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各校开学致辞,哪句戳中你?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1 17:28 1

摘要:站在这片被137年书香浸润的土地上,看新叶攀附老枝,听雏凤应和清鸣。这所百年名校的每一寸草木、每一栋建筑,都在诉说着“诚真勤仁”的坚守,也在等待着新的青春故事在此落笔。

站在这片被137年书香浸润的土地上,看新叶攀附老枝,听雏凤应和清鸣。这所百年名校的每一寸草木、每一栋建筑,都在诉说着“诚真勤仁”的坚守,也在等待着新的青春故事在此落笔。

一、积健之基:在百年文脉中舒展生命维度

什么是金中的“辽阔”?它是百年校园中绵延不息的人文根脉,是图书馆里泛着墨香的万千典藏,是“诚真勤仁”校训背后那份让每个生命自由生长的教育情怀。金中的课堂从来不止于教室:科学实验室里跃动着思考与创新的光芒,社团活动中绽放着个性与协作的精彩,就连连接教学区与操场的紫藤长廊,都在用飘落的花瓣为我们书写美的诗篇。

这种辽阔,更体现在金中深厚的办学底蕴与卓越的教育成果中。学校获评江苏省首批高品质示范高中,成为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得者;入选英才计划中学培养基地,多项办学实践获省级表彰。2024年,学校在体育、艺术、科创与劳动教育等领域全面发展,女子篮球队夺得“省长杯”冠军,艺术展演获省级特等奖,劳动教育与创新教育成果显著,获市级竞赛团体一等奖。近三年,学校累计荣获市级以上荣誉30余项,数学、物理、地理、体育教研组获评市级优秀,2025年更有7位教师被评为南京市学科带头人。

这种辽阔,早已融入每一个金中人的血脉。这也正是众多优秀学子坚定选择金中的理由——在这里,百年底蕴与前沿创新交融,不仅为学业卓越奠基,更为生命成长赋能,让每一个梦想都拥有振翅的辽阔天空。

二、弘健之师:于言传身教中铸就育人匠心

当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的钟声在历史深处回响,今年高考作文题中的三则文字便有了特殊的重量。老舍笔下鼓书艺人“心里直翻腾,开不了口”的瞬间,藏着最深沉的民族情感;艾青“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姿态,彰显着知识分子的精神风骨;穆旦“带血的手拥抱世界”的决绝,则见证了一个民族从苦难中站起的力量。这三种生命姿态,恰如金中精神的三重奏鸣:“静”的沉淀、“勇”的迸发、“合”的新生。

而这一切精神的传递与生命的唤醒,离不开我们金中这支静水深流、勇毅笃行的教师队伍。我们始终以三种最美的生命姿态,诠释着金中“弘健”精神的深刻内涵。

于“静”处沉淀——做学问的坚守者。在喧嚣之外,我们选择与书香为伴;在浮躁之中,我们坚守学术的纯粹。每一份精心打磨的教案,都凝聚着数小时的深度思考;每一个创新教学的灵感,都源自无数次的潜心钻研。深夜办公室的灯火,清晨教室里的身影,都是我们甘守寂寞、深耕教育的见证。

于“勇”处担当——做成长的引路人。语文老师以激扬文字培植家国情怀,数学老师借逻辑推演锻造思维利刃,英语老师融通中外搭建沟通之桥,物化生老师引领探索物质奥秘,政史地老师助人纵览古今经纬,体艺老师于律动色彩中唤醒生命活力——我们以专业与热忱,勇于突破创新,用不同的方式点燃学子的求知之火。

于“合”处共生——做心灵的唤醒者。老教师倾囊相授,青年教师锐意进取,在传承与创新的交融中,共同铸就了金中卓越的教学品质。这份坚守让我们深刻理解:民族的脊梁,既由历史中的英雄铸就,也由当下每一位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凡的师者共同撑起。

三、雄健之路:以青春之名续写金中荣光

同学们,你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曾走出过35位院士、300多位教授博导。他们中,有人为“两弹一星”隐姓埋名,有人在抗疫一线逆行出征,有人在乡村讲台坚守半生。他们用不同方式诠释着“雄健”的内涵:不是孤芳自赏的清高,而是兼济天下的担当;不是昙花一现的惊艳,而是水滴石穿的坚持。就像校园里的梧桐树,每一圈年轮都藏着“积健为雄”的密码——深扎土壤的沉默与伸向云端的昂扬,本就是一体两面。

“积健为雄”的终极指向,是让每个生命都成为推动时代进步的力量。在金中,这种力量正以科技的形式绽放:你们的学长孙睿勃同学在化学世界中追寻奥秘,荣获全国一等奖;刘浩轩两次站上生物竞赛全国最高领奖台;冯卓敏、刘子濛用代码编写未来,夺得江苏省“领航杯”人工智能竞赛冠军;还有在机器人赛场上默契配合的张天祺、肖十一,在世界机器人大赛中为国争光的徐彦希、李宇博……捷报频传,就在这个夏天,我们高三(16)班的张煦同学勇夺第三十四届全国中学生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成为南京地区唯一的金牌得主——“雄健”的人生,始终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

这些闪耀的榜样和精神的养分,终将转化为你们在实验室里的专注、在课堂上的思辨、在运动场上的拼搏。你们当中,你们当中,或许有人会成为破解“卡脖子”技术的工程师,有人会成为守护生态环境的研究者,有人会成为传递中国文化的使者。无论选择哪条道路,请记住:金中给予你们的,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强国自当有我”的信念与担当。

站在新学期的起点,愿你们以金中的辽阔为纸,以青春的赤诚为墨,书写属于自己的成长史诗。既要成为时代的歌者,也要做脚踏实地的筑路人。愿你们走出金中校门时,不仅怀揣优异的成绩,更怀抱“科技报国”的志向,肩负“为民族复兴而读书”的使命——正如我们校歌所唱:思如潮,气如虹,永为南国雄!

金陵河西学校党委书记、校长 穆耕森

金陵河西学校党委书记、校长穆耕森围绕学校育人目标“健雅诚仁 未来胜任”,对指向未来的“四项关键能力”展开分享:

一、适应力:拥抱变化

二、共感力:理解他人

三、表达力:自信发声

四、创造力:启迪未来

穆校长表示,“健、雅、诚、仁”是每个金陵河西学子应该具备的四个重要的素养维度;“未来胜任”指向终生发展的能力目标。金陵河西将“适应力、共感力、表达力、创造力”内化成师生行动的自然逻辑,从而定义更好的自己,去抵达更辽阔、更美好的远方。

今天早晨,我站在学校大门口,看着朝气蓬勃的同学们走进校园,我不由得想起一句话:“一旦你尝试过飞翔,日后走路时也会仰望星空。因为那是你曾经到过,并渴望回去的地方。”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我校2025届毕业生用三年的拼搏真正“尝试了飞翔”,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答卷。此刻,我想和大家分享他们的故事,愿这些真实的奋斗,成为你们前行路上闪烁的星光。

南高三(2)班的黄同学,中考时位列南京市3000多名,今年高考取得了六百八十多分的好成绩。她说,高分的秘诀不仅在于“学就静心学、玩就尽情玩”,更在于懂得“不为打翻的牛奶哭泣”——成绩代表过去,未来才值得努力。正是这种高效切换的学习节奏与从容的心态,让她的高中生活既充实,又明亮。

与黄同学的学习平衡不同,高三丘班的包同学,是用热爱锚定未来。从小怀揣医学梦想的她,在一中更加坚定了“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信念,在北大强基和上海交大医学院之间,她选择了上海交大医学院。她说:“别人的评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真正想做什么。”正是这份清醒与坚定,让她在医学的道路上步履铿锵。

个人的努力令人赞叹,而优秀的集体更能激发出每个人的光芒。高考结束后,网络上一张南京一中高三(6)班的“蹭饭图”火了。这个物化地班级十多人被南大、东大录取,几乎全员进入985、211高校。以六百七十多分考入南京大学的刘同学坦言:“没有侥幸,一切都是三年的积累。学校的生涯规划大赛为我们指明方向,‘零食大战’帮我们释放压力——一张一弛之间,整个班级携手飞向了更高处。”

在这样的集体中,每个人的潜能都可能被唤醒。北高二的张同学,中考排名全市8000多,今年以数学140,物理满分的成绩被中科大少创班录取。他曾因面试成绩不理想而焦虑,但班主任一句“晚开者亦荣”给了他莫大的鼓励。之后,他主动申请去备用教室自习,并热心为同学答疑,成了班级的“小老师”。他说:“是一中的氛围让我不再迷茫,摸索出方法,发现自己可以走得更远。”

张同学以锐气实现逆袭,而北高三的邱同学则用坚持回应了学校的“托举”。刚入学时,指标生的她入学成绩处于班级下游,甚至不敢梦想考上本科。但在老师们的耐心辅导和班级氛围的感染下,她将“超越自我”作为信念,专注课堂、勤于复盘,最终成功考入211高校江南大学。她说:“一中从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所谓奇迹,不过是学校用力托举,而你,愿意拼命奔跑。”

被托举的人更要靠自己“再坚持一下”。北高三的孔同学以六百七十多分考入中国科学院大学。这份成绩的背后,是极致的自律:作为住校生,他每天6:30就到教室自习,6:55准时早读。晚自习他总是坐在第一排全神贯注。他说:“住宿让我学会独立,与同学一起奋斗、互相鼓励的时光,是我最珍贵的礼物。”

一中的舞台,同样为不同特质的学生绽放。艺术生陆同学,5岁学习小提琴,以特长生身份进入一中并加入校交响乐团。三年来,她平日专注文化学习,周日全心投入排练,今年音乐表演全省综合排名前5,实现了她的艺术梦想。她说:“一中包容、有爱、温暖……让像我这样的艺术生,也能按照自己的方式茁壮成长。”

最后,我想分享吉同学的故事。她理科成绩优异,却坚定选择文科,最终被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录取。面对“选文科是因为理科不好”的质疑,她回应:“这是源自内心与能力的选择。”她认为,文科培养的是深度思辨、高效表达与社会共情的能力,是真正的“硬核软实力”。未来,她更希望用数据分析为人文学科赋能,让理性与人文交织出新的可能。

同学们,这些学长学姐的故事背后,其实都藏着同一组“飞翔密码”,找准自己的节奏,坚定热爱的方向;于集体中互助共进,彼此成就。想放弃时,记得邱同学的“不停步”;感到疲倦时,学学孔同学的“再坚持一点”;如果你有特长,就像陆同学一样勇敢追求;面临选择时,能像吉同学一样听从内心。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八十载光阴流转,让我们将这份厚重的历史责任感融入新学期的学习生活中。请记住:“一旦尝试过飞翔,便会不自觉地仰望星空。”愿你们在一中的三年,既能脚踏实地、步履不停,更能勇敢展翅、尝试飞翔——期待今后你们的故事,也能成为照亮别人的星光。

南京市中华中学校长 朱征

今年的九月,注定与往年不同。9月3日,天安门广场将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当威武的方阵迈过长安街,当嘹亮的军歌响彻云霄,那不仅是对历史的庄严回望,更是对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深情礼赞。这份震撼,这份荣光,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中华民族的复兴征程,从来都离不开一代代人“以青春护家国、以奋斗担使命”的坚守。

同学们,你们成长在一个特殊的时代——既是抗战胜利80周年的纪念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之年。站在这样的历史节点,我想和大家分享三个关于“传承与担当”的思考,希望能帮助大家在新学年找准方向、明确使命。

第一个思考,是“以历史为镜,读懂‘家国’二字的重量”。

当侵略者的铁蹄踏碎祖国山河,无数青年学子投笔从戎,舍生忘死,保家卫国;现在,我们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读书,享受着和平年代的安稳与繁荣,但这份安稳从不是凭空而来。它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是几代中国人筚路蓝缕、艰苦奋斗创造的。

如今,我们虽然不用再面对枪林弹雨,但“救国”的内涵早已转化为“强国”的担当。从芯片研发的“卡脖子”难题,到航天事业的星辰大海;从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责任,到守护文化遗产的时代使命,这些都需要年轻一代用知识和本领去扛起。新学期伊始,希望大家能带着对历史的敬畏去学习——课堂上理解的不仅是公式定理、诗词文章,更是背后蕴含的家国情怀;课后参与的不仅是社团活动、研学实践,更是在为未来服务国家、贡献社会积累力量。

第二个思考,是“以理性为炬,坚定‘信仰’的方向”。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时常会遇到各种杂音。这时候,我们最需要的就是“理性”——就像去年开学典礼上我们聊到的,用“卓越的理性判断快乐的本质”,用“精进的思维面对复杂的情绪”。

理性,首先是“辨真伪”。面对关于历史的言论,要去查史料、看证据,而不是轻信网络传言;理性,更是“明是非”。知道什么是家国大义,什么是个人私利;知道什么是历史正道,什么是错误思潮。我校的“批判性思维课堂”一直鼓励大家“不直接接受结论,先寻求证据、挖掘本质”,新学年希望大家能把这种思维用到对历史的认知、对时代的判断上——既要铭记“南京照相馆”电影中所反映的历史苦难,也要明白我们纪念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警惕战争、守护和平;既要为祖国的强大繁荣自豪,也要清楚这份强大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守护人民的幸福、维护世界的正义。这种理性,正是我们坚定信仰、不偏航的“指南针”。

第三个思考,是“以行动为笔,书写‘担当’的答卷”。

“青年的命运,从来都同时代紧密相连。”80年前,青年的担当是“救亡图存”;今天,青年的担当是“强国复兴”。而这份担当,从来都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体现在每一个具体的行动里。

就像我校南大导师团的仲盛教授,投身人工智能安全研究,为国家数字安全筑起屏障;就像孙颖莎在巴黎奥运会上,即便只拿银牌,也因为“为国而战”的信念而无怨无悔;就像DeepSeek团队,放弃短期红利,用3年时间攻克技术难题,让中国AI更“懂”中文逻辑。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担当可以是“深耕一个领域”的坚持,可以是“为国争光”的拼搏,也可以是“解决一个难题”的执着。

对同学们来说,这份担当就在日常的点滴中:是数学课上攻克一道难题的坚持,是语文课上深入理解一篇爱国诗文的认真,是体育课上不服输、不放弃的韧劲;是参观博物馆时认真记录历史的态度,是面对同学需要时伸出的援手,是看到不文明现象时勇敢站出来的正气。这些看似微小的行动,汇聚起来就是推动时代进步的力量。

老师们、同学们,前辈们用青春和热血写下了“民族救亡”的壮丽篇章;今天,轮到我们用知识和奋斗书写“强国复兴”的崭新答卷。九三阅兵的号角即将吹响,那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时代的召唤;南京照相馆的老照片静静陈列,那是过去的见证,更是未来的嘱托。

新学年,希望全体老师能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不仅教给学生知识,更要传递给学生家国情怀、理性思维、担当精神;希望全体同学能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信念,心无旁骛地学习,脚踏实地地奋斗,在中华校园里找到人生的方向,成长为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校也即将迎来建校七十周年校庆。

十三中的成长是与新中国的命运紧密相连的。学校七十年征程,始于1955年,作为南京解放后党和政府创办的第一所完全中学,十三中从西家大塘14号扬帆启航。七十年间,从古色古香一方院落到红山新城现代化校区拔地而起;从1959年跻身重点中学,到2024年荣膺“江苏省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立项学校”,七十春秋薪火传,九万里风鹏正举,每一次跨越,都由校训“志远行近”的精神驱动,在一代代十三中人的血脉中奔涌。

何为“志远”?如果只管埋头赶路,不顾前路方向行不行?如果一味刷题应对考试,不去思考祖国发展和社会需要行不行?我想有些青春期的调皮鬼会回应:行啊!但心里一定有另一个三观笔直的答案。同学们,你们是祖国的未来脊梁,你们的理想,当融入国家民族发展的召唤。

今年高考征程中,近四百名学子突破自我,完成了600分+的优异答卷,顺利进入人生新篇章,三年前的中考他们在全市三千名开外,三年高中的脚踏实地,把遥不可及变为触手可及。而更多的十三中人已经在祖国的召唤下,在各个领域各个行业中发光发热,成为栋梁,我相信,志存高远的你们也可以做到!

“志远”的星河,需靠“行近”的脚步去丈量。正如暑期热映的电影《长安的荔枝》,荔枝使李善德面对五千里的保鲜绝境,不曾空谈“不可能”,而是将宏大任务精准拆解,跨界整合,用笨功夫与实干智慧,将奇迹变为现实。这种于艰难中寻找出路、在细节里埋下伏笔的坚韧,恰是十三中人“行近”精神的最好印证——“志之所趋,无远弗届”,行而不辍,终抵星河!。

回看近年来的十三中,一批批学子不断用实际行动证明,“志远”的星河看似遥远,其实就闪烁在每一个坚实“行近”的脚印中:

你看,它是高考赛道上的“化志为行”——每年大批学子跻身全市前1000名队列,以持续领先的高分推进力,将远大理想铺成脚下的台阶;

它是学科竞赛中的“厚积薄发”——年均超300人次荣获省级以上奖项,信息学、机器人等多项竞赛全国领先,以专注与恒心抵达新高度。

就在上周,高三(11)班高逸同学在第33届中日韩青少年运动会田径比赛中,于400米决赛里战胜日韩选手,勇夺金牌!行者必成,因为每一步都算数;志者必胜,因为每一念都扎根

老师们,同学们!透过一张张照片和一位位师生、校友的讲述,那些浸润在十三中岁月里的精神图景,愈发清晰地呈现在我眼前——它们承载着时间的力量,述说着时光的故事,凝结着集体的智慧。

这份日复一日的坚持,这种从小处着手、向大处奔赴的信念,与八十年前抗战烽火中“持久战、积小胜为大胜”的战略智慧一脉相承——它们共同诠释着:最伟大的成就,往往源于最平凡的坚守;最遥远的征程,必然启于最坚实的足下

值此学校建校70周年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交汇的伟大时刻,让我们全体十三中人以实际行动作答:

传承“积小胜为大胜”的智慧,做一棵扎根玄武湖岸古朴校园中的梧桐!根扎得越深,树冠才越能触摸苍穹。让我们将向“九天问月”的雄心,拆解成每日的精进计划、每次的精准反思、每个阶段的坚实突破——用具体的“行近清单”承载“志远”担当。志远者,不为山高焦虑;行近者,不惧道阻且长

敢问路在何方?路,永远在每一个为个人梦想、为民族复兴而笃定向前的脚下!这份坚守,始于每日的点滴努力,成于不懈的持久积累——这正是对历史最好的致敬,也是对未来最坚实的奠基。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台城校区七十年不辍的书声,与红山新城校区璀璨的秋光,于玄武湖畔交汇融合,共绘新章。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全体教师将与同学们共同努力!

一个月后的10月2日,我们将共同迎来南京九中建校一百周年的辉煌时刻!一个世纪的砥砺沧桑、荣光闪耀,此刻,正从历史的深处汇聚,照亮我们今日的起点。站在百年交汇的门槛上,作为九中的校长,我想与大家共同叩问这个暑假,我反复思考的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百年九中,何以屹立?

我想,答案,就蕴含于我们“见证者”与“追光者”的双重身份里。

我们是历史的“见证者”。从1925年震旦大学南京预科的初创星火,到抗战烽火中的弦歌不辍;从新中国成立后的百废俱兴,到改革开放、新时代的锐意进取——一代代九中人,以智慧与汗水,在时代的画卷上,烙印下对知识的敬重、对真理的探寻、对家国的担当。这份历史的积淀,熔铸成“严、勤、专、恒”的九中精魂,凝练为“博雅尚美”的育人追求。

我们更是时代的“追光者”。历史的回响,不仅关乎过去,更照亮现在、指引未来。回望百年,那些在困顿中坚守信念、在迷茫中探索方向、在平凡中孕育非凡的身影——他们,就是穿透时代迷雾、映照九中人精神高原的“光”,是一种无论顺逆都能锚定初心、照亮前路的磅礴力量。

第二个问题:新百年征程,你我如何再出发?

我认为,答案,就在于我们“追光”的行动与姿态里。

这“光”,不仅是指向宏大的历史荣光,更应照进我们每一个当下的选择和未来的理想。新的学年,就是我们每个九中人“追光之旅”的开启。

追光,首在立心明向。方向感,是这个时代的年轻人非常珍贵的素养。“追”意味着主动选择,绝不随波逐流。暑假大热电影《长安的荔枝》原作者马伯庸曾借古语点明:“若不知去何方,则所有风皆为逆风。” 电影里的“荔枝使”李善德,面对“荔枝一日变,三日味绝”的绝境,不怨天尤人,而是“拆解任务,科学实验”——把宏大的“追梦之光”(无论是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还是阶段性的目标)拆解为具体可行的一步又一步。只要目标清晰,“逆风”也能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追光,更要智识赋能。当下时代的光谱,聚焦在“创造力”与“思辨力”的交汇点上。刚刚落幕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余音绕梁。北大刘建波教授讲得透彻:“教育的目标不是让学生跑得比AI快,而是走AI无法走的路——那条充满不确定性、价值冲突和人文关怀的创新之路。”华为孟晚舟女士也强调:“未来,纯粹的知识积累已不再重要,思辨与提问的能力尤显重要。”电影《南京照相馆》的申奥导演,则为我们提供了现实案例。他从英文单词“Shoot”既指“开枪”,也指“拍照”的语义碰撞中,洞察了信息时代真相之辨的深刻隐喻——这源于他“打洞式追问”的能力:“这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还能怎样?”这就是AI时代人类最核心的竞争力。因此,我期望每一位九中人在新的百年能做到:

拥抱好奇心:在“司空见惯”中寻找思考探究的起点,勇于对一切深入追问。

锤炼思维力:学习“拆解法”,将复杂问题细致解剖,在行动中学习、思考、迭代。

珍视习得力:如北大刘云杉教授所言,AI可以外包“答案”,但无法外包“练习”、“习惯”的“习”。扎实的基础、反复的练习、融入生命的习惯,这才是孕育创造力的温床。

追光,贵在意志淬炼。“严、勤、专、恒”的学风,其核心支撑点是意志品格。“执行力超强的自己,才可能是最好的自己。”北京人艺院长冯远征老师曾分享他漫长“候场”岁月的心得:“即使无人问津,也要用最高标准准备自己。” 目标坚定是专,行动持续为恒——这种在看似静默的时光中默默积蓄的力量,终将转化为“上场”的底气与光芒。

老师们,同学们!百年九中,见证了过往的时代风云;新的百年,也将如实记录我们今天的选择与奋斗。

想象一下,当10月2日校庆的钟声敲响,我们回望此刻,最珍贵的“如愿”会是什么?不是完美的终点,而是清晰地看到自己在新的百年征途上奋力奔跑的身影;看到那颗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爱你所爱的人间,愿你所愿的笑颜”的赤子之心。

所以——

去做一个行动者!以“严勤专恒”为筋骨,以“博雅尚美”为滋养。

去做一个思考者!敢于“打洞式追问”,洞见真理之光。

去做一个创造者!在充满不确定性的道路上,勇敢走出一条属于自己也惠及他人、社会、国家,充满人文温度与创新价值的光荣之路!

九中新百年的辉煌道路,每一步都需要你我坚定地迈出!

让我们,在九中新百年的起点上,成为彼此光亮的见证者,做九中新百年最执着、最有力量的追光人!

田高中自1935年肇基筹市口,历经三校融汇的涅槃新生,扎根鼓楼文脉,赓续教育薪火。从心向光明的寒窗爝火到现代实验室的创生激荡,代代师生秉持“炼成大器,蔚为国宝”之训,矢志求真,勇立潮头。九十载风雨兼程,九十载奋进如歌。在2024-2025学年,锐意进取的田高中人,众志成城,再攀高峰,教育教学质量和内涵发展实现全面提升,展现出蓬勃向上的发展态势。学校十一年、九度荣获南京市普通高中绩效评估最高奖——质量突出贡献奖。

站在九十周年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倍感自豪和荣耀。新学年,新的故事、新的历史在等待着我们去行动和创造。在此,我有三点希望想与各位同学共勉:

第一,胸怀家国,要在立大志、明大德中找准人生方向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心无国,人生无可用之功。”古往今来,志向始终是人生的“指南针”,而家国情怀则是志向的“压舱石”。我们为何坐在这教室里?为何要为知识付出日复一日的努力?答案,藏在学校九十年的校史里,也藏在这片土地的记忆中。作为九秩学府的学子,你们的志向不应只囿于个人目标,更应望向祖国需要的远方;你们的学习动力,不应只源于个人的前途期许,更应融入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当你们把“小我”的成长与“大我”的发展相连,把个人的理想与家国的命运相融,便会明白“学习”从来不只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守护脚下的土地、延续先辈的理想,这便是我们“为何而学”的根本方向。

第二,坚韧前行,要在日积月累、厚积薄发中实现自我超越

明确了“为何而学”的远方,更需踏实“如何学好”的每一步。在这条成长路上,少有横空出世的奇迹,多见静水流深的坚持。正如袁枚笔下苔花:“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它生于无人注目的角落,没有阳光的格外眷顾,却依然执着地酝酿着属于自己的春天——那是一种源自生命深处的自信与从容,更是厚积薄发的坚韧体现。今年我校优秀毕业生,原高三(2)班杨震轩同学以省排名1338名的优异成绩被山东大学录取。高中入学时,他并非成绩最耀眼的那一个,他毕业后曾笑着谈起“在刚开学几周,我的数学考的奇糟,多糟,第一次周测数学50分,满分150,被誉为史上最差数学课代表。”但是高中三年的他证明:卓越,从来不是天赋的专属,而是坚韧的勋章;进步,并非一步跨越高山,而是日复一日攀登的足迹。愿每一位同学都能不惧起点,耐得住寂寞,怀着向光而生的憧憬,沉淀自己,扎根当下。

第三、全面发展,要在拓展视野、锤炼品格中成就丰盈人生

学校始终将同学们的全面发展置于核心,通过多元路径搭建起拓宽视野、提升素养、绽放风采的成长舞台。这个暑假喜讯频传。傲鹰航模队在汤志忠老师、沈涛老师带领下,凭借卓越的飞行技艺和团队协作精神,再创佳绩,总计获得64项省级奖项,其中张昕妍、陆心蕊两位同学,在李然然、吴凡两位老师的指导下,成功斩获全国三等奖!此外,校航模队获得中学男子组团体总冠军一等奖、中学女子组团体一等奖!并再次蝉联全省综合团体第一名!蒋锐教练率领学校跆拳道“梦之队”跨越三省征战四场国家级、省级赛事,获得14金9银12铜、多个团体总分第一、6人达国家一级运动员、8人达国家二级运动员的优异成绩!充分体现田高中拔节生长的不凡样态!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向他们表示祝贺与敬意!

同学们,高考是人生的重要节点,但绝不是成长的终点;分数是学习的阶段性反馈,但远不能定义你们的价值。我希望你们在埋头刷题之余,能抬头看看校园的四季;我希望你们在专注学业之外,能参与一场社团活动、加入一次实践活动,在与他人协作中学会包容,在帮助他人时懂得温暖;我希望你们在追求成绩之上,能培养一项兴趣爱好、坚持一项体育锻炼,让健康的体魄成为梦想的支撑,让丰盈的内心成为幸福的源泉。真正的成长,是成为“全面的人”——有学识、有品德、有情趣;是成为“幸福的人”——能感知美好、能创造价值、能拥抱生活。愿你们在拔节生长的岁月里,不仅收获知识的硕果,更能遇见一个更鲜活、更丰盈、更优秀的自己。

老师们、同学们,九十载校史,九十年底蕴。站在这个特殊的节点,让我们在教书育人的坚守中、在勤学笃行的追求中,续写属于我们的新篇章,让这所走过九十年的学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焕发更耀眼的光彩,走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家国的栋梁之才!

回首过去的一学年,我们共同书写荣耀。学校坚持以“至乐成学,幸福教育”为办学理念,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教育教学、课程改革、特色建设、环境优化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尤其自豪的是,五中2025届毕业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近百位同学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国内知名的211、双一流高校录取。在各类竞赛比赛的舞台上,我们也看到了五中学子的“硬核实力”,“叶圣陶杯”作文竞赛中省级一等奖以上40位同学,“外研社杯”英语竞赛中有30多位获得省级以上奖励,地理“地球小博士”知识竞赛有30位同学获国家级奖项,还有化学“吉尔多肽杯”竞赛、机器人竞赛中同样出现省市获奖的同学。这些闪光的数字背后,是同学们挑灯夜战的坚持,是老师们呕心沥血的奉献,是家长们默默支持的守护,更是五中"求真务实,和谐进取"精神的最佳见证!也相信在座的同学们以大志领航,以规矩立身,以专注治学,一定也会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答卷,终将遇见更好的自己!

这一年,学校蝉联南京市教育教学“突出贡献奖”“质量优秀奖”“推进发展奖”等七项大奖;入选南京市首批人工智能教育试点校,是南京市首批“大数据背景下的精准教学保障项目”实施优秀学校,“福流课堂”教学改革入选南京市普通中学首批课堂教学改革项目,我们的课堂生机勃勃;

这一年,我们的"525"心育体系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21天双陪伴”项目入选教育部教育创新案例,获得南京市基础教学成果奖;"幸福食育"课程获国家督查组高度评价;全员导师制获得大家认可,我们的师生关系和谐美好。

这一年,我们的教师队伍建设成果斐然,孙霞、叶松林两位老师被评为南京市学科教学带头人,周澜老师入选南京市教坛新秀,青年教师徐嘉兴、郑文洁、陈思、宁树旺、张青雨、张皓南等等老师在市区各项基本功、赛课活动中获得优异成绩,我们的老师越来越优秀。

这一年,学校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交流团队30多批次,承办全国“数智赋能,精准教学”研讨会,来自全国13个省170多名校长、专家参会,充分展现了五中的办学品质与教育情怀。

这些成就,让我们有足够的底气说:五中正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老师们、同学们,成绩属于过去,奋斗成就未来。新的一年,是五中迈向更高目标的关键之年。今年还有一个特殊的意义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前的“精神火种”,我们不能丢。80年前,青年们用 “血肉之躯” 保家护国;80年后,我们要用 “知识与实干” 建设祖国。这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每一代人要践行的使命。我们将继续坚守“培养有民族根、创新力、幸福感的优秀青年”的育人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深化教学改革,让"福流课堂"更加精彩;加强师资建设,让名师团队更加卓越;完善心育体系,让每个生命都绽放光彩;丰富特色课程,让幸福教育更有内涵;优化校园环境,让学习空间更加智慧;筑牢安全防线,让校园生活更加安心。希望同学们在新学年里:不仅要追求学业进步,更要追求人格完善;不仅要实现个人价值,更要担当时代使命。以健康为盾,护持前行的脚步;以品德为尺,校准做人的方向;以静心为舟,渡向知识的深海;以自律为桨,划向理想的彼岸;以高雅为灯,照亮成长的旅程。当把“喜欢” 变成 “坚持”,把“爱好”升华为“志趣”,就会发现:人生不仅有眼前的功课,还有更远的风景;我们不仅在为成绩努力,更在为成为一个 “有志、有趣、有才、有追求” 的人而成长。

希望老师们:继续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以人格魅力呵护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真正的引路人。

让我们携手并肩,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共同谱写五中更加灿烂的明天!让"至乐成学,幸福教育"的理念,在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首先非常欢迎一年级的新同学加入长小大家庭,让我们把最热烈、最热情、最热切的掌声送给一年级的小朋友们!前天的入学礼上,很多中高年级的同学来校参与引导、介绍和服务,为你们点赞!也希望哥哥姐姐们继续多多关心、多多帮助一年级的弟弟妹妹们,让长小校园里留下更多温暖有爱的故事。

刚才的开学典礼,同学们展示了AI赋能美育的研学成果,你们穿越历史,与古代的绘画《金陵图》、与古代诗词中的美术对话,我看到了你们在语文、科技、艺术的跨学科学习中做中学、研中学、创中学,这就是小小“长江学者”应有的模样和状态----像科学家那样学习、像艺术家那样生活、像活动家那样实践。长江路小学是一所有美学品格的学校,和谐教育是美的,南京市花园式学校是美的,王兰老师的“美丽语文”更是兰幽香风远……我们还是江苏省中小学美育实践基地、南京市美育课程基地校,正如长小校歌里唱的那样,我们学校就像“奔涌的春江”,那我们同学们就是一朵朵美丽的小浪花,我们要长江后浪推前浪,新学期让我们一起约定:发现美、创造美、分享美。

前两天我和一年级小朋友有个开学第一个月的“四好”约定,小朋友们还记得吗?好好睡觉,好好吃饭,好好上课,好好运动。真棒!怎么不做“小眼镜”“小胖墩”“小豆芽”“小驼背”呢?高水平的运动非常关键。学校暑假里专门新建了“智慧体育”,操场上有立定跳远、跳绳、50米往返跑,体育馆里有仰卧起坐、坐位体前屈,智能设备可以实时反馈运动的数据,回放运动的状态,欢迎同学们积极体验,让运动更专业、更科学。

最后,我想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年暑假合唱天团参加了“童声里的中国”大型演出,演唱了《茉莉花》《童声里的中国》《摘星星的妈妈回来了》三首歌曲,合唱、舞蹈团的学生代表们还参与了中央电视台“开学第一课”的录制拍摄,让我们今天在学校上好“开学第一课”,回到家继续关注中央一台的“开学第一课”,去欣赏长小孩子们的精彩展示。

声明:

来源:南京教育头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