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业风云录丨杨多杰新书《茶物语》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1 17:01 1

摘要:★ 收听量100万+的人气茶课“多聊茶”创始人、知名茶文化学者杨多杰又一力作两年加印十余次的《吃茶趣》姊妹篇,从茶叶到茶物,从茶物到茶业,全方位展示茶文化的独特魅力!★ 水浮万物,玉石留止,老物件里藏着永恒的故事锈迹斑斑的老茶罐,饱经沧桑的老茶箱,皱皱巴巴的老

★ 收听量100万+的人气茶课“多聊茶”创始人、知名茶文化学者杨多杰又一力作两年加印十余次的《吃茶趣》姊妹篇,从茶叶到茶物,从茶物到茶业,全方位展示茶文化的独特魅力!★ 水浮万物,玉石留止,老物件里藏着永恒的故事锈迹斑斑的老茶罐,饱经沧桑的老茶箱,皱皱巴巴的老茶庄宣传纸……165幅彩图展示茶物细节,更有作者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娓娓道来茶物背后的传奇故事。★ 随书附赠老茶庄价目表海报,细品茶物里的茶业百年复刻20世纪30年代泉祥鸿记茶庄价目表随书附赠,借一张海报穿越百年,在茶物里感受茶业变迁的今与昔。

茶学专家推荐

多杰不仅是一位茶学家,更是一位收藏家。在他的藏品中,既有堪称海内外孤本的明代《茶经》,也有数量庞大的近代茶叶文献、档案、广告纸与宣传画。《茶物语》一书,正是基于这样丰厚珍贵的收藏而写成的著作。他在书中详述了中国各类名茶的发展与特色,真正做到了言之有“物”。

——茶学专家 林乾良

书中这些茶物虽历史并不长,大多在清末民初,但它们和近百年中国茶业风云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关系,多杰便别开生面地讲出了茶物与近百年茶业史的故事,如此,便有了本书的副题——“中国茶业风云录”。

杨多杰 著

ISBN 978-7-80768-528-9 定价:68.00元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 点击上方小程序即可购书

内容简介

在老茶庄的价目表里,会发现龙井茶百年来的价格变化;从不同的老茶罐中,能看到时代背后的审美差异;而老茶行的广告宣传单里则藏着茶行业百年来的经营智慧……

茶物,既是中国茶产业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也承载着茶庄经营智慧、名茶制作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信息,它们是中国茶业百年发展的重要物证。

知名茶文化学者杨多杰以收藏的“茶物”为对象,讲述它们背后的传奇故事,进而深度梳理、探讨中国茶产业的百年风云,以及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变迁。

作者简介

杨多杰

自媒体“多聊茶”创始人,茶文化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历代茶文献及茶文化课程教学。

中央电视台《味道》栏目文化顾问,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吃喝玩乐大搜索》常驻嘉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月吃越美》常驻嘉宾。

著有《茶经新解》《茶经新读》《中国名茶谱》《茶的品格:中国茶诗新解》《茶的味道:唐代茶诗新解》《唐茶诗钞》《凤凰单丛》《吃茶趣:中国名茶录》等。

书影展示

目录

上下滑动 查看目录

序 阮浩耕/ i

作者的话 杨多杰/ v

辑一白茶

福鼎白茶002

建阳贡眉白茶016

建阳水仙白茶026

松溪白茶039

新工艺白茶053

白牡丹063

白茶饼074

辑二乌龙茶

大红梅、大红岩与大红袍086

施集泉铁罗汉091

三印水仙097

武夷水仙种106

广东凤凰单丛117

销日乌龙茶126

茗香茶133

宝国茶143

闽南铁观音150

黄金桂156

辑三黑茶

拼配普洱168

茶楼普洱176

古法六堡茶183

桂青六堡茶191

祁门安茶201

四川黑茶:毛尖与芽细214

四川黑茶:康砖与金尖223

黑砖茶233

湖南茯砖239

泾渭茯砖249

浙派黑茶257

辑四红绿花茶

卢仝牌祁门红茶268

陈年祁门红茶276

翁隆盛龙井茶288

四川崇州枇杷茶298

京庄小叶儿茉莉花310

天津花茶318

福州花茶324

陈年老花茶335

清真茉莉花茶340

小袋茉莉花茶349

高碎、高末、花三角358

桂窨花茶368

书摘

白牡丹

文丨杨多杰

白茶,按照采摘标准来分类,大致有白毫银针、白牡丹、寿眉三种。其中,个人最为偏爱的是白牡丹。究其原因,可能是此茶最符合儒家倡导的“中庸之道”吧!

出口爆款白牡丹

先说采摘标准,白牡丹不高也不低,既不像白毫银针那般奢华,只取细嫩初熟的芽头,也不似寿眉那样过于潇洒,几乎是全叶无芽。白牡丹,以一芽一叶或一芽二三叶为采摘标准,刚好是取在两者中间。

采摘标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成品茶的价格。银针自不用说,算是白茶中的贵族,质优价高,我平时都舍不得喝。白牡丹的价格,就友好多了。特级白牡丹的价格,一般在银针的三分之二。至于二级或三级的白牡丹,价格大致也就是银针的一半儿。若将白毫银针算作白茶中的奢侈品,那么白牡丹走的就是轻奢路线了。平民百姓,年节送礼有面子。白领中产,日常饮用无负担。

鲜叶不同,制茶的风味自然也有差别。白毫银针单芽无叶,口感清新鲜爽,外带着一股子独特的毫香。寿眉大叶无芽兼具嫩梗,细腻的毫香也被青叶的冲口香气完全取代。白牡丹,采摘标准是芽叶相间。茶汤既有若隐若现的毫香点缀,又有青叶厚重的味道作为支撑。白牡丹这种两头讨好、四方周全、八面玲珑的口感,让爱茶人想不喜欢它都难。每当我站在茶柜前,犹豫是喝银针还是喝寿眉时,那干脆就喝白牡丹,准没错!

长期以来,白牡丹是典型的外销茶,墙内开花墙外香,以至于我想在国内找与白牡丹相关的茶物,都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几经周折,最后还是在马来西亚的旧货市场上,才收到了一只20世纪70年代向阳花牌白牡丹铁皮茶叶罐。上面醒目地写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的字样,由此可见这罐白牡丹是典型的出口商品。

性价比高,口感独特,易于冲泡,这些优点让白牡丹成为外销白茶的主力军。我收藏有一套1979年秋季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的宣传单,在“中国白茶”四个大字下,就只有两个品类:大白牡丹和寿眉。有人可能会问:怎么没写白毫银针?没法子,银针产量太少,价格昂贵,基本不走门店,特殊渠道就给分销掉了。很多港澳的老茶客,平时都是喝寿眉,隔三岔五调剂一下品品白牡丹。至于银针,离普通百姓的生活就有点远了,甚至不少人都是听说过没见过。白牡丹,才是平民可以日常享受的中国名茶。作为高等级白茶,白牡丹虽未像银针那样稀少,但存世的老茶也不多。爱茶之人,不要迷信市场上的所谓几十年老牡丹,实话和您说,绝大部分都不靠谱。真正想喝年份牡丹,您就每年新茶下来自己刻意留一点,自存自饮,既有趣又靠谱。

白牡丹得名之谜

不光是物有所值、口感独特,白牡丹的茶名,取得也实在讨巧。牡丹在中国,可谓是老少咸宜。有一次,我在北京一所老年大学讲课,听课者大多数也都选修了国画课程。恰逢国画课结业画展,我便顺道欣赏了一下这些“70后”学生的作品。(按:老年大学听茶课者,多七旬开外,因此他们自称“70后”。)

结业画作以花卉题材为主,而十之八九画的又都是牡丹。构图结尾,还一定要写上一句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问起为何都画牡丹,得到的答复是:牡丹花热闹吉庆,裱起来挂在家里最合适。国人对于牡丹的喜爱,由此处可见。因此很多人看见白茶中白牡丹的名字,心底里就先多了三分喜爱,这便是文化的潜台词。关于白牡丹茶因何得名,夏涛主编《制茶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16年版)中写道:

白牡丹,外形芽叶连枝,两叶抱一芽,叶态自然,形似花朵,故称白牡丹。

读完这段文字,我又仔细观察了一下手里的白牡丹干茶。可能是想象力限制了认知,可我确实没看出哪里像花朵啊!

陈宗懋主编《中国茶叶大辞典》(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白牡丹”条,与《制茶学》说法又不相同。其中写道:

白牡丹,产于福建建阳、政和、松溪、福鼎等县的叶状白芽茶。因绿叶夹银白色毫芽,形似花朵,冲泡后绿叶托着嫩芽,宛若蓓蕾初开的白色牡丹而得名。

这次讲的不是干茶,而是说冲泡过的茶叶像白色牡丹花。但是,我仍觉得此说法略显牵强。牡丹艳而不俗,花大而瓣多。色彩多样,却总是嫩黄蕊心点缀其间。形状色彩,均秀丽可观。由于花态丰盈,牡丹大受唐朝人喜爱。白居易任钱塘太守时,携酒赏牡丹,诗人张祜曾有诗云:

浓艳初开小药栏,人人惆怅出长安。

风流却是钱塘寺,不踏红尘见牡丹。

由此可见,唐人对于牡丹花的眷恋。

唐玄宗天宝年间,杨贵妃在沉香亭赏木芍药,李白作《清平乐》三章。后来“云想衣裳花想容”一组,更是被邓丽君配曲翻唱,听得人如痴如醉。殊不知那杨贵妃赏的“木芍药”,就是牡丹花。说罢了风靡唐代朝野的牡丹花,回过头再看白茶的白牡丹。芊芊玉体,哪里有一丝雍容丰满之态?不管是干茶还是叶底,都不像牡丹花。

其实,白牡丹茶中的“牡丹”并非世俗的牡丹花,而是艺术领域的“牡丹纹”。我国瓷器中,很早就开始将植物纳入纹饰范畴。牡丹一枝怒放,比起细碎的梅花更多了三分霸气。

大开大合、繁花似锦的造型,也深得游牧、渔猎民族的审美,因此“牡丹纹”在辽金元时期得以广泛应用。

故宫博物院藏辽白釉刻牡丹纹皮囊壶,辽宁省博物馆藏白釉刻牡丹盘口瓶,内蒙古博物院藏牡丹纹大罐,上海博物馆藏牡丹纹无颈罐,都是辽金时期“牡丹纹”纹饰瓷器中的精品。这种对“牡丹纹”的喜爱,一直延续到了明清。牡丹纹,也成为中国瓷器中最为经典的纹饰之一。

喜欢喝白牡丹的人,到博物馆一定不要错过各类牡丹纹饰的古代陶瓷艺术品。经过艺术抽象处理过的“牡丹纹”,隐去了五彩缤纷艳丽的花色,只以曼妙娇柔的线条示人。白牡丹茶,嫩叶护娇芽,也是纤细柔弱。两者相较,惊人相似。由此,我大胆推测,白牡丹茶的茶名灵感来自中国瓷器中的“牡丹纹饰”。

花式品饮白牡丹

虽以“牡丹”为名,但白牡丹茶却丝毫没有牡丹花的性子。现实中的牡丹花娇嫩,怕冷又怕热。苏轼就曾说:“应笑春风木芍药,丰肌弱骨要人医。”可事实上,白牡丹茶是既不怕热也不畏寒。

我钟爱白牡丹,也正因为它这种极好相处的性格,绝不需人特殊照顾。将白牡丹抓一把丢在壶里,顺手将刚刚烧开的沸水直接注下去,压盖闷上一会儿出汤即可。没看错,不用沸水也可以刻意放凉,手法上也不必快进快出。至于味道,照样好喝。

有时候在茶山,根本没有烧水泡茶的条件,但又常常茶瘾难耐,于是乎上山劳动前,就先将瓶装矿泉水拧开,随手塞几撮白牡丹进去,再拧紧瓶盖收入书包。等待午休时,拿出来一早“冷沁”的茶汤饮用,清逸浥润风味不同,那可说得上“一盏寒浆驱暑热,令人长想白牡丹”。白牡丹,热泡冷沁两相宜。

不光热冲冷泡皆可,白牡丹还适合与其他茶拼配饮用。今天茶界谈“拼配”而色变,但我单单痴迷此道。经过我长时间摸索得出的经验,白牡丹与红茶搭配最为天衣无缝。以三白七红的比例拼配,冲出的茶汤颇能给人惊艳之感。巧妙利用白牡丹的鲜灵,最能衬托出红茶的香柔味永。别看是“拼配茶”,暗香送馥,清隽飘扬,亦可称神品。当然,白牡丹性子温和,与各路名茶合作,少有格格不入之事。因此,白牡丹拼配可作为一个趣味课题去研究,有待各位习茶人的努力了。

20世纪70年代中国白茶宣传纸

牡丹制作讲究多

聊完了冲泡,咱们再说两句白牡丹选购时的注意事项。制作白茶,前萎凋后干燥,既不炒也不揉。这让很多爱茶人误认为,白茶工艺没什么讲究,拼的就是原材料的高低。近几年,福鼎磻溪镇标榜自己是高山茶,茶青价格炒得奇高。有一次我在郑州讲课,现场一位学员说自己只喝磻溪的白茶。她那骄傲的小表情,我至今都记忆犹新。其实选白茶,不仅要料子好,工艺更要到位才行。白牡丹,原料比银针便宜不少。但真正做好了,口感上也绝对有独到之处。

白茶的工艺,可以说简约,但可绝不简单。您就拿这萎凋来说吧,这里头的猫腻可多着呢。一柄竹筛上,讲究的话最多摊晾三斤多一点白牡丹级别的鲜叶。如果想节约成本,那一柄竹筛上就可以多摊些鲜叶。摊五六斤的不新鲜,摊七八斤的我也见过。摊得这么多,鲜叶闷在一起萎凋必然不充分。这样做出的白牡丹,汤水里常常会有不清爽的闷味儿。再者,竹筛不耐磨损,很多厂家都换成了尼龙网筛或不锈钢丝网筛。这些非竹制的筛子,透气性较差,也会影响最终的茶汤风味。

至于干燥环节,那讲究也多着呢。首先,萎凋的白牡丹,要在日光下进行初步干燥。做茶季的天气多变,早晨太阳挺足,可到了中午就阴云密布了。这时候必须把晒场上的竹筛都收回室内。茶青要是让雨淋了,那可就前功尽弃了。结果刚搬了一半儿,太阳又出来了。没辙,还得把搬进去的竹筛再搬出来继续晒。有时候老天爷兴致来了,一天能折腾茶师三四次呢。可那也没什么可抱怨的,制茶这事儿本就是靠天吃饭。只是背后的辛苦,不多说您也能体会到了吧。一些厂家为了赶时间省人工,舍弃了日光晒茶这道工序,原因也在于此了。晒过之后,还要再移至室内低温炭焙。当然这部分工艺,如今也可用电焙替代。不日晒,只电焙,制茶成本能省一大半儿。可是茶汤的档次,也会掉一大截。万事万物,都公平着呢。

一芽二三叶的白牡丹,原料等级似乎比不少单芽的银针金贵。但制作白牡丹时所投入的匠心,却也不会比银针少了分毫。我生于北京的南城,从小就常跟着祖父逛大栅栏。记得北京老字号同仁堂里面,老挂着一副对联:“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制药和做茶,道理相通。

京剧四大名旦中的荀慧生先生,最初的艺名就叫“白牡丹”。我收藏有一张1914年6月2日北京民乐园剧场的戏单子,那天的大轴戏便是尚小云与白牡丹二位合演的《梵王宫》。只是后来先生更多以“荀慧生”的艺名登台,知道“白牡丹”者也就少了。荀先生,在舞台上最善于塑造小家碧玉的角色。著名画家刘海粟曾评价荀慧生“技法如铁线白描,风格人情均在个中”;剧作家曹禺则说荀“娇柔妩媚,洒脱自然”;荀先生自己也曾讲,他所演的人物是“普通女孩子,只是天真活泼,不摆谱,不摆小姐架子”。这每一句话,放在白牡丹茶身上,不也都很贴切吗?

荀慧生先生以“娇柔妩媚,洒脱自然”的艺术,位列中国京剧四大名旦之一。我不奢望白牡丹能名列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只是也盼望着,能有越来越多的人懂得欣赏白牡丹茶“娇柔妩媚,洒脱自然”的美感。

本文内容节选自

《茶物语:中国茶业风云录》

杨多杰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新书推荐

《茶物语》

杨多杰 著

ISBN:978-7-80768-528-9 定价:68.00元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来源:生活书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