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8月31日,中医药非遗产业赋能论坛暨世界中联202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产业分会鸿茅站交流活动在内蒙古乌兰察布举行。此次活动由世界中联传统医药非遗产业分会主办,内蒙古鸿茅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承办。此次大会邀请了相关领导、专家学者、优秀医药
2025年8月31日,中医药非遗产业赋能论坛暨世界中联202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产业分会鸿茅站交流活动在内蒙古乌兰察布举行。此次活动由世界中联传统医药非遗产业分会主办,内蒙古鸿茅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承办。此次大会邀请了相关领导、专家学者、优秀医药企业家、非遗传承人、媒体博主等50余人,共同探讨中医药非遗项目的活化传承路径。世界中联传统医药非遗产业分会副会长、西安交通大学知识产权研究院院长、“一带一路”知识产权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心主任、陕西省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基地主任马治国教授应邀出席,西安汉典传统文化研究院郑虹、中心博士生梁乐言及杜美欣、硕士生尉照宇随行。
8月31日上午,与会嘉宾参观了鸿茅文化馆及鸿茅药酒现代化生产基地。鸿茅文化馆讲述了鸿茅药酒近300年的历史,精心陈列了鸿茅药酒相关的历史文物、炮制工具等文化资料。鸿茅药酒创始于清乾隆四年,以凝聚中医“君臣佐使”配伍精髓的67味组方,结合独特的“八步古法”工艺,即选药、炮制、另煎、鼎合、封坛、泉浸、地养、茅缩,历经近三百年的沉淀与锤炼,成就了其独树一帜的药酒配制技艺。
之后,参会嘉宾深入鸿茅药业的现代化生产线。通过实地调研,嘉宾们见证了鸿茅药业不断激发中医药新质生产力,稳步推进现代化转型与产业升级的坚实步伐。
参观结束后,中医药非遗产业赋能论坛开始。论坛由内蒙古电视台主持人孙晓雪主持。首先,凉城县文化和旅游局文化馆馆长张俊致辞,他表示传统医药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更是一种生生不息的活态智慧。正如鸿茅药酒遵循古法配伍,始终践行“天人合一”的理念,希望中医药非遗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体现其真正的生命力。世界中联传统医药非遗产业分会副会长、国家级非遗天津益德成闻药技艺传承人马卫东表示,非遗保护对“健康中国”至关重要,需通过政策引导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加快大健康项目落地,倡导“中医生活化”。最终目标是构建系统性保护体系,推动产学研协同,提升公众对中医药的认同感。内蒙古鸿茅药业总裁段炬红强调,让中医药非遗“活起来”至关重要。鸿茅药酒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近300年,应融入当代生活。未来将深化科技赋能、拓展新媒体和国际传播渠道,推动中医药非遗走向世界,让传统智慧焕发新生。
马治国教授以《中医药非遗市场化发展的法律挑战与破局之道》为题,他指出中医药非遗市场化存在知识产权保护薄弱、利益分配严重失衡、市场监管依据不足、传承创新与法律保护冲突等法律挑战,表示法律制度的滞后成为中医药非遗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瓶颈,并提出加快推进《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条例》、综合运用知识产权制度、市场机制创新、强化监管与国际接轨、平衡传承与创新等应对之策,以构建中医药非遗市场化法律保障体系,推动中医药非遗实现活态性传承、生产性保护、创新性转化和规范性发展。其他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也做了相应报告,现场反响热烈。
8月31日下午,参会嘉宾围绕“传统医药非遗的传承与市场化”开展圆桌论坛。就中医药非遗产业当前面临的市场信任重建、公众认知不足及原料价格波动等挑战,与会嘉宾提出多项发展建议,包括加强政策对接、开展公众科普、推动中医康养合作,开发大健康产品等。与会嘉宾一致认为,疗效是赢得信任的根本,顾客和患者的真实反馈至关重要,呼吁非遗人坚守初心,共同努力推动中医药非遗的可持续发展。
马教授表示,中医药非遗的保护与发展不仅关乎文化传承,更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他强调,必须通过系统性、制度化的法律体系建设,为其市场化发展铺平道路,才能真正实现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有机统一。
作者:尉照宇、杜美欣
编辑:侯宜均
责编:马 宁
审核:姚启明
来源:正法视野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