年12月,肖阿姨发现自己吃饭变得越来越费劲:明明是软烂的饭菜,咽下去时总像被什么东西堵着,她慢慢越来越依赖米汤、牛奶等流质食物。
是很多人都有过的生活小插曲
可对61岁的肖阿姨(化名)来说
这不起眼的“小麻烦”
竟藏着致命危机
让全家都陷入了绝望
好在福建省肿瘤医院的医生团队
为她打开了“生路”
2021年12月,肖阿姨发现自己吃饭变得越来越费劲:明明是软烂的饭菜,咽下去时总像被什么东西堵着,她慢慢越来越依赖米汤、牛奶等流质食物。
不得已,肖阿姨做了胃镜检查,检查结果让一家人都慌了神——肿瘤从食管中段一直“爬”到胃腔里,并伴有腹腔淋巴结转移。
更让人揪心的是,因为肿瘤范围较广,当时根本没办法做根治性手术,意味着“切除病灶”这条最直接的路走不通了。
找到肿瘤“开关”
三管齐下让癌细胞“缩水”
“不能手术,不代表没希望。”福建省肿瘤医院腹部/肝胆胰肿瘤内科杨建伟主任、黄莎副主任医师团队没有放弃。他们知道,对付这种复杂胃癌,“精准打击”比“盲目强攻”更有效。
团队立刻给肖阿姨安排了免疫组化和基因检测,结果提示HER2阳性——这就像找到了肿瘤的“专属开关”,只要用针对性的靶向药,就能精准“关掉”癌细胞的生长信号。
很快,一套“靶向+免疫+化疗”的联合方案定了下来。仅仅治疗6个周期后,奇迹就发生了:肿瘤大幅缩小,肖阿姨吞咽顺畅了,体重也回升了。经多学科团队全面评估,她终于迎来根治性手术的机会。
术后病理结果显示,肿瘤细胞几乎全部被消灭,残留不到1%,疗效接近完全缓解。术后,肖阿姨继续接受辅助治疗,并完成全年免疫维持治疗,生活质量显著改善。
肿瘤复发,新靶点又带来生机到了2024年,肖阿姨再次出现吞咽困难,胃镜复查显示,吻合口(手术接口处)长出了新病灶,淋巴结也再次转移。更棘手的是,这次检测发现,原本的“救命靶点”HER2竟然转成了阴性!之前有效的靶向药,这下用不了了。
“肿瘤很‘狡猾’,会在治疗中变花样。”黄莎副主任医师再次安排了分子检测。这一次,新的“突破口”出现了——Claudin18.2阳性。这是近年来胃癌治疗中备受关注的新靶点!
恰好此时科室正在开展一款新型双抗药物(syQ-1802)临床研究,肖阿姨顺利入组。这款药就像“智能导弹”:一边靠Claudin18.2抗体精准找到并杀伤癌细胞,一边靠PD-L1抗体激活免疫系统,让身体自己“盯紧”癌细胞。
2024年8月
2025年4月
仅经过数周期治疗,影像及胃镜复查显示吻合口复发病灶完全消失,淋巴结也缩小至0.5cm以下。至今肖阿姨仍处于持续完全缓解状态,肿瘤无复发迹象。
胃癌治疗:精准个体化是关键如今,胃癌治疗早已告别“一刀切”或“盲目化疗”的时代,而是通过多种手段、方法进行个性化精准治疗。研究表明,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和化疗联合应用,能产生协同作用,可为不能手术的患者争取手术机会。黄莎副主任医师提醒:特别是晚期胃癌患者别放弃“找靶点”。像肖阿姨这样的患者,一开始靠HER2靶点找到治疗方向,复发后又靠Claudin18.2突破困境,这背后都是“分子检测”的功劳。“明确肿瘤的‘弱点’(靶点),才能制定出有效方案。”
此外,肿瘤治疗过程中靶点可能会发生变化,动态监测很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福建省肿瘤医院一直在跟进消化道肿瘤治疗的前沿方向,仅杨建伟、黄莎团队,就参与了40多项消化道肿瘤的临床研究,多项针对Claudin18.2、HER2等靶点的新药研究,不仅能给患者提供免费的前沿治疗,还能全程管理病情。
· 专家介绍 ·福建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大内科负责人、主任医师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胰腺癌专家委员会常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胃肠胰神经内分泌瘤专家委员常委
福建省抗癌协会神经内分泌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从事胃癌、结直肠癌、食管癌、肝胆胰肿瘤等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内科治疗。
福建省肿瘤医院腹部/肝胆胰肿瘤内科行政副主任、支部书记、主诊医师、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来源:福建卫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