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身体总有些小毛病,很多人觉得“忍忍就过去了”,可有些信号可能是血糖在敲警钟!比如老觉得口渴、莫名其妙掉体重、手脚麻得像针扎,这些可不是小事。糖尿病悄悄来的时候,身体会用这些方式提醒你,赶紧去查查,别不当回事!
身体总有些小毛病,很多人觉得“忍忍就过去了”,可有些信号可能是血糖在敲警钟!比如老觉得口渴、莫名其妙掉体重、手脚麻得像针扎,这些可不是小事。糖尿病悄悄来的时候,身体会用这些方式提醒你,赶紧去查查,别不当回事!
口渴得喝水都止不住,是血糖在作怪的第一大信号。没怎么运动,天气也不热,可就是老想喝水,喝完没多久又口干舌燥,甚至半夜爬起来找水喝。这是因为血糖高了,身体想通过尿液把多余的糖排出去,结果水分也跟着跑光了,人才会一直觉得渴。数据说,正常人每天喝1.5到2升水就够了,但如果一天喝了3升还觉得不够,就得去医院测测血糖了。
体重莫名其妙往下掉,也得留个心眼。没刻意减肥,没多运动,可一两个月瘦了好几斤,很多人还觉得这是好事。可这其实是身体在“拆东墙补西墙”。血糖高,胰岛素没法把食物变成能量,身体只好烧脂肪、甚至分解肌肉来凑能量。结果体重掉了,人还老觉得没劲,精神蔫儿吧唧的。统计显示,糖尿病患者中有20%的人在确诊前有这种“无缘无故”掉体重的情况。
手脚发麻、像针扎一样,也是血糖高发出的信号。坐着看电视,手指脚趾突然像有小虫子爬,或者摸东西没感觉,甚至偶尔刺痛一下。如果这情况反反复复,可能是血糖高伤了神经。手脚的神经最脆弱,就像电线外皮磨破了,信号传得不好,人就觉得麻、疼。医生说,长期血糖超标,30%到40%的患者会有这种神经损伤。
发现这些问题,先别慌着觉得自己得了糖尿病,也别急着找药吃。赶紧做两件事,比瞎担心管用。第一,空腹测个血糖。早上起来别吃东西、别喝水,去医院或社区卫生站测一下。正常血糖是3.9到6.1毫摩尔每升,数值高了也别怕,可能前一天吃多了或者没睡好,医生会让你再测一次,或者做个糖耐量检查来确认。第二,记个“身体日记”。每天吃啥、喝啥,记下来,比如早上吃碗粥、一个鸡蛋,中午一碗饭、一盘菜,晚上半个馒头、一碗汤。还得记下身体感觉,口渴几次、手脚麻几次,拿给医生看,能帮他们更快判断问题出在哪。
有些人觉得自己没这些症状,就觉得自己肯定没事,不用查血糖。这想法可不保险!有三类人,哪怕没啥不舒服,也得定期测血糖。第一类是45岁以上的人。年纪大了,身体处理血糖的能力就像老机器,慢慢没那么好使了。医生建议,45岁以后每年查一次血糖,早发现早调整。第二类是家里有人得过糖尿病的人。这病有点“认亲”,爸妈、兄弟姐妹有糖尿病,自己得病的可能性就高点,就像近视会“传”给下一代一样。这类人最好半年到一年查一次。第三类是大肚子或超重的人。腰围一圈圈肉,体重指数超24,胰岛素就容易“罢工”,血糖慢慢升高。数据说,超重的人得糖尿病的风险比正常人高2到3倍,所以得常测血糖,还得管住嘴、迈开腿。
糖尿病听起来吓人,其实没那么可怕,可怕的是不当回事。很多人发现问题晚,或者确诊后不改生活习惯,才让病情变严重。比如,有的人确诊后还天天吃甜食、喝饮料,觉得“吃一点没事”,结果血糖越飙越高。反过来,及时查出来,改改饮食、多走走路,就能把血糖稳住。医生说,80%的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控制饮食和运动,就能让血糖回到正常范围。
说到饮食,很多人觉得控血糖就得“吃草”,其实不用那么夸张。少吃甜的、油的,多吃蔬菜、粗粮,饭量别太大。比如,早上吃点燕麦粥加个鸡蛋,中午吃半碗米饭加青菜和瘦肉,晚上来点杂粮面条配点豆腐。这样吃,既不饿肚子,也能帮血糖稳住。运动也不用跑马拉松,每天快走半小时,或者跳跳广场舞,身体就能舒服不少。数据说,每周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能让血糖下降10%到20%。
中国在糖尿病防控上也下了大功夫。过去十年,全国建了上千个糖尿病管理中心,社区医院也能测血糖、开健康指导课。政府还推了“健康中国2030”计划,鼓励大家定期体检、吃得健康。这不光帮个人把病管好,也让整个社会少花冤枉钱。毕竟,糖尿病管不好,后期可能得花几十万治并发症,谁都不想走到那一步。
这些年,中国的医疗技术也在飞速进步。比如,血糖仪现在小到能揣兜里,随时测,方便得很。还有些新药,能让胰岛素工作得更好,副作用还小。国家还在推数字化健康管理,手机上就能看自己的血糖记录,医生还能远程指导。这么多好办法摆在那,只要重视起来,糖尿病真不是啥大问题。
血糖高这事,说白了就是身体在喊“照顾好我”。别等它喊得嗓子哑了才后悔。查查血糖,改改习惯,身体就能舒坦很多。你说,健康这事,是不是比啥都值?
来源:天天在线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