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初,说林徽因与徐志摩谈过恋爱的谣言,出自于徐志摩的前妻张幼仪口述的自传《小脚与西服》(又名《安之如仪》)。在这本自传里的第十四章《尾声》里,张幼仪说,“······当年就是为了这个女朋友跟我离婚的,到头来又是为了林徽因······”。很明显,张幼仪把徐志摩与
最初,说林徽因与徐志摩谈过恋爱的谣言,出自于徐志摩的前妻张幼仪口述的自传《小脚与西服》(又名《安之如仪》)。在这本自传里的第十四章《尾声》里,张幼仪说,“······当年就是为了这个女朋友跟我离婚的,到头来又是为了林徽因······”。很明显,张幼仪把徐志摩与她离婚的原因全都怪到林徽因身上,并且还单方面将林徽因称作是徐志摩的“女朋友”。
张幼仪照片
张幼仪在自传《小脚与西服》里第十四章《尾声》里说谎,将徐志摩离婚的原因怪到无辜的林徽因身上
此外,张幼仪在自传《小脚与西服》的第十章《贤贤妻子》里,谈到离婚时的场景,她说,徐志摩是因为林徽因快要回国了,徐志摩才急着要离婚。然而,史料记载,徐志摩与张幼仪签字离婚时,林徽因早已与其父亲回国并且已经在国内呆了有大概半年的时间了,怎么可能是“快要回国了”呢?。民国时期的名人生平皆有迹可循,这一点并不难查证。
张幼仪在自传《小脚与西服》的第十章《贤贤妻子》里谎称徐志摩离婚时说林徽因要回国了他才急着要离婚
张幼仪的亲侄孙女张邦梅,在梳理张幼仪的口述内容时,也发出了疑问。张邦梅在《小脚与西服》的第十一章《诗人哟!》里也说明了徐志摩与张幼仪离婚时,林徽因和她的父亲早已回国并且在国内呆了几个月了。1922年2月份,徐志摩与张幼仪在德国柏林签字离婚。离婚后,徐志摩前往剑桥大学念书深造。在此期间,徐志摩写下了感叹自然的诗歌。大概再过了7个月后,也就是1922年的10月份,徐志摩才收拾行囊回国。
这一事实也很好的说明了,张幼仪口中的,徐志摩是急于得到林徽因才要离婚的说法是虚假不实的。假如徐志摩真的急于得到林徽因,那他就会离婚后立马回国找林徽因,生怕林徽因被别人抢走。但事实上,徐志摩离婚后并没有回国找林徽因,而是前往剑桥大学读书深造了7个月。这说明,在徐志摩的心目中,继续读书深造,才是他离婚后心目中重要性排第一位的事。在剑桥深造期间,徐志摩结交了许多英国文化界的名人,比如福斯特、哲学家罗素等等。受这些人影响,徐志摩的兴趣转向文学,并且开始尝试进行新诗的创作,在1922年8月份写下长诗《康桥再会吧》,为他进军文坛打下了基础。也就是说,离婚后的徐志摩要么搞学习、要么搞事业,就是没有找林徽因。然而,张幼仪在口述自传时对这些闭口不谈。
《小脚与西服》第十一章《诗人哟》,张幼仪的侄孙女张邦梅考证后,对张幼仪离婚时关于林徽因的说法产生质疑
然而,笔者考证了诸多史料后发现,张幼仪女士在自传里关于林徽因的说法不仅虚假不实,还有故意误导后世人、读者、和篡改历史的嫌疑。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林徽因与徐志摩并没有谈恋爱过,然而张幼仪在自传里多次将林徽因称作是徐志摩的“女朋友”,这显然是不符合事实、且不合理的。
梁从诫照片
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先生在《倏忽人间四月天——回忆我的母亲林徽因》这本书里,谈到这个话题时,明确的表示:“当徐志摩以西方式诗人的热情突然对母亲表示倾心的时候,母亲无论在精神上、思想上、还是生活体验上都处在与他完全不能对等的地位上,因此也就不可能产生相应的感情。母亲后来说过,那时,像她这么一个在旧伦理教育熏陶下长大的姑娘,竟会像有人传说地那样去同一个比自己大八、九岁的已婚男子谈恋爱,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
众所周知,林徽因初遇徐志摩时,年仅十六,正值青春懵懂的年纪。从她当时的照片中可以看出,她依然保留着少女的天真,头上扎着两条小辫,稚气未脱。而徐志摩那时已经二十四岁,且已步入婚姻,无论是年龄还是阅历,他都显得更为成熟。两人之间在情感阅历等方面的差距之大显而易见,情感的萌发看起来并不现实。
林徽因本人的态度则表明,她是不可能与大自己八九岁的已婚男子谈恋爱的。可见,林徽因本人的择偶观是:找同龄的、且同样未婚、没有婚史的男子。
民国时期,陈意、林徽因与几位留学生的合照
民国时期的留学生陈意(女性)的说法也证实了这一点。陈意,是梁思成的同学兼好友陈植的妹妹,曾在美国纽约留学过。林徽因在美国纽约读书时,就曾借住过她的宿舍。留学归国后,林徽因与陈意仍保持联系。她们的友谊保持了很长时间,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期间流离云南、四川等地时交往甚密。可以说,陈意是林徽因的闺蜜之一。
1991年,陈学勇采访林徽因的旧友陈意女士。当陈学勇问及林徽因与徐志摩是否有过恋情时,陈意十分明确地回答:没有,并说林徽因绝不会做破坏别人婚姻之事。陈意还透露:林徽因曾劝过徐志摩与张幼仪和好;林徽因当面跟徐志摩说过 他不该抛弃张幼仪。
如此看来,林徽因对张幼仪是没有敌意的,甚至还因同情张幼仪、富有同理心,劝说过徐志摩别追自己了、别在自己身上费心思了,与张幼仪和好吧!张幼仪在自传《小脚与西服》里的第十三章《尴尬地位》里说,她与徐志摩离婚后却反而相处得比离婚以前更为好。或许,是徐志摩因听进去了林徽因的劝说,才对张幼仪的态度有了这么大的转变呢?
张幼仪在自传《小脚与西服》第十三章《尴尬地位》说,离婚原因是丈夫认为两人不搭调,离婚后相处得反而更好
费慰梅照片
此外,林徽因的好友费慰梅在其所撰写的《林徽因与梁思成》这本书里,在提及林徽因与徐志摩的关系时,明确表示道,“徐志摩对她(林徽因)的热情并没有在这个缺乏经验的女孩身上引起同等的反应。他闯入她的生活是一项重大的冒险。但这并没有引得她脱离她家里为她选择的未来的道路。”费慰梅的意思是,徐志摩对林徽因充满热情,但是林徽因在恋爱方面缺乏经验,并没有回之以同等的热情,且徐志摩的到来也并没有使林徽因叛离家里为她规划好的道路。什么道路呢?那就是与父亲林长民为她挑好的佳婿——世交好友的儿子梁思成订婚结婚、以及梁林两家长辈为梁思成和林徽因规划好的赴美求学路线。从史实来看,林徽因确实在徐志摩离婚前半年,就已经回国和梁思成订婚,之后与梁思成二人共赴欧洲留学、结婚。
费慰梅的书里还写道,徐志摩在林徽因的世界里扮演的是引导者之类的角色,把她引入他所感兴趣的诗歌、文学领域。每当林徽因跟费慰梅谈到徐志摩时,基本上是将徐志摩与文学大师济慈、拜伦等人联系起来,丝毫没有男女之间的情爱。
徐志摩与陆小曼夫妇合照
除此以外,徐志摩的枕边人、第二任妻子陆小曼的日记《小曼日记》里也证实了这一点。陆小曼日记被收录在《陆小曼作品精选集:开到萘靡花事了》这本书里。陆小曼在日记里写道:“可惜这样一个纯白真实的爱,叫她(指林徽因)生生壁了回来,看得好不生气······他(指徐志摩)还说他不敢侵犯她(指林徽因),她是个神女,我简直不用谈这件事罢,我说起就发抖。” 陆小曼写:林徽因将徐志摩向她表达的爱意给“生生壁了回去”,意思就是林徽因没有接受徐志摩的追求、且果断的拒绝了徐志摩的追求。“他说他不敢侵犯她”,意思是徐志摩把林徽因当神女一样,尊重林徽因的想法和选择,并没有与她发生实质性的什么恋人关系。
陆小曼还在日记里写道:“我真生气,况且他亦爱过她(菲,指林徽因)的,人家(指林徽因)多不受。”这句话也是在说,徐志摩爱过林徽因,但人家林徽因不接受徐志摩的爱。
有人说,林徽因既然拒绝了徐志摩的追求、不接受他的爱,为什么后续还接受跟他做朋友呢?答案就四个字:格局打开。林徽因的父亲在1925年年底去世,去世时林徽因才21岁。早年丧父,林徽因的痛苦可想而知,只是她没有出书将这份痛苦写下来而已,而是独自默默熬过丧父之痛。而徐志摩是林徽因的父亲生前很要好的朋友之一。后续徐志摩与林徽因的联络,应该是出于照顾好友遗孤的心态。林徽因和徐志摩没能做成情人,但做朋友也是没什么问题的。这就涉及为人处世的哲学问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是没有什么深仇大恨,确实没必要把关系弄得太僵。更何况,徐志摩不仅与林家没有什么深仇大恨,还是林徽因父亲生前的好友呢!
晚年的张幼仪与其侄孙女张邦梅的合照
以上多人的说法佐证:徐志摩确实追求过林徽因,林徽因也确实明确的拒绝了徐志摩的追求;林徽因与徐志摩从来就没有谈过恋爱,且林徽因还曾劝说徐志摩与张幼仪和好,让徐志摩不要抛弃张幼仪。只不过,林徽因的劝说,并未能使徐志摩改变离婚的决心。
这一点,张幼仪在自传《小脚与西服》里的口述内容其实也是有提到的。张幼仪在自传的第八章《如君之意》里说,在她刚结婚还没有怀上第一个孩子徐积楷时,那时徐志摩还没有出国留学,还不认识林徽因、陆小曼等人时,就已经明确的、当面跟张幼仪说,他要追求自由、成为全中国第一个离婚的男人。也就是说,在还没有认识真正心仪的女性之前,徐志摩就已经下定了离婚的决心。
这是徐志摩第一次跟张幼仪提离婚。徐志摩本人的意思是说:他要重获个人的自由,不再屈从于这种压抑他个人真实感受的旧习俗。也就是说,他想摆脱这种限制他自由心灵和压抑他真实感受的旧式包办婚姻。那么这场包办婚姻是怎么来的呢?张幼仪本人在自传《小脚与西服》的第六章《腊雪寒梅》里有说,这场不幸的婚姻是张幼仪家篡改八字骗婚徐家人、主动向徐家人提亲所促成的。追根究底,徐志摩第一次提离婚的原因,最根本的是错在女方张幼仪一家这边的。但是张幼仪不想自己及自己的家人成为过错方,不想自己一家因用了上不了台面的手段骗婚而被世人谴责,于是绞尽脑汁的想将这个锅甩出去。
张幼仪在自传《小脚与西服》第八章《如君之意》里说,在新婚还没怀孕时,徐志摩就跟她说自己要追求自由离婚
老年时的张幼仪灵机一动,非要将徐志摩离婚与她的原因甩锅怪罪到林徽因头上。大概也是张幼仪不肯承认,自打一开始,徐志摩就不喜欢她、就想与她离婚的事实,故而多重说谎将离婚的原因怪罪到其她人身上吧。
中晚年时期的林徽因与众友人的合照
张幼仪的亲侄孙女张邦梅在《小脚与西服》的第十二章《感伤之旅》里说道,当她把林徽因的相关背景告诉姑婆张幼仪,跟张幼仪说,从史料来看,林徽因并没有插足她与徐志摩的婚姻时,张幼仪“还是把离婚的罪过推到当年那年轻女子身上”,张幼仪单方面固执己见的猜测道,“徐志摩连看哪部电影都没办法做决定的话,怎么会有办法做离婚的决定呢?” 张幼仪竟然不怪徐志摩,而是言之凿凿的猜测道:“他必定得到了某种鼓舞。” 张幼仪执拗的将锅甩了出去,试图推卸掉自己一家骗婚在先、做错事在先的责任。
张幼仪在自传的第九章《小脚与西服》里口述:徐志摩因朋友一句话而改变看哪部电影的决定
在张幼仪的自传的第九章《小脚与西服》里,张幼仪描述过一个事,意思是有一天徐志摩原本打算带她去看卓别林的电影,可是半路上徐志摩遇到一个朋友,那朋友说范伦铁诺的电影比较好看,因此徐志摩改了主意,决定改道去看范伦铁诺的电影。张幼仪单方面认为,这是徐志摩“没办法做决定看哪部电影”的体现。
然而,这真的是徐志摩没办法做决定看哪部电影吗?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或许徐志摩只是觉得好友说的有道理,他自己又没有看过范伦铁诺的电影,就决定去看看,看看是否真如好友所说的那样好看呢?或许徐志摩只是在迁就他的好友的选择呢?毕竟,徐志摩身边的人大都说他“有一个极好的性格,到哪都很受欢迎”,或许,这就是他人口中的“极好的性格”、为人随和的体现呢?
徐志摩在还没出过国时、在中国还没出现过“离婚案例”的时候,就能提出要做第一个离婚的人,就想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显然是一个很有自己主见的人。而张幼仪在自传里也多次提到,她与徐志摩之间没有共同话题,两人相处时间不多,且两人在婚内时话不投机半句多,基本没有怎么沟通过。张幼仪不了解徐志摩的秉性也很正常。只不过,张幼仪既然不了解这个男人,却妄下定论,且是带有舆论倾向的、拉其她无辜女士下水的不实定论,这就是带有心机的恶意编排了。可见,张幼仪的心胸和视角之狭隘。
并且,徐志摩是从一开始、刚结婚时、还没遇到自己心仪的女性时,就跟张幼仪明确说过他要离婚的,在婚内也一直是冷漠对待张幼仪,他对张幼仪的态度从头到尾都是不爱、不喜欢的,并没有“由爱生厌”的过程。那么,张幼仪自传里的不实说法,或许是出于妒恨而对林徽因进行的刻意编排,想暗戳戳诋毁林徽因的声誉。笔者能将心比心同情张幼仪被丈夫冷落的遭遇,却并不赞同她对同时期女性的刻薄言论和不实编排。
陈从周照片
有人说,陈从周编写的《徐志摩年谱》里写,“是年林徽因在英,与志摩有论婚嫁之意,林谓必先与夫人张幼仪离婚后始可,故志摩是举(按,指离婚)······后以小误会,两人(按,指徐、林)暂告不欢。” 这里就有必要也说一说陈从周这个人了。
陈从周本人与徐志摩并没有血缘关系。陈从周出生于1918年,比徐志摩小22岁。徐志摩于1931年飞机失事去世时,陈从周年仅13岁,还是个未经人事的毛头小孩。徐志摩生前时,陈从周从没与他打过照面,顶多远远的瞥过一眼徐志摩的背影,两人从未对话过。
并且,陈从周与徐志摩的表妹蒋定在1944年结婚时,徐志摩早已去世了13年。也就是说,徐志摩生前与陈从周并没有亲戚关系。徐志摩去世了13年后,陈从周才娶了徐志摩的表妹,才变成了徐志摩的亲戚。
陈从周在编写这本《徐志摩年谱》时,是没有任何证据或者他人说法来支撑他关于林徽因与徐志摩的相关说法的。既然陈从周与徐志摩并没有见过面或者对话过,那么这个说法肯定不是徐志摩告诉他的。那么,作为徐家的亲戚,是否是陈从周在 离婚后还与徐家保持密切来往的 张幼仪及其儿子徐积楷处 听来的不实编排呢?
以上举例的史证,与徐志摩、林徽因有过密切接触的 陈意、费慰梅、梁从诫、和陆小曼的说法也可以推翻陈从周的说辞。实际上,徐志摩与林徽因并没有谈过恋爱,那就更不可能谈婚论嫁了。
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年轻时的照片
陈从周在他编写的《徐志摩年谱》里还说,林徽因的父亲是同意徐志摩与林徽因在一起的。但,事实并非如此。
林长民早在1920年发现徐志摩恋上自己的女儿林徽因时,就给徐志摩写了一封解释信、告别信,信中写道:“志摩足下。长函敬悉,足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悚,徽亦惶恐不知何以为答,并无丝毫mockery (嘲笑),想足下误解耳。星期日(十二月三日)午饭,盼君来谈,并约博生夫妇。友谊长葆,此意幸亮察。敬颂文安。弟长民顿首,十二月一日。徽音附候。”
林长民是在用委婉的语气向徐志摩清楚的说明白:我林长民与你徐志摩是忘年之交,能够体谅你是年轻人年轻气盛;你对我女儿林徽因的热情令她感到惶恐不知道怎么回应你,所以爱女心切的我代女儿来回应你。你对我女儿的爱是没有结果的,但你我之间的友谊仍在。由此可见,林长民和林徽因父女是对徐志摩明确表明了在婚恋上的事的态度的,并没有丝毫的暧昧不明。
给徐志摩寄去这封信、表明态度的不久后,林长民就带林徽因启程回国了,甚至回国时都没有通知徐志摩。而在林家父女回国后,再过了半年多,徐志摩与张幼仪再次提了离婚。可见,陈从周关于林长民态度的说法也是虚假不实的。
著名的经济学家、教育家陆岱孙照片
再者,陈学勇先生采访过与徐志摩、林徽因有过交情的同时期旧人后所撰写的《徐志摩林徽因“恋情”考辩》一文里也有力地证实了:陈从周在《徐志摩年谱》里所写的,有关“徐林之恋”的说法是荒谬不实的。
1991年,经济学家陈岱荪经过考证后,也说道:“徐志摩与林徽因在伦敦恋爱也不可信,那时林徽因才十六七岁。徐志摩这人很糊涂。林长民也不会同意”。再次有力的推翻了陈从周的不实言论。
冰心年轻时的照片
还有冰心,虽早年与林徽因曾传出过“不和”的事迹,但,1992年,冰心在谈到这件事时,也是态度明确地表明:“像林徽因这样一位大家闺秀,是绝不会让他(徐志摩)为自己的缘故打离婚的。”
梁启超的外孙女、北大教授 吴荔明
1999年,梁氏外孙女吴荔明撰写的《梁启超和他的儿女们》里写道,早在梁思成十八岁、林徽因十五岁时,梁启超与林长民就为儿女们订下了这门亲事。吴荔明写道:梁林二家门当户对,徐家虽是富户,在政治与文化地位上,不得不自惭形秽。其时虽民国······万象更新,而旧传统对缔结婚姻仍有莫大的影响。吴荔明的意思是,梁思成与林徽因的婚约早就由长辈们定下来了、安排好了,两家人门当户对,会按旧时的传统进行,而不会节外生枝搞什么自由恋爱。
钱钟书的老师陈衍在1922年曾写诗赠给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诗中写道,“长者有女年十八,游学欧洲高志行,君言新会梁氏子,已许为婚但未聘”(《壬戌冬月与宗孟会于京师属以白话诗成十八韵》,载王揖唐《今传是楼诗话》)。陈衍的这首诗也证实了吴荔明的说法:梁林两家确实早有婚约。
也就是说,梁从诫、陈意、陈学勇、费慰梅、陆小曼、张邦梅、林长民、陈学勇、陈岱荪、吴荔明、冰心、陈衍等人的说法都能够证实陈从周和张幼仪的说法是不符合事实的。
基于一系列知名学者的考证,还有与当事人徐志摩林徽因有过交情的民国时期的人们的说法,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林徽因与徐志摩确实并没有恋爱过,更别说什么谈婚论嫁了,简直就是无稽之谈!林徽因曾出于同情劝告徐志摩不要离婚、不要抛弃张幼仪。但张幼仪和陈从周却反过来对林徽因进行不实编排和诬陷,通过内心阴暗的揣测、捏造子虚乌有的事给林徽因安上了莫须有的罪名。
在封建保守的社会环境中,女性的名誉往往如履薄冰,稍有不慎便会成为流言蜚语的牺牲品。张幼仪、陈从周,对女性清誉的刻意诋毁,不仅暴露了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弱势地位,也反映了造谣者内心的狭隘与恶毒。
综上所述,张幼仪、陈从周这两位在书中对徐志摩、林徽因进行的带有心机的不实编排,并没有任何证据支持,且与相关史料证据不符合。这二位发表的有损女性名节的不实言论,发心不正,可谓是单方面的臆想和造谣。许多营销号没有经过考证,便以这两位的说法为基础,以讹传讹,甚至是编造出更多不实的“细节”,误导了众多读者和后世人。
历史不应被篡改,真相终将浮出水面。这一现象警醒我们,在阅读历史人物的自传、年谱等书籍文章时,应保持批判性思维,结合其他史料进行综合判断、交叉验证、辨别真假,才能还原历史的真貌,避免被不实的描述所误导。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