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力国力都占优的唐朝,却为何对吐蕃屡战屡败,还沦丧大片疆土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25 22:08 2

摘要:鼎盛时期的大唐帝国,疆域之广阔几乎追平汉朝鼎盛时期。建国伊始,便击溃北方的突厥,更远跨重洋征伐朝鲜半岛与日本。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顶峰,但西南方向却隐藏着一个强劲的对手——吐蕃。

一、天时地利人和:唐蕃争雄的大背景

鼎盛时期的大唐帝国,疆域之广阔几乎追平汉朝鼎盛时期。建国伊始,便击溃北方的突厥,更远跨重洋征伐朝鲜半岛与日本。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顶峰,但西南方向却隐藏着一个强劲的对手——吐蕃。

吐蕃位于青藏高原,虽然经济不如中原发达,但其骁勇善战,善于利用地形优势,屡屡挑战唐朝的底线。吐蕃不仅染指西域,更多次进犯长安,给唐朝带来巨大的威胁。

面对吐蕃的挑衅,唐朝调整战略,将主要兵力调往西陲。公元669年,吐蕃军队占据唐朝在西域的四镇,切断了唐朝通往西域的道路,京师长安岌岌可危。唐高宗派遣名将薛仁贵率5万大军反击吐蕃,争夺青海湖以西的广大区域。

薛仁贵军初战告捷,击溃吐蕃军队,夺取乌海城。但在准备继续进军之际,唐军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困难。副将郭待封擅自率军冒进,结果被吐蕃军队击溃,唐军损失惨重,丢失大批辎重粮草。无奈之下,薛仁贵只得退守大非川。

大非川位于青海湖南岸,是一处险要之地。但吐蕃军队善于利用地形,在大非川四面围困唐军。经过数日激战,唐军终因寡不敌众而溃败。薛仁贵被迫与吐蕃将领论钦陵议和,退出青海湖地区。

大非川之战的失利,使唐朝丢失了青海西部与安西四镇,吐谷浑也被吐蕃吞并。随后,安西都护府被迫西迁至吐鲁番。这标志着唐蕃战争的重大转折,唐朝在西域的统治地位受到重创,吐蕃则开始了不断扩张的步伐。

令人不解的是,唐朝无论在兵力还是国力上都占据绝对优势,但为何在大非川之战中败得如此彻底?

二、兵家教诲之一:统帅指挥贵在协同

大非川之战中,唐军的失利固然有吐蕃军善于利用地形的因素,但内部统帅指挥不协同也是一大败因。

唐军在进军大非川途中,薛仁贵曾命副将郭待封率2万人在大非川驻守,保护唐军的辎重粮草。而薛仁贵则率主力轻装前进,寻找吐蕃军队的踪迹。这本是一个高明的部署,一方面可以牵制吐蕃军队,另一方面也为主力部队的行动提供保障。

然而,令薛仁贵没有想到的是,郭待封竟然擅自率军冒进,结果遭到吐蕃军队的伏击,损失惨重。郭待封的擅自行动,不仅使唐军失去了大批辎重粮草,也彻底打乱了薛仁贵的部署。

失去了粮草补给,又陷入了四面受敌的困境,薛仁贵无奈之下只能选择退守大非川。但吐蕃军队紧追不舍,在大非川与唐军展开激战。经过数日鏖战,唐军终因寡不敌众而溃败。

从军事指挥的角度看,郭待封的擅自行动是导致唐军失利的直接原因。统帅指挥贵在协同,军令如山,这是每一位军事指挥官都必须牢记的铁律。

郭待封的擅自行动,不仅使自己陷入险境,也给主力部队带来致命打击。如果郭待封能够严格执行薛仁贵的命令,守住大非川,保护好辎重粮草,或许战局会有所不同。

统帅指挥的协同,需要每一位将领都有高度的纪律意识和大局观念。将领们必须服从统帅的指挥,按照既定的战略部署行动,而不能各自为政,甚至擅自行动。

只有统帅指挥协同一致,军令如山,军队才能发挥最大的战斗力。反之,如果将领们各行其是,甚至违抗军令,那么再强大的军队也难以取得胜利。

大非川之战的失利,给唐朝军队上了生动的一课。统帅指挥的重要性,需要每一位将领牢记于心。只有时刻保持指挥上的协同,军队才能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兵家教诲之二:知彼知己善用地利

大非川之战中,唐军虽然拥有绝对的实力优势,但在战场上却处处受制于人。究其原因,除了内部指挥不协同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未能很好地利用地形。

唐军主力多来自关中、河东等地,骁勇善战,但对高原环境却极为不适应。据史料记载,唐军在进入青藏高原后,许多将士都出现了头晕无力、气短等高原反应症状。

这些症状严重影响了唐军的战斗力,使他们在面对吐蕃军队时难以发挥应有的实力。相比之下,习惯了高原环境的吐蕃军队则如鱼得水,能够充分利用地形展开伏击和袭扰。

在乌海一战中,吐蕃军队就巧妙地利用了地形优势,在唐军轻装前进时设下伏兵,一举击溃了郭待封率领的唐军辎重部队。这一战不仅使唐军损失惨重,也为此后的溃败埋下了伏笔。

而在大非川决战中,吐蕃军队更是充分利用了地形。他们在大非川四面设伏,使唐军陷入重围。即便是久经沙场的薛仁贵,也难以在这种地形下施展拳脚。

反观吐蕃军队,他们对地形了如指掌,能够在险峻的地形中灵活机动,伺机给唐军以致命一击。正是凭借着对地形的巧妙利用,吐蕃军队最终逼迫唐军议和退兵。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这句古语道出了军事斗争的真谛。作为一名军事指挥官,不仅要了解敌我双方的实力,还要深谙地形地貌,善于利用有利地形达成战略目标。

唐军在大非川之战中的失利,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未能很好地了解和利用地形。相比之下,吐蕃军队则展现出了极高的地形利用能力,最终扭转了战局。

四、兵家教诲之三:攻守之势尽在屯田

大非川之战的失利,不仅暴露了唐军在指挥协同和地形利用方面的短板,也反映出唐朝在西域的战略布局存在问题。

唐军在青海湖周边地区作战,面临着严峻的后勤保障挑战。由于高原环境恶劣,难以进行大规模农业生产,唐军的粮草补给大多依赖于从内地运输。这不仅增加了后勤压力,也使唐军在战略机动上受到限制。

相比之下,吐蕃军队则能够就地取材,利用高原的特殊地形开展游击战。他们不需要庞大的后勤补给,机动灵活,能够长期在高原地区作战。

大非川之战后,唐朝逐渐意识到在高原地区进行大规模军事行动的困难。为了维持对西域的控制,唐朝开始在河西走廊和河湟谷地大规模推行屯田制度。

通过在这些地区建立农业基地,唐朝不仅可以为驻军提供稳定的粮草来源,也能够吸引大量百姓前往屯垦,为军队输送新的兵员。同时,屯田也能够巩固唐朝在这些地区的统治,防止吐蕃的渗透。

屯田制度的推行,使唐朝在河西走廊和河湟谷地建立起坚实的根据地。即便在安史之乱后,唐朝的国力大减,但凭借着这些屯田基地,唐朝仍然能够在西北地区维持一定的势力范围。

屯田制度的推行,正是唐朝在西域地区实现攻守兼备的重要举措。通过在关键地区建立农业基地,唐朝不仅解决了军队的后勤保障问题,也为长期驻守提供了人力物力支持。

大非川之战的失利,给唐朝军队和决策层敲响了警钟。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中,单纯依靠军事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在军事行动与经济建设相结合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攻守兼备,屹立不倒。

参考资料:

[1]于赓哲:《疾病与唐蕃战争》,《历史研究》,2004年第5期

[2]王吉林:《从大非川之役到中宗时代与吐蕃的关系》

[3]林冠群:《由地理环境论析唐代吐蕃向外发展与对外关系》

来源:瑶哥谈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