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7月10日至14日,由甘肃省文联主办,甘肃省文艺创作传播中心、庆阳市文联承办的“高天厚土 多彩庆阳”采风活动成功举办。其间,作家们通过采风,对庆阳深厚的历史文化、多彩的自然风光、繁荣的经济社会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调研。即日起,庆阳文学院公众号将不定期推送
2025年7月10日至14日,由甘肃省文联主办,甘肃省文艺创作传播中心、庆阳市文联承办的“高天厚土 多彩庆阳”采风活动成功举办。其间,作家们通过采风,对庆阳深厚的历史文化、多彩的自然风光、繁荣的经济社会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调研。即日起,庆阳文学院公众号将不定期推送采风作品,敬请关注。
皮影绕环州
黄 璨
环县皮影 文璟 摄
环县面积不大,在全国1300多个县城当中,可作“弹丸之地”来形容。环县名气不小,它的道情皮影1987年起便多次出访法国、德国、奥地利等,被誉为“东方民间文化的活化石”,2011年入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个核桃大的小地方生出如此雷霆般的大名气,实在也不简单。
皮是上等牛皮,青草期口轻的黑色公牛皮,柔而不软,硬而不脆,暗夜灯光下轻盈盈一种薄薄的透,于道情皮影“十刀一寸”的高精度雕刻,无疑是贵族中的贵族。青草有的是,环县将它鲜嫩的绿全都铺在了毛井草原上,不单这里的牛可恣意享用,连酷暑难耐的人也能求它清爽的风来染得一身静。人说“天下十三省,冷不过毛举人井”,是它冬天的冷总要余一点给酷夏,任由无拘的风随意向四处撒,天幽蓝,云卷得发亮。那些牛可真让人羡慕,虽为皮影之先驱,但此生既享尽这安乐悠闲,便将来的生与亡不想也罢,这世间原本就无什么永恒。事实是,环县属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适宜的地理气候条件非常有利于畜牧业的发展,牛们只管蹭蹭长而不怕挨饿受饥,足见其皮影的走出国门,从源头上讲都是它不容反驳的大道理。
刻是“以镂空为主,阴雕阳镂、阴阳交错、明暗相辅,造型严谨。”有甚者一个皮影要刻3000余刀,还得刀口精细流畅,无一根毛刺。想想,头发丝一样的线条,得多精巧的一双手,多耐心的一个人。不知是否同我们在合水县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看到的石刻有关,那些石刻造像或端严或沉静或娇媚或俏皮,皆因线条的或质拙或稳重或婉转或灵动,虽体量上与皮影有着千里之遥,但同生于高天厚土的庆阳大地,必有历史的融合与文化上的相互辉映,好比同行一位文友形容照片上一个庆阳男子的面貌,称他是庆阳人的“平均相貌”,而所谓“平均”,不过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气息上有了相互浸融,石刻与皮影概莫能外。不同的是,皮影系动态,又材料方便,故而表现形式更自由,想象更任意,以至于鼎盛时期普通人家妇孺皆可近,甚至作了家中装饰,添生活不少情趣。可惜,我们在环洲古城皮影馆停留时间太短,来不及细品那民间的俗中大雅,只匆匆一幅美女图中,见古典美女一身袅袅华服,发间几簪牡丹,细眉如黛,朱唇轻点,那曼妙风姿绝不逊于曹植笔下之洛神,想自己若生于那皮影表达之年代,且最好是雅静宋朝,便不枉在世为女人一趟,要知美是所有女人都躲不开的“心中想”。
环县皮影 赵彩霞 摄
演,据皮影馆那位年轻的解说员犹疑地说,环县皮影最初是敬神之用。我想她大可不必犹疑,所有民间艺术最初都与人的神灵敬畏有关,歌之蹈之取悦于神,祈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但环县之皮影,从源头上原是由走街串巷之陕西艺人传入,且大都老百姓谋生而学的技艺,包括艺人当家的“影箱”最初亦是从陕西一带购买,成为官第王府豪门旺族乡绅大户上等的娱乐,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寿,都要请戏班子隆重渲染,图乐之余还彰显家族兴盛。而那条由秦始皇耗五年时间动用三十万人修建的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即“堑山堙谷”铺就的秦直道便途径庆阳,虽未直跨环县,但必有一支从长安出发的皮影戏班从这两千多年过去仍坚固耐用的古道率先进入庆阳地界,继而呈辐射状弥散各地,环县皮影便是其中一滴雨长成的一条河,涛涛奔向四方。想那日傍晚我们登上子午岭林管站瞭望塔,欲睹秦直道之蜿蜒起伏,无奈视线所及漫山树木葱茏,秦直道只闻其声不见其形,唯晚霞暮紫以其恢宏气势,将古道两千多年历史深情晕染在天边,使我们个个忍不住惊叹,连自己也皮影般刻入那浩渺的历史烟云中。及至夜晚,主办方在环洲古城皮影馆专为我们安排了一场皮影片段的演出,我因旁顾左右,在二楼回形看台走来走去,想探究亮子(即影窗)后面艺人的操作,结果既未看到那幕后实情因亮子周边全用布帘遮了起来,也未能看到那完整的皮影片段,只错眼一个皮影美女的阔袖,在亮子后一根忽隐忽现的细棍支撑下忽一下折起忽一下扇开,尤那胳肘部位收放自如灵活多变,想皮影单那一段玉臂的活泼便足够使整个剧目生动到让人忘神,再不要说它还滑了字幕在两侧立柱,听不懂唱腔者只需对着影像看字幕,便剧中所有悲喜皆入心中,庆阳果真是它独有的大气、勤勉和细致,其他地方都不能及。
至于唱,亦是陇剧独有的道情唱腔,融皮影表演为珠联璧合,格外一种无拘无束的恣意。董志塬周边沟壑纵横,塬面却宽阔无限,得其滋养庆阳道情故事虽深浅明暗极为繁复,吼出来却是敞敞一种苍凉与豪迈,完全北方粗犷的底色。为什么不放声吼呢,自周祖不窋失农官后在庆阳创建了华夏文明的农耕文化,并使之成为中华民族最早的繁衍生息地之一,这地方人便有足够底气将延绵千年的忠孝礼义仁智信用它的“伤音”(悲调)或“花音”(欢快调)配以“嘛簧”(帮腔)痛快淋漓地唱出来,让全世界都能感知来自这块土地的悠远与深情,感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磅礴与华美,为此庆阳理应为它嘉奖,并人人都该居功自傲。然而事实相反,在采访团四天的行程中,负责接待我们的庆阳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自上而下都是一种不急不躁冲淡平和的谦卑,且无丝毫的伪饰,包括同为采访团成员的两位庆阳文友,亦一路如数家珍般给我们讲庆阳的这好那好,憾不能多留我们几日,一种人心的坦荡和清朗,让我们直觉多彩庆阳正如它道情唱腔般的磅礴大气,处处都是不经意的好。
这样一种好,实在应该带它回去,好比将陇东这地方天地精华全都带去我所生活的河西走廊。奈何环县只短暂停留,又馆内所售皮影个个爱不释手,挑来挑去尚未选中便被集合的声音强行捉回队伍,好端端一个心愿硬是被浇灭。大概这即是天意,有些美本就属于滋养它的土地与光阴,正如那牛皮上镂刻的千年魂魄,唯有在陇东的风里,在暗夜每一道灯光的褶皱里,才能舞出它真正的酣畅与苍茫。
作者简介
黄璨,祖籍湖南涟源,现居甘肃金昌。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32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甘肃省文艺创作传播中心签约作家。作品散见于《青年文学》《北京文学》《散文》等各种刊物,并收入多种选刊选本。曾获第三十届“东丽杯”孙犁散文奖,第五届、第六届“甘肃黄河文学奖”。出版散文集《人间烟火》。
来源:甘肃省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