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北斗已作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推进,它可能媲美光电信息产业吗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1 17:00 1

摘要:武汉的北斗产业是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核心,涵盖卫星制造、芯片研发、终端设备、系统集成及运营服务的完整产业链,该产业产品重点聚焦智能网联汽车、智慧城市、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2025年上半年,武汉北斗产业规模已经突破了339亿元,同比增长了31%,预计全年规模将突

武汉的北斗产业是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核心,涵盖卫星制造、芯片研发、终端设备、系统集成及运营服务的完整产业链,该产业产品重点聚焦智能网联汽车、智慧城市、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2025年上半年,武汉北斗产业规模已经突破了339亿元,同比增长了31%,预计全年规模将突破800亿元。武汉的该产业已成为中部地区最大北斗产业集聚区。经过数年的发展,武汉已经汇聚了梦芯科技、依迅北斗、吉奥时空等龙头企业,这些企业主导芯片设计、终端制造等关键环节,例如依迅北斗自主研发的14纳米北斗高精度授时芯片已应用于机器人、无人驾驶等领域应用。 ‌

武汉市的北斗技术已深度融入到了武汉这座城市的管理系统:武汉市近10万辆客货运车辆、9000辆公共汽电车及长江干线航行客船均配备北斗终端;52万辆共享单车搭载北斗定位系统;无人机在夜间或恶劣天气下仍能精准监控江面船只轨迹及吃水深度。目前,武汉市的北斗产业正从单点突破向生态升级转型,重点发展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形成“定位工具”向“时空智能底座”的转变。武汉的北斗产业还在智能交通(如无人驾驶出租车)、智慧城市(如江面监控)、精准农业等领域形成规模化的应用。有专家认为:武汉的北斗产业有可能媲美其光电信息产业。

在2025年7月24日召开的武汉市突破性发展北斗产业推进会上,主办方透露:今年上半年,武汉北斗产业规模约339亿元,全年有望突破800亿元。会上通报了武汉围绕国家北斗规模应用试点城市建设目标,聚焦大众消费、工业制造、融合创新等领域,统筹推进产业集聚、创新驱动、场景应用等,取得积极成效。这几年,武汉市成功引进了华为鸿蒙、中科海讯、航天宏图等百余家该行业的领军企业,有效带动了地理信息服务、“北斗+”应用、人工智能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目前,其北斗的多个重点产业项目已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

武汉市还充分依托航天科工集团的资源优势,重点推进运载火箭研发、卫星制造及发射服务等核心业务,同步引进新材料研发、高端装备制造等配套产业项目。以吉奥时空、依迅北斗、梦芯科技等龙头企业为核心,持续强化芯片设计、板卡制造、终端设备等全产业链研发能力,在智能网联汽车、智慧城市建设等重点领域实现创新应用突破。通过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创新机制,企业在高精度定位芯片研发、北斗与5G融合通信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阶段性突破,为产业发展提供持续动能。武汉市还借助跨部门协作平台,北斗技术应用普及工作成效显著。

在梦芯科技最新发布新一代北斗芯片——逐梦2740A(全系统全频点)、启梦Ⅳ 2730A(全系统多频点),相比同类产品尺寸缩小50%,功耗降低40%,定位精度达毫米级,具有显著优势。至目前,武汉的“两客一危”营运车辆(客运班车、旅游包车、危险品运输车)已实现了北斗终端全覆盖,52万辆共享单车配备北斗定位系统,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大幅提升。虽然,武汉北斗产业目前规模已超过339亿元,已经成为中部最大北斗产业集聚区,但武汉的北斗产业与武汉的光电子信息产业相比,目前差距比较大,其发展潜力仍需进一步的观察。 ‌

截止2025年上半年,武汉北斗产业规模虽然已经突破了339亿元,但武汉的光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武汉市的支柱产业之一,其产值远超北斗产业。例如,2024年武汉光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超过1500亿元,涵盖光电显示、光通信、激光等多个细分领域。 ‌武汉的北斗产业想与本市的光电子信息产业相提并论,需要努力奋进的路还比较遥远。虽然北斗产业在智能交通(如无人驾驶出租车)、智慧城市(如江面监控)、精准农业等领域形成规模化的应用,但本市的光电子信息产业已经涉及到了更广泛的消费电子、通信设备等领域,技术转化路径更多多元化。 ‌

那么,武汉市的北斗产业未来发展潜力有多大呢?武汉市北斗产业未来发展潜力巨大,预计2025年其产业规模将突破800亿元,2026年有望冲刺千亿元的产业规模。目前武汉北斗的优势是技术创新引领升级:武汉在北斗芯片、终端及服务领域取得多项突破。‌在芯片技术‌上,梦芯科技研发的全球最小全系统全频点北斗芯片,尺寸比同类产品降低50%,功耗降低40%,信号捕获速度提升20倍,支持全球6大卫星导航系统。在终端应用‌上,依迅北斗推出国内首款14纳米北斗高精度授时芯片,应用于机器人、无人驾驶等领域,实现厘米级定位精度。 ‌

‌在生态融合‌方面,武汉已形成涵盖芯片研发、终端制造、位置服务的完整生态链,并推动北斗与AI、5G等技术的深度融合。在应用场景的深度拓展上,北斗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城市交通、农业、物流等领域。交通领域‌:近10万辆客货运车辆、9000辆公共汽电车及长江干线航行客船均配备北斗终端。智慧城市‌:光谷广场建成“自适应信号灯系统”,早高峰通行效率提升40%;黄陂区永旺农场实现无人播种机精准控制。新兴产业‌:无人机夜视监控系统覆盖长江沿线多个站点,低空经济、应急等领域应用需求持续增长。武汉市还通过政策支持与产业集聚,吸引更多上下游企业入驻。 ‌

武汉北斗产业其发展潜力巨大,它有可能媲美武汉的光电信息产业吗?光电信息产业是武汉的传统优势产业,2024年武汉光电信息产业规模超过1000亿元。北斗产业在2025年上半年实现339亿元的规模,全年有望突破800亿元,增长势头强劲。武汉在北斗领域拥有地球空间信息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实验室、1/4的北斗领域院士资源,并已突破10余项“卡脖子”技术,包括北斗星地协同增强定位技术 等国际领先成果。武汉的光电信息产业与北斗产业存在协同效应。例如,华测卫星研发的纯国产化长距高精度激光雷达可应用于无人机、智能驾驶等领域,与北斗芯片形成上下游联动。 ‌

武汉正通过全链条科研攻关加速技术转化,例如梦芯科技研发的全球最小全系统全频点北斗芯片已进入量产阶段,可替代传统卫星定位系统。综合来看,武汉北斗产业在规模增长、技术创新和产业链协同方面与光电信息产业存在可比性,未来有望成为武汉新的支柱产业。武汉光电信息产业以“中国光谷”为核心,拥有武汉大学等高校的技术支撑,在光通信、激光雷达等领域具有领先优势。北斗产业在芯片研发、终端设备等方面与光电信息存在天然关联,例如高精度定位芯片研发需依赖光电传感技术,而光电信息产业中的激光雷达技术可提升北斗终端的定位精度。 ‌

武汉北斗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其发展潜力与光电信息产业存在可比性,但目前尚未达到完全媲美的阶段。以下是具体情况分析:产业规模与增长;2025年上半年,武汉北斗产业规模已突破339亿元,同比增长31%,成为中部最大北斗产业集聚区。预计到2025年7月,产业规模将突破800亿元,显示出强劲的增长态势。 ‌产业生态与融合应用;武汉通过引进华为鸿蒙、中科海讯等百余家行业领军企业,形成了地理信息服务、“北斗+”应用、人工智能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集群。在交通、公共交通、共享单车等领域,北斗终端应用率已达100%。 ‌

目前武汉正加速推进北斗产业从技术赋能向需求牵引方面转变,通过“+北斗”模式促进规模化的应用。武汉北斗产业与武汉光电信息产业的差异在哪里呢?虽然两者均属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但武汉的光电信息产业在光通信、光电子等领域具有更成熟的技术体系和应用场景,而当前的武汉北斗产业仍处于快速发展期,需要进一步的整合资源、拓展应用场景才能逐步发展并缩小与光电信息产业现实方面存在的差距。从目前的发展规模与发展前景上来说,两者均处于快速发展期,未来通过技术融合、应用场景拓展和政策协同,这两者有望形成武汉“双轮驱动”的产业发展格局。

来源:邓眼看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