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盐田丨孙霄:扎根中英街历史博物馆,在深港之间铸下记忆与共鸣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1 16:47 1

摘要:孙霄:1955年出生,陕西西安人,中英街历史博物馆创馆馆长,深圳资深文博专家。1977年进入西安半坡博物馆工作,开始文博生涯。1991年从西安半坡博物馆调入深圳工作,1998年参加中英街历史博物馆筹建工作。1999年5月开馆后任中英街历史博物馆馆长,任职期间策

孙霄:1955年出生,陕西西安人,中英街历史博物馆创馆馆长,深圳资深文博专家。1977年进入西安半坡博物馆工作,开始文博生涯。1991年从西安半坡博物馆调入深圳工作,1998年参加中英街历史博物馆筹建工作。1999年5月开馆后任中英街历史博物馆馆长,任职期间策划了“中英街3∙18警示日”活动。2021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文史研究馆聘为特约研究员,深圳市委百姓讲师团成员,先后获得广东省基层宣传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等荣誉。

口述时间:2025年8月24日

口述地点:中英街历史博物馆

我出生在西安,这里浓厚的人文气息自小浸润着我,也悄然种下了我对历史与文化的热爱。1977年春天,我从下乡插队的农村被招录进西安半坡博物馆工作,那是中国第一座史前聚落遗址博物馆。就这样,我与博物馆结下了长达一生的不解之缘。

孙霄在中国人民大学读书时的留影。 受访人供图

1985年,我决定继续深造,报名参加全国成人高考,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博物馆学专业。这段在首都求学的经历,为我日后从事文博工作打下了系统扎实的理论基础。随后我又回到西安半坡博物馆,继续在熟悉的岗位上深耕。

1989年冬天,我来到深圳,慕名去了一趟国贸大厦。那里“三天一层楼”的建设节奏令人震撼,“深圳速度”定格在国贸,“春天的故事”也在那里留下历史的印迹。那次的短暂探访,让我开始憧憬在这样一座年轻、蓬勃、向上的城市中生活和工作,也为我日后选择来到深圳,埋下了最初的念想。

1990年,深圳市文化委员会正在招聘人员,我敏锐地感觉到,这是我可以南下闯一闯的机会。虽然那时深圳博物馆并未开放招聘,但我始终相信,一座发展迅猛的新城市,在文化建设方面也充满机会。我告诉自己,哪怕从别的岗位先做起,也未尝不可。1991年底,我正式调入深圳市文化委员会,在社文处主要负责图书和电影的发行工作。从博物馆走向文化行政,是一次不小的转向,我迅速投入到新的职责中,内心却始终怀有一个愿望——“归队”,也就是有朝一日能重新回到文博工作的主阵地。

彼时的深圳,精神文化生活已经颇具雏形。“深圳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书店比粮站还多”这句话在当时广为流传,也正印证了我初到特区的直观印象:这座城市不仅在经济建设上高速发展,在文化供给上的力度也毫不逊色。

1994年深圳图书馆门口排队的人。资料图

1995年,我听说沙头角镇在中英街建了一座小型纪念馆,便专程去参观。原来这座“中英街历史纪念馆”是利用文化馆的几间办公室简易改造的,条件可以说非常简陋。但让我惊讶的是,这样一座小馆,在免费开放的三年时间里,竟接待了多达16万人次的观众。虽然展览形式朴素、空间有限,却让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中英街这片土地所承载的深厚历史张力。后来,当沙头角镇委计划在中英街建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博物馆的消息传来时,我兴奋得几天没睡好觉。

1998年,盐田区刚成立不久,我再次来到这里调研,心中始终惦记着那座“简陋的纪念馆”。我主动向单位提出,希望能参与这座博物馆的筹建,领导非常支持。盐田区文化局领导听说我是学文博出身的,也非常欢迎我加入。同年7月,我正式来到盐田区工作,担任中英街历史博物馆筹备办主任。

到了现场,我才意识到这项任务的艰巨。没有完备的史料文献,也没有历史文物展品,我们几乎是一张白纸起步,这座博物馆需要从头建起。征集文物、调查史料、设计展览、建设场馆,每一件事都需要人力、资源和时间。而我们的筹备时间只有10个月,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开弓没有回头箭。我下定决心,从历史调查入手,寻找那些亲历者的记忆与留下的实物,为文物征集打开突破口。我清楚地记得,在老区委大楼四楼的会议室,博物馆筹备办召开了“东江纵队老战士座谈会”,邀请了16位老战士,其中几位甚至专程从香港赶来参会。会后,几位老战士表示愿意捐赠家中保存多年的革命物品——一把曾参与淮海战役的铁锹、一张临时党员证……这些饱经岁月洗礼的实物,每一寸锈迹、每一个褶皱,都沉淀着不可复制的历史分量。它们是我们博物馆收到的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文物。那一刻,我既感动又安心——这个“从零起步”的博物馆,终于有了打动人心的起点。

但仅靠这些文物,远远无法支撑一个专题博物馆的展陈。中英街有着特殊而复杂的历史,我们该如何用实物去承载它、讲述它?1998年12月,我踏上了北上的征集之路。那天夜里北京大雪纷飞,我抵达时已是深夜。可惜几日奔走后并未找到理想的展品,于是又转往天津——一个曾有过英租界的城市。我联系到当地收藏家,帮忙找到一些英国早期的物品,还有清代官员的帽子、衣服等展品。更幸运的是,这位收藏家还帮我联络了更多藏友。在他们的帮助下,我们凑齐了展览大纲所需的100多件中英文物,为馆藏打下了初步基础。

随后,我们又奔赴香港新界谷埔村,征集到客家妇女的香云纱衣裙、背婴绣布、月饼模具等上百件民俗文物。这些来自客家人的衣食起居与日常劳作,构成了中英街历史的另一条文化脉络。那一阶段,我们几乎是用一辆辆装满实物的货车,把一个“空盒子”一样的博物馆,一寸一寸填出它应有的厚度与重量。

1999年5月1日,中英街历史博物馆正式开馆。那天,锣鼓喧天,舞麒麟热闹非凡,省市区等相关领导和周边群众都来了。我早早赶到现场,看着门口挂起的横幅、馆内布置完毕的展厅,心中感慨万千。

1999年5月1日,中英街历史博物馆正式开馆。盐田区档案馆供图

后来,我作为主编创办了馆刊,记录中英街历史博物馆的发展足迹,也搭建起我们与全国兄弟博物馆交流的平台,分享经验,互学互鉴。同时,作为盐田区政协委员,我多次提出加强文物保护与研究的建议。我始终认为,保护文物不仅仅是保存实体,更是保存一座城市的文化脉络与精神记忆

除了日常展览外,针对盐田区的重要历史资源,我撰写完成了《中英街的形成与变迁》《东纵在盐田》等多部作品,还牵线深港地方志相关部门合作出版《中英街与沙头角禁区》大型图录,让中英街故事在深港两地更好地传播,促进深港文化的融合发展。

孙霄参加第五届“广东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学术座谈会。 受访人供图

2013年,由于博物馆展楼面积有限,我提出把中英街建成一座“露天博物馆”,主持设计了中英街200米长的浮雕墙,将其命名为“让历史告诉未来”。浮雕墙从整体上提升了中英街历史的厚重感,游客走进中英街宛如走进一座鲜活、立体的博物馆。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作为一名博物馆人,这种体会愈发深刻。中英街承载着太多独特而沉重的历史,它不仅是岁月的见证,更是一段需要被铭记、被讲述的集体记忆。我觉得自己责无旁贷,要用这一段特殊的人文资源,为年轻一代搭建一座通往历史的桥,进一步做好爱国主义教育。于是,我开始倡导策划“中英街3∙18警示日”爱国主义主题教育系列活动

2002年,首届“中英街3∙18警示日”鸣钟仪式在中英街历史博物馆广场举行。来自深港两地的代表一同撞响18声深沉的警世钟声。在我看来,中英街历史博物馆与“中英街3·18警示日”的结合,不仅是对历史的铭记,更是对未来的期许

2002年,首届“中英街3∙18警示日”鸣钟仪式举行。 盐田区档案馆供图

此后每年3月18日,钟声从未缺席。“中英街3·18警示日”成为深圳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爱国主义教育品牌,也让博物馆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真正“活起来”的课堂。2009年,香港国民教育中心与中英街历史博物馆正式签署“国情教育基地协议书”;2022年,中英街历史博物馆入选第五批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越来越多的深港青少年走进馆内,在一件件文物与一个个故事中感受时代变迁,从中汲取认同与启发,也让这段历史在新一代心中延续、生长。

从1998年扎根盐田,到今天已经二十多年了。看着中英街历史博物馆从无到有、逐步成熟,我深感欣慰。但我更期待的是,它能持续生长,走得更远。

孙霄的《中英街的形成和变迁》

如今,盐田正全力打造沙头角深港国际消费合作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我想,未来这里也许可以朝着“文旅+商贸融合发展”的方向探索,让这片区域既有文化温度,也有商业活力。同时,中英街及其博物馆体系,完全可以借这个契机,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如果能在这片土地上建设一座“非遗民俗展示馆”,把客家、疍家的传统风俗和鱼灯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展示出来,同时作为盐田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以及和香港文化遗产对接交流的平台,会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中英街历史博物馆的展陈也可以与时俱进,加入“和平发展”、加强深港关系的内容,结合数字化手段提升整体体验感。此外,如果有机会设立一座“观玉·雷锋精神传承馆”,把陈观玉这位“中英街活雷锋”的故事系统地梳理和呈现出来,我相信能让更多人真切感受到榜样的力量。

孙霄向香港小学生讲解中英街历史。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我深信,在文化事业发展的浪潮中,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特区“敢闯敢试”的精神,继续解放思想、拓宽路径,让中英街不只是历史的见证地,更成为深港青少年共同学习、交流、理解与共鸣的文化场域,在了解历史的基础上,更坚定地携手走向未来。

来源:美好盐田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