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会泽县宝云街道华泥社区“挖泥寨”,一座土窑前的身影格外忙碌。35岁的邓科满小心翼翼地挖开窑口,窑内橙红火光映出满窑土陶,“这窑1000多件成品率超80%,市场价能到20万元!”他脸上的笑容,藏着土陶人对每一次“窑变”的期待。
在会泽县宝云街道华泥社区“挖泥寨”,一座土窑前的身影格外忙碌。35岁的邓科满小心翼翼地挖开窑口,窑内橙红火光映出满窑土陶,“这窑1000多件成品率超80%,市场价能到20万元!”他脸上的笑容,藏着土陶人对每一次“窑变”的期待。
作为会泽土陶“砂锅邓”第九代传承人,邓科满的制陶故事要从清康熙年间讲起。其先祖邓伯生从湖南武冈来会泽办矿,发现挖泥寨的泥土粘性强、抗腐蚀且耐高温,便率先烧制铅罐供矿山冶炼,后又拓展出砂锅、茶罐等制品,并将技艺传给当地赵、李、尚三姓村民。“砂锅邓”的名号自此传开,挖泥寨的土陶也成了一方特色。
“这是柴灰烧化形成的流釉,是1300多度高温下的氧化还原反应。”邓科满拿起一件刚出窑的陶壶,壶身深浅交织的纹路如自然晕染。他口中的“窑变”,是木柴与泥土里的铁元素在高温中碰撞的结果,而空气湿度、窑温、泥料等因素都会影响最终效果,“就像开盲盒,出窑才是见证奇迹的时刻。”
在传承古法的同时,邓科满从未停下创新的脚步。他在手工捏坯的基础上,研发出公道杯、礼品套装茶具等兼具艺术与实用的新品。他的作品价格从30元到3000元不等,曾有一把蓝色陶壶被出价3万元,他却舍不得卖,“这样的精品太难得了,得留着当念想。”
如今,邓科满的土陶已卖到全国各省,还远销乌克兰、越南等国家。“挖泥寨的泥巴是全中国少有的耐火泥,1300多度高温都烧不坏,这是我们的底气。”他说,正是靠着这份“底气”,加上与时俱进的创新,老手艺才能走出大山。
在邓科满的带动下,挖泥寨已有60多户150多人从事土陶制作。2013年,这里的土陶制作技艺被列入曲靖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孕育出6名市、县级传承人。他还和其他陶艺大师一起,通过小红书、抖音直播、淘宝等平台拓宽销路,让曾经不起眼的耐火泥,真正实现了“点泥成金”的华丽蜕变。
“作为新一代传承人,我要做出更多人喜欢的陶艺品,将会泽土陶发扬光大。”看着满窑精美的土陶,邓科满的眼中满是坚定。在1300℃的窑火中,他守着老手艺,也烧出了挖泥寨的新未来。
曲靖融媒记者张袁子奇 实习生杨怡
来源:掌上曲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