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称"民族脊梁"的司马南,被税务大棒敲得满地找牙,可围在他身边的"铁粉"们,愣是演出了奥斯卡级别的"悲情戏码"。
一场荒诞剧里的众生相
自称"民族脊梁"的司马南,被税务大棒敲得满地找牙,可围在他身边的"铁粉"们,愣是演出了奥斯卡级别的"悲情戏码"。
这年头啥最讽刺?
就是一群号称"爱国"的人,捧着个偷税漏税的贼,哭着喊着要给他申冤。
荒诞背后,或许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利益合谋与认知战,有人被情绪绑架,有人借刀杀人,有人浑水摸鱼,唯独没有人在乎真相。
第一金主:舆论绑架党
先说说这些"忠贞不渝"的拥趸们吧。
一个有趣现象:他们当中既有提着菜篮子骂资本主义的老大妈,也有穿西装打领带的大老板。前者天天念叨"万恶资本家",后者却在偷偷给司马南的直播间刷火箭。这帮人倒是实实在在地表演了什么叫"言行不一"。
最绝的是那些"高级信徒"。有个律师朋友,平时在律所里大谈法治精神,转头就在朋友圈发"司马南是清白的"。
我问他法律依据,他理直气壮:"你看这处罚金额,明显是有针对定点打压!"气得我差点把茶水泼在他身上!
再聊聊那些被算法喂成"僵尸粉"的年轻人。
某音上有个00后博主,自称是看着司马南的视频长大的,他觉得所有企业家都有原罪!"我问他看过《邓小平时代》没,他说:"看啥书啊,人家司马南老师直接给你讲透了!"
这让人想起百年前学骑自行车的人,摔进泥潭还要说是洋人给的自行车有问题。
可怜这些年轻人,活生生成了信息茧房的"可怜人",连思考的"权利"都被算法剥夺了。
第二金主:流量操盘手
最耐人寻味的是幕后的利益集团。
有MCN机构负责人曾在直播中说:"我们团队研究过,'爱国'题材的完播率比娱乐视频高73%。"
所以他们专门打造"受害爱国者"人设,从崔某某到司马南,流水线式生产"悲情英雄"。
这些公司墙上可能挂着"客户至上"的标语,暗地里却在计算着每个眼泪包能换多少广告费。这让人想起《儒林外史》里的范进,不过人家中举前总得考个秀才,这些现代"儒林"们,连科举都没参加就直接"进士及第"了!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那些"借刀杀人"的反体制投机者。
他们就像《三国演义》里的荀彧,表面上是匡扶汉室,背地里早想换块皇帝玉玺。
有个环保组织负责人,平时骂企业污染环境骂得最凶,这次却上蹿下跳:"税务部门这是要打压环保人士!"评论区有人问他证据,他甩出司马南早年批评光伏产业的视频:"看!连太阳能板都是资本家的阴谋!"好一套"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只不过这"彼道"是违法的,"还施"的可是全体纳税人的血汗。
最讽刺的是整个事件的时间线。
司马南被查当天,某电商平台的"爱国商品"销量暴涨300%;第二天,某知识付费平台推出《如何成为下一个司马南》的课程;第三天,连驾校都开始宣传"学车送《觉醒年代》周边"。
这让人想起《阿Q正传》里赵七爷的"辫子学问",只不过现在改成了"流量经济学"。可怜那些真以为自己在"爱国"的群众,不知道自己正在当人家收割的镰刀。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这么多人愿意当不去思考的傻子?
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当傻子比当聪明人舒服。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独立思考就像在洪流中逆流而上,费时费力。
而当个"信息傻子",不仅可以获得群体归属感,还能享受道德优越感。
这就好比参加马拉松,大多数人都在跟着大部队跑,突然有人喊"前面是终点",虽然可能掉进陷阱,但至少不用自己费力气思考方向。
不过话说回来,这场闹剧也给我们提了个醒。
当年鲁迅先生批判的"看客心态",在互联网时代进化成了"流量围观"。人们不再关心事实真相,只想看热闹、赚流量。
就像吃自助餐,管他食材新鲜不新鲜,先往嘴里塞再说。但这样下去,迟早会把整个社会的智力水平吃成"地沟油拌饭"。
这事给我们提了个醒:真正的爱国不是非黑即白的站队,而是理性建设的过程。
就像造房子,不能因为讨厌砖头,就否认砖头的存在;也不能因为喜欢某个工匠,就闭着眼睛不管他偷工减料。
我们要做的,是建立透明的监督机制,完善法治体系,而不是抱着个漏雨的破屋顶,非要宣称这是"特色建筑"。
至于那些还在为司马南叫屈的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跳出信息茧房、斩断利益链条、重建理性思考空间,毕竟,法治社会的根基,就在于对每个个体的公平审判,而不是群体的情绪宣泄。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