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22日,第十一届心电生理和起搏青年研讨会在武汉开幕。本次会议由海南博鳌心脏研究发展中心、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主办,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中青年电生理工作委员会提供学术支持。会议聚焦电生理、导管消融、起搏及植入器械、左心耳封堵
医师报讯(融媒体记者 黄晶)3月22日,第十一届心电生理和起搏青年研讨会在武汉开幕。本次会议由海南博鳌心脏研究发展中心、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主办,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中青年电生理工作委员会提供学术支持。会议聚焦电生理、导管消融、起搏及植入器械、左心耳封堵等前沿领域的热点问题,为广大青年医师搭建了学术交流的高端平台。《医师报》记者特此精选了部分精彩讲座内容,以供读者共享。
张澍教授::中医药在房颤治疗领域取得新突破,获国际认可
张澍教授作学术报告
每年1月份,《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都会发布前一年的“心律失常领域10大研究”。这一活动由《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总编辑牵头,联合国内专家共同盘点,经过严格筛选及深入讨论,最终角逐出当年最有影响力的十大研究成果,至今已持续13年。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张澍教授表示,2024年度的十大研究不仅揭示了心律失常的新机制,解锁了治疗的新靶点,还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同时,这些研究在室性心律失常及心房颤动(房颤)的器械及药物治疗方面开辟了新途径,并在起搏疗法方面展示了新器械、新进展及新证据。
张澍教授特别强调,其中3项研究由中国学者完成,这充分彰显了中国学者在心律失常领域的卓越贡献,并赢得了国际学术界的认同与赞誉。例如,在房颤消融术后管理方面,如何通过药物干预减少房颤复发或控制相关心律失常,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重要方向。在此背景下,中医药显示出了其独特的优势和潜力。
2024年8月发表于《欧洲心脏杂志》(European Heart Journal)(影响因子37.6分)的“参松养心胶囊对经射频消融房颤患者预后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SS-AFRF),证实参松养心胶囊组在射频消融术后12个月内无房颤复发及无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比例明显高于安慰剂组,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张澍教授表示,作为中药研究成果,能够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并获得国外专家的认同,这不仅体现了中医药在国际学术界的认可度不断提升,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临床指导,值得为之自豪与敬佩。
张澍教授指出,SS-AFRF研究为中医药在房颤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他鼓励在房颤患者的综合管理中,尤其是在导管消融术后,积极应用中医药,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式,为房颤患者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黄从新教授:中医药在心律失常治疗中的新可能
黄从新教授作学术报告
会中,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黄从新教授以“心律失常防治——前世今生”为题,展开了一场深刻的学术讲座。他指出,当前心律失常的研究仍处于“盲人摸象”的状态,尽管部分机制已明确,如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和部分遗传性心律失常,但大多数心律失常的成因仍模糊不清。
黄从新教授强调,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复杂,涉及基因、电生理、炎症、免疫等多个层面。在同一患者身上,可能存在多种心律失常类型,如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等,甚至与健康基因共存,这种疾病的复杂性使得基于单一机制的干预手段难以奏效。而现有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大多存在局限性,除β受体阻滞剂外,其他药物如钠离子、钾离子、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甚至可能加重心律失常。
在这一背景下,黄从新教授将目光投向了中医药,他以参松养心为代表的中药复方制剂为例,指出这些制剂以多组分、多靶点的独特优势,或许能在心律失常治疗中打破治疗瓶颈。通过严格的随机双盲多中心临床试验,参松养心胶囊不仅显著降低了心衰患者的室性早搏发作频率,还改善了患者的心功能和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研究表明它还能将房颤复发率降低7.9%,并显著延长复发时间。
黄从新教授表示,上述研究结果在《欧洲心脏杂志》上发表后,引起了国际医学界的广泛关注。他强调,中医药的多靶点、整体调理作用,正是现代医学所欠缺的。因此,医学界应回归整体论,结合现代科技,探索中医药在心律失常治疗中的更多可能性。
王景峰:冠心病心脏猝死防治迫切,需综合干预降低发生率
王景峰教授作学术报告
根据2020年《中国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报告》数据显示,中国每年心脏骤停患者达126万,其中63.5%为心脏猝死,推算每年约有80万例心脏猝死发生。结合《中国心血管健康报告》的数据,我国每年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高达250万,其中40%~50%为心脏性猝死。进一步推算,冠心病导致的猝死病例每年约为40~60万,相当于每天有1497人,每分钟即有一人因冠心病而猝死。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凸显了冠心病心脏猝死防治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在冠心病心脏猝死的防治中,药物干预和血运重建是两大核心策略。然而,目前仅有β受体阻滞剂被证实具有直接降低猝死风险的作用,而其他药物如胺碘酮等,仅能通过间接途径发挥作用,且近20年来在药物干预领域几乎未有突破性进展。”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王景峰教授指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等血运重建技术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虽然已显著降低了患者的死亡风险,但并不能完全消除心脏猝死的威胁。研究表明,即使在血运重建后,心脏猝死仍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探索冠心病心脏性猝死的有效药物显得尤为迫切。为此,王景峰教授领衔发起了“参松养心胶囊在器质性心脏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降低心脏性猝死复合事件的多中心、前瞻性、观察性、真实世界研究”,期待该研究结果揭晓后为患者带来新的治疗希望。
此外,王景峰教授还指出,冠心病心脏猝死的防治面临两大核心问题,一是危险分层与预警缺乏敏感指标,二是植入式心脏除颤器(ICD)应用严重不足。ICD作为预防心脏猝死的有效手段,在我国的应用率却极低,即使在符合ICD植入指征的患者中,实际植入率也不足10%,这主要与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以及医患双方对ICD的认知不足有关。
因此,王景峰教授呼吁,冠心病心脏猝死的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药物、介入、器械和预警等多方面的综合干预,通过提高ICD植入率、优化危险分层和预警机制,以显著降低心脏猝死的发生率,为更多患者带来生的希望。
黄鹤教授:参松养心胶囊对心律全方位守护
黄鹤教授作学术报告
络病学说认为,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凝、壅、塞、不通”等病理状态密切相关,在此理论基础上,遵循“通络”的治疗原则,研发出了通心络、津力达及参松养心等一系列药物,这些药物在糖心肾的综合治疗中展现了显著疗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黄鹤教授详细介绍,参松养心胶囊作为通络药物的代表,其组方包含12种中药成分,具有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机制。基础研究表明,参松养心胶囊能够调节钠、钾、钙离子通道,有效抑制心脏纤维化,调节心脏自主神经功能,从而发挥有效的抗心律失常作用。
循证医学研究进一步证实,参松养心在室性早搏、缓慢性心律失常、室早合并窦缓、室早合并心衰、阵发性房颤以及持续性房颤的术后辅助治疗等多方面,都有扎实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在临床实践中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黄鹤教授表示,随着循证医学证据的不断积累,参松养心胶囊等通络药物已被纳入多项专家共识和指南。特别是在房颤和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中,参松养心胶囊以其独特的双向调节作用和良好的安全性,成为了传统西药的重要补充。展望未来,随着更多高质量临床研究的深入开展,通络药物有望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为患者提供更加个体化、精准化的治疗方案。
在我国新时代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中,中西医并重已成为一项重要原则,展现出显著特征和独特优势,并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探索出了新的路径。作为中医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络病学说强调“通络”治则,基于此原则,研发出了如参松养心胶囊等通络药物,用于心血管疾病治疗。此类药物凭借其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机理,在心律失常、冠心病等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疗效。随着循证医学证据的不断积累,中医药在国际学术舞台上的影响力正日益扩大。展望未来,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模式将持续推动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的创新与发展,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有效的治疗方案。
来源:医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