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鸟库吉鼓吹的“南北二元对立”论,到底都讲了些啥?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1 17:38 1

摘要:有观点认为,白鸟库吉提出的“以“对抗”与“冲突”视角来观察古代中国民族关系的“南北对立”论,是对两个“一体”的解构——先以“南北”两大民族势力的二元对抗解构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进而解构历史中国以及各民族政权之间的政治一体。

有观点认为,白鸟库吉提出的“以“对抗”与“冲突”视角来观察古代中国民族关系的“南北对立”论,对两个“一体”的解构——先以“南北”两大民族势力的二元对抗解构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进而解构历史中国以及各民族政权之间的政治一体。

那么问题来了,“南北对立”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一理论?我查阅了一些资料,接下来和大家简单聊聊。

《白鸟库吉》全集

白鸟库吉(1865—1942),高中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东京帝国大学史学科,毕业后担任学习院教授,1904年兼任东京帝大教授。1908年,他在满铁总裁后藤新平的举荐下,成立“满鲜历史地理调查部”,主持编撰了《白山黑水文库》系列丛书。

1912年9月,时任学习院院长乃木希典自杀身亡。因此,他曾短暂担任过学习院院长一职,在1914—1920年间担任东宫侍讲。

白鸟库吉

1919年,当选为日本帝国学士院会员。1921年从学习院退任,全职担任东京帝国大学教授。1922年,受东京帝大的任命,再度前往欧洲,获得了法国政府颁发的文化功劳勋章。

1923年,东洋文库成立。他不仅被任命为东洋文库理事与研究部长,还先后创办了《东洋文库论丛》《东洋文库研究部欧文纪要》等重要刊物,为东洋史学的研究工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总的来说,一生致力于“振兴我国之东洋学,使之达到甚至超过世界水准”的白鸟库吉,在突厥、乌孙、匈奴、粟特、康居以及东北、蒙古、朝鲜史地领域的探索与研究,赢得了欧美学界的高度评价。

白鸟库吉著《西域史研究》

但与前辈那珂通世一样,白鸟库吉的研究也蕴藏着很强的政治思考。比如他在发行于1915年的《满蒙研究汇报》第一号的“发刊辞”中,一度直言不讳地表示:

满蒙研究,绝不是一个纯粹的学术领域。满蒙对我而言,一为北门之锁匙,一为东洋和平之保障。满蒙今为日本通向欧亚联络之最捷径,处于未来东西文明接触圈内,我国国民岂可轻忽视之?况我于满洲投入战费二十亿,人员牺牲则在五、六万以上。

1925年,白鸟库吉正式退休。1942年3月,他因肺炎去世,时年七十七岁。

白鸟库吉主持的《东洋学报》32卷复刻版

白鸟库吉认为,“中国历史”的本质就是“北方游牧民族与以汉民族为首的南方农耕民族的斗争史”;而南北方的分界线,正是长城。

在白鸟库吉看来,“如果人类的性格用文武二字来概括的话”,那么“居无定所,食肉饮酒,骑马争斗,身体彪悍,擅长战争,不怕牺牲”的北方游牧民族,“是不懂人情世故,只有武力的生硬武士”。

不过,尽管他们以武力见长,却也是“没有文化的野蛮民族”。

细密画中的蒙古骑兵

作为对比,主要从事农业,拥有高度文明的南方汉族定居民,“从远古就开始拥有比较发达的文物,在周围都是野蛮人居住的情形下,他们的文明就如同沙漠里的绿洲,万绿丛中一点红”。

但值得玩味的是,他同时提到了“汉族文明”的“原创”问题,即“还没有确定中国的文明是汉民族发明的,还是从其他国家传来的。”

由此可见,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汉族西来说”的影响力还是比较深远的。

《清明上河图》局部

白鸟库吉进一步指出,中国历史上的“南北对抗”始于秦朝的建立。当然,南北民族的斗争历史远比秦朝的建立“早得多”。

对于 “南北大战”的胜败和进退等情况,白鸟库吉进行了颇为详尽的考证。

他在考证后认为,尧舜时代的“三苗之战”是最早的“南北大战”。周幽王被犬戎击败后,都城镐京失陷,西方的大片土地落入敌手;直到管仲的出现,“才使汉民族幸免于难(帮助邢、卫两国复国)”,压制住了北狄扩张的势头。

到了战国时期,北方的燕、赵、秦等国,先后以北筑长城的方式“抵御北狄”。“因为北狄一旦强盛,就会大举进攻南方,肆无忌惮地劫掠人口和财物;因此,一旦北狄挥师南下,南方诸国就会团结起来,共同抵御来犯之敌。”

春秋战国时期的长城遗址分布图

秦始皇统一中原后,令蒙恬率领大军北击匈奴。秦军收河套,屯兵上郡(今陕西榆林境内),“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待局势日趋稳定后,蒙恬从榆中(今属甘肃)沿黄河至阴山构筑城塞,在连接了秦、赵、燕5000余里旧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北起九原、南至云阳的秦直道,构成了漫长的北方防御线。至此,南北民族以长城为界,开启了“漫长的斗争”。

秦长城示意图

楚汉相争时期,“汉民族放松了对匈奴的警惕”。于是,蓬勃发展的匈奴人,不仅夺取了河套地区,还先后击败了西北的大月氏和北方的丁零等部族,一时风光无限,直到“卫青、霍去病等英豪将军的出现,才使汉民族免受匈奴吞并”。

在积累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以及军力之后,汉武帝先后发动了漠南之战、河西之战和北之战,逼得匈奴不得不避居漠北,休养生息。

古画中的汉匈大战

东汉时期,北方地区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人畜饥疫,死亡大半,再加上匈奴统内部争权夺利,最终分裂为南北两部。

其中,南匈奴南下降汉,逐渐成为了黄河流域的汉族的组成部分;北匈奴被击败后,西迁到了西域及更远的地区。

白鸟库吉认为,在匈奴日趋衰微的同时,“一直盘踞在蒙古地区的东胡民族和(满洲系统的)扶余民族,开始强大了起来。在南方强大时,他们就会联合起来共同御敌;当南方出现衰颓之势时,他们又开始与之争夺霸主的地位”。

东汉疆域图

到了三国和魏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逐渐打破了过往“只能居于长城以北的界限”,开启了民族大移动。八王之乱(299—307)爆发后,鲜卑主动联合匈奴、羯、羌、氐等游牧部落,“将汉民族基业夺取了大半,占领了长安和洛阳”。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最终形成了以东晋和宋、齐、梁、陈组成的“南朝”以及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数个“北朝”对峙的局面。

白鸟库吉认为,“在大部分时间,北方一直在压制着南方”。

“五胡”的主要位置

直到隋唐时期,这种“南北均势”的局面才被彻底打破。尤其是“重新威震四方”的唐朝,不仅在灭亡了高句丽与百济之后,将“南满(东北南部)、北鲜(朝鲜半岛北部)收入囊中”,还先后击败了突厥、薛延陀等强敌,“达到了中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盛况”。

遗憾的是,安史之乱(755—763)的爆发,使得“守卫边境的军人们开始跋扈了起来”,从而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

鉴于“这些军人当中,原本属于北狄的人已经占到了大半”,其直接结果就是,“又一轮新的分裂和入侵开始了”。

值得一提的是,白鸟库吉在此特意提到,“汉民族衰败的运势,也是此时开始的”。

安史之乱示意图

唐朝灭亡之后,契丹、女真相继占领了北方大部分地区,中国再度进入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最终完成“大一统”的王朝,是由“非汉”的蒙古人建立的元朝,“虽然汉民族一时反抗建立明朝,后来又被通古斯种的满洲人吞并,建立了清朝”。

这就意味着,“北方彻底征服了南方,野蛮民族战胜了文化民族”。

电影《柳如是》中进入南京城的八旗铁骑

言至于此,白鸟库吉意味深长地表示。“中国今天的种种不幸,如国家的衰败、民族的颓废等,都是北方野蛮民族战胜南方文化民族带来的恶果。”

白鸟库吉认为,野蛮的北方游牧民族在击败并统治文化更为发达的汉民族时,“通常会遗留下种种物质的和精神的弊害”。

最具代表的,莫过于思想领域的保守主义以及性格层面的妄自尊大

大臣跪拜乾隆皇帝,刊印年代1840年

在谈及“保守主义”时,白鸟库吉指出,北方游牧民族的胜利不仅没有让“在文化层面占据着绝对优势的汉民族退回至野蛮社会”,还让“北方的野蛮民族逐渐被同化”。

但是,在“同化”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很容易滋生保守固陋的倾向”。对此,白鸟库吉将之视为“基于自保”的产物,“北方民族的侵犯愈猛烈,中国人的保守倾向就越强烈”。

明朝“庚戌之变”主题绘作

再加上传统儒家思想中“道德”观念的影响,使得这种“保守固陋的倾向”变得愈演愈烈,最终“导致了保守主义的形成”。

对此,白鸟库吉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这个民族之所以没有丢失固有的文物,多亏了保守主义,这种保守主义对于汉民族的文化,真可谓是金城壁垒;世界上没有比汉民族更善于保存古代文物的民族,他们是活着的木乃伊。”

电影《柳如是》剧照

至于“妄自尊大”这一“癖病”的形成,也是“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下的产物。

具体而言,“同化现象”的频繁出现,“使得中国人逐渐产生了骄傲自大的心理”,即“中国是亚洲唯一的文明国,周围的民族都要接受中国的训导。更何况,即便有外来民族侵入进来,也会很快被汉化”。

电视剧《走向共和》剧照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人的这种妄自尊大的性格,变得越发严重”。

比如“汉民族给周围民族所起的名称大多带有犬字旁,或者是虫字旁;把与外国人的来往送礼称为来朝入贡,把入贡国的酋长或君主称为蕃臣”等。

其结果就是,”汉民族丢失了谦虚的美德,形成了尊大的风气”。

小斯当东单膝下跪向乾隆皇帝呈递国书

最终,他做出了这样的总结:

自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就屡屡遭受外国人的侵略。可即便如此,中国人依然保持着固陋的习惯,拒绝学习西洋的文明制度。

究其原因,就是保守主义的惰性所致。可以说,中国的衰败。都是由于具有独尊主义和保守主义,不采用西洋文明的结果。

《南京条约》原件

用发展的眼光看,白鸟库吉的论述,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片面性。

首先,关于以长城为界划分中国“南北二元”的理论,有着极为浓烈的政治倾向性,即“割裂中国”的目的。

其次,中国历史上汉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其本质是中国人民的内部矛盾,不应该看作是两大敌对的“外部势力对抗”。

第三,关于“戎狄病”的论述,极具片面性和蛊惑性,不仅不符合实际,更是对中国各民族文字、文化的蔑视和诋毁。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内展出的带有“中国”铭文的何尊

所谓“中国文明停滞论”,可以简单概括为“古代发达的中国文明,在四千多年来始终都停留在同一阶段”。因此在进入19世纪后半叶,“一直停滞不前的中国文化,逐渐沦为了低级的文化,失去了往日的光彩,变得黯然失色,令人鄙视”。

长城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理解所谓的“低级的文化”?对此,白鸟库吉在《中国上古史》中,将人类的文化划分成三个阶段:

最初阶段(物神崇拜):人类对外界各种事物的认知,具有与人类等同的知情意的活动物的观念。第二阶段(神学理论):人类开始观察外界事物,能够概括其中普遍具有的属性,创造抽象的概念。而且,人类在自我意识中能够脱离物质,自由地处理抽象的概念。第三阶段(实证哲学):人类能够达到外界经验和内心经验世界的统一,期待消除矛盾,达到最高级阶段。

《坤舆全图》

在白鸟库吉看来,“中国文化一直处于第一阶段,是一种必须要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文明,几乎没有思想和精神上的文明”,比如:

汉字原始而粗糙,如同野蛮人对物品要画出图画一样,每一事物都对应文字,每一个词汇都对应文字,极其原始,非常不便;中国的建筑看似壮观,其实很原始,没有创造性;中国人对“尧舜禹”的崇拜是“物神崇拜”的表现,对于“道德观念”的强调和“对人的重视”都是“活动物”的“知情意”的结果。

甲骨文汉字对照表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中国文明会陷入“停滞”?对此,他给出了两点原因。

首先,中国人一直严格恪守着以君臣之礼、父子之礼、夫妇之礼为代表的儒教的伦理关系,对古代圣人留下的古训也有着与生俱来的敬畏。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人逐渐养成了保守和尚古的性格,进而陷入到了文明停滞不前的困局。

电影《柳如是》剧照

其次,这是“文弱的汉民族敌不过勇武、野蛮的北方游牧民族”的必然结果。

为了自保,“汉民族不得不通过坚持捍卫并发扬自己的文化,旨在将之同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南下入侵的北方游牧民族,在进入汉土后,不仅莫名其妙地变成了中国人,还感染了汉民族的命运观以及懒惰柔弱的风气”。

于是,“北方民族逐渐变得软弱无能,懒惰优柔;汉民族变得固陋、保守、退缩、不进步、失去爱国心”,整个国家陷入到了文明停滞的局面。

八国联军侵华时,帮助其运送物资的中国民众

最终,白鸟库吉尖锐地指出,倘若一个国家的文明陷入长期“停滞”的不利局面,那就等同于一个人“呼吸了停止”。对于“国民性毫无优秀品质可言,文化的辉煌一直停留在古代”的中国而言,最终的结局只有一个——“死亡”。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文明停滞论”一度俘获了大量拥趸。

1938年,京都帝大教授矢野仁一(1872—1970)在其主编的《东洋史大纲》一书中指出,“在中国,文化早在周汉的古代就已大成、定型,此后经过唐宋元明清,几乎没有显著进展”。

具体而言,“中国文化的发展,不过是模仿自己,即模仿自己古代的文化,因袭前代的文化。随着时代推移,则模仿之模仿,因袭之因袭,日益退化。如今,中国的文化不过是古代文化的遗留物,前代文化僵尸而已。”

矢野仁一著《东洋史大纲》

用发展的眼光看,这种“文明停滞”的提法,一方面给予了日本“脱亚入欧”的正当性,也同时给予了日本正当侵略中国的合理借口——只有日本,才能成为中国的拯救者。

4)尾声

进入20世纪30年代之后,以白鸟库吉为代表的日本东洋史学家们,将这种夹杂了学术与政治两方意图的历史研究,进一步升级为了“具有帝国主义性质的论述话题”。

因此在九一八事变结束后,由“满鲜历史地理调查所”编纂的十余册《满鲜历史地理报告》,价格居然暴涨到了令人咋舌的“百金”,成为了日本军方以及政界炙手可热的“情报”。

《满鲜历史地理报告》

由此可见,与自然学科的研究不同,历史学科必须要面对一个各自不同的学术策略与思想立场问题。当知识沦为了政治的附庸时,学者的良知很容易被狭隘的民族扩张主义所吞噬;丰富的学识,也容易演变为侵略者手中的利剑。

来源:汗八里文艺之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