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月”来啦~专家教你走出多重“依赖”,拥抱健康生活丨上海健康播报(第八期)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1 16:32 2

摘要:外卖依赖、含糖饮料依赖、重口味依赖、沙发依赖、短视频依赖、购物囤积依赖……当下,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太多“依赖”。因此,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月”里,我们的主题是“走出不健康生活方式的多重依赖”,特别邀请专家带来干货满满的科普知识,帮助市民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

康康,你知道吗?今年9月是首个“全国科普月”,同时也是“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月”

“上海健康播报”第八期发布会,特别聚焦当前社会关注的健康生活方式问题,邀请营养、心理、运动等领域专家带大家走出多重“依赖”,拥抱健康生活↓

外卖依赖、含糖饮料依赖、重口味依赖、沙发依赖、短视频依赖、购物囤积依赖……当下,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太多“依赖”。因此,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月”里,我们的主题是“走出不健康生活方式的多重依赖”,特别邀请专家带来干货满满的科普知识,帮助市民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让我们一起,走出认知误区,远离多重“依赖”,拥抱健康生活!

专家问答

上海健康播报第八期

当下“点外卖”成为很多人每天习惯,从饮食健康来看,“外卖依赖”存在哪些隐患,如何应对?

吴江:外卖为现代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但长期依赖等同于将自身的饮食健康“外包”出去。从营养学视角来看,主要有三大健康隐患:

一是“三高”——高油、高盐、高糖。 商家为追求风味和“锅气”,往往大量使用调味品,导致外卖普遍油、盐、糖超标。长期摄入会加重身体代谢负担,增加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三高”慢性病以及肥胖的发生风险。

二是营养结构失衡。外卖套餐通常以精米白面和大块肉类为主角,蔬菜粗粮是配角。这容易导致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不足,即“隐性饥饿”,引发便秘、口腔溃疡,削弱机体免疫力。

三是食品安全的潜在风险。不少外卖商家的环境、食材新鲜度和操作规范无法监控;部分外卖包装(如某些塑料餐盒、防油纸袋)在接触高温、高油食物时,可能发生有害物质迁移。

对于“外卖依赖”,有三种策略可以应对。

一是聪明点餐,优先选择口碑良好的正规商家,主动挑选蒸、煮、炖等轻烹饪菜品,避开油炸或红烧类重油菜肴。下单时备注“少油少盐”要求,并额外加单一份蔬菜菌菇,弥补营养缺口。

二是回归厨房,自己烹饪能完全掌控食材品质、油盐用量和烹饪方式,说不定还能发现自己的烹饪天赋。可以从番茄炒蛋、白灼青菜等“十分钟快手菜”起步。利用周末,将食材洗净分装冷藏,工作日取用半成品加工,省时又健康。

三是社交聚餐,偶尔和家人朋友外出聚餐或在家小聚,既增进感情,又促进多样化饮食选择。

“奶茶续命”“可乐提神”,越来越多人有“含糖饮料依赖”,会带来哪些健康危害?如何破解?

吴江:含糖饮料是指糖含量在5%以上的饮品。我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人每天添加糖摄入量不应超过25克,而一杯400-500毫升的含糖饮料往往就会超出这一限量。当人们习惯性地通过这类饮料提神、续命,可能已经形成依赖。这背后的生理机制是糖能在短时间内刺激大脑释放大量多巴胺,带来即时的愉悦与“提神”错觉,这种“奖赏机制”极易让人产生心理依赖,一旦不喝就感觉“没精神”。

“甜蜜饮品”还有潜在的健康危害。市面上大多数含糖饮料均以果葡糖浆、蔗糖等添加糖为主,这些成分极易在肝脏直接转化为脂肪,诱发肥胖、非酒精性脂肪肝等代谢性疾病;长期过量摄入还会持续加重胰腺负荷,提高2型糖尿病的发生风险。口腔细菌同样“嗜糖如命”,分解糖分后产生酸性物质,会侵蚀牙釉质,造成龋齿。体内过剩的糖,还会产生破坏胶原蛋白结构的物质,使皮肤松弛、失去弹性,加速老化。

想要健康美丽又解渴解乏,怎么办?有三种方法:

一是循序渐进戒糖。先从降低频率开始,比如从每天一杯减为两三天一杯。点单时,主动选择“三分糖”“无糖”,让味蕾逐步适应低甜度的饮品。

二是寻找健康替代。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如果觉得没有味道,可以尝试无糖的绿茶、红茶、咖啡、苏打水。或者用柠檬片、薄荷叶、黄瓜片、水果块制作天然风味水,健康又美味。

火锅、烧烤、麻辣烫等深受欢迎,许多人越来越“重口味”,这会对我们的身体带来哪些不良影响?

吴江:长期偏好高盐、高油、辛辣刺激的“重口味”饮食,依赖浓烈调味料的刺激,会导致味蕾敏感度持续下降,使天然食材的清淡风味变得“索然无味”。这种味觉钝化将进一步迫使人们追求更强烈的调味,形成难以打破的依赖性饮食模式。

带来味觉刺激的同时,“重口味”饮食会对机体多个系统产生多层次的健康影响:

在消化系统方面,高盐、过辣的食物会直接损伤消化道黏膜——过量盐分和辣椒素持续刺激黏膜保护层,易诱发炎症、糜烂甚至溃疡;而滚烫的食物可能造成食道黏膜烫伤。长期反复的损伤,修复循环,可能激活异常细胞增生,显著增加消化道癌变风险。

在心血管系统方面,“重口味”饮食往往伴随高钠摄入,这不仅加重肾脏排泄负担,还会引发水分潴留、血容量上升,迫使心脏超负荷运作。同时,钠离子直接促使血管收缩并损伤内皮功能,多重机制共同导致高血压及动脉硬化风险增加。

在代谢与致癌风险方面,“重口味”食物常伴随高热量(如火锅蘸酱、烧烤油脂),易导致热量超标和内脏脂肪堆积。更需警惕的是,肉类经高温烧烤产生的杂环胺、苯并芘等明确致癌物,可能增加肿瘤发生概率。

综上,长期“重口味”饮食可能系统性增加消化疾病、心血管病变和肿瘤风险,而体验食材的天然滋味,在饮食过程中尝试与自然对话,才是对身体更长久的关爱。

一见沙发就“葛优躺”,这成为不少人、尤其年轻人的“标准姿势”,“沙发依赖”会带来什么健康危害?

戈允申:“葛优躺”看似惬意,其实暗藏多重健康隐患。

一是影响脊柱健康。长时间以“葛优躺”姿势瘫在沙发上,会导致脊椎受力不均,加重腰椎和颈椎的压力,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等问题随之而来,引发脊柱变形,出现慢性疼痛。牢记“坐有坐相、躺有躺相”,正确的坐姿和休息方式,有利于脊柱健康。

二是增加代谢疾病风险。“沙发依赖”往往伴随长时间静坐或躺卧,日常活动量减少。久坐不动会降低新陈代谢速度,增加脂肪堆积,诱发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

三是影响心肺功能。沙发上懒散躺卧,会让胸腔受压,影响呼吸深度和心肺功能。长此以往,可导致呼吸变浅、心率减慢,降低身体对氧气的利用率。尤其对于心肺功能较弱人群而言,更是雪上加霜。

四是干扰消化系统。饭后立即躺在沙发上,胃肠蠕动受阻,容易引发消化不良、胃胀气等问题。俗话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适当活动有助于促进消化。

五是危害心理健康。长时间依赖沙发,不仅社交减少、运动缺失,还会导致懒惰,并引发情绪低落、加重孤独感等心理不适。

在此,带来四个健康建议:

一是避免久坐,每隔1小时起身活动、伸展;

二是保持正确坐姿,减少躺卧时间;

三是培养运动习惯,如瑜伽、慢跑、游泳等;

四是参与社交和户外活动,培养积极心态。

让我们从今天开始,走出“沙发陷阱”,拥抱活力和健康!

短视频成为许多人的“电子榨菜”,上下班地铁、中午吃饭、临睡前都要“刷刷刷”,从而引发颈椎病和腱鞘炎等问题,如何进行干预?

戈允申:短视频虽能带来短暂愉悦,但长期沉迷不仅损害身体健康,也容易陷入“信息茧房”,还可能扭曲认知,放大偏激情绪。抵御长时间刷屏带来的危害,可从四方面设置健康防线。

一是颈部、手部“双防”到位。长时间低头刷屏,易引发颈部不适,并导致手指肌腱发炎。正确做法:手机抬高至视线平行位置,避免长时间低头,减少手腕、手指的重复用力;每隔30-40分钟活动颈部、肩部和手腕,做简单的拉伸运动,预防肌肉劳损;借助手机支架等辅助工具,减轻手部负担。

二是科学用眼“三干预”。每观看短视频30-40分钟,闭眼休息或远眺5分钟;保持屏幕亮度与环境亮度相近,避免在黑暗环境下长时间盯屏;手机与眼睛保持30-40厘米的距离,避免过近。

三是睡眠管理“三不要”。睡前至少1小时停止使用电子设备,让褪黑素正常分泌,提升睡眠质量;避免熬夜刷短视频,每天固定作息时间,形成生物钟;卧室保持安静、昏暗,电子设备不带上床,并远离床边充电。

四是大脑、心理“断舍离”。主动设定每日刷屏时间上限,防止信息过载;与家人和朋友面对面交流、参加户外运动、阅读书籍等,用这些有益大脑健康的活动,替代碎片式浏览短视频;通过冥想、瑜伽、正念训练等方式,提升专注力,缓解焦虑,保持大脑活力。

请网友们牢记:刷屏有度,健康常驻!

时下,不少人喜欢“买买买”的同时“囤积成癖”,这背后反映了什么样的心理?

乔颖:“囤积成癖”是当代人常见的一种行为习惯。衣柜里塞满未拆标签的衣裳,橱柜中垒着过期的罐头——这不是杂乱,而是一座“私人博物馆”,陈列着我们无法割舍的焦虑与眷恋。心理学家把这类人称为“仓鼠型人类”。大家囤的不是货,是安全感!

从心理机制来看,对安全感的渴求是核心驱动力。有些人因童年经历过物质匮乏,在潜意识中形成“不囤积就可能陷入困境”的认知,成年后通过囤积物品构建对生活的“掌控感”。这些物品常被赋予特殊的情感意义,甚至可以说是写给自己的情书——不是舍不得扔,而是害怕某段记忆会随着丢弃的旧物一同风化,总得有些实体物件来证明自己确实活过、爱过、存在过。

囤积行为还反映出个体对决策的逃避心理:总觉得“万一将来用得上”,这种对“潜在损失”的过度担忧,让人最终选择“先留着”来规避决策压力。

此外,社会文化的推波助澜同样不可忽视。面对“限时折扣”“绝版清仓”,我们像中了蛊的仓鼠,在电商的迷宫里疯狂囤积,把“购物车”变成诺亚方舟,事后又因“舍不得浪费”而囤积,形成“买买买”与“舍不得扔”的恶性循环。

如果家里已经发展到需要GPS导航才能找到床的地步,那可能就需要专业人士来“断舍离”了。但在此之前,请尊重我们“用物质填补精神空虚”的行为艺术——毕竟在这个变化的世界里,那堆永远用不上但看着就踏实的“战略储备物资”可能让我们安心。

需注意的是,普通“囤积习惯”与“囤积障碍”存在本质区别:后者会导致生活空间严重拥挤,引发显著的焦虑、抑郁等心理痛苦,并严重影响社交与生活功能,这类情况需专业心理干预,而非简单的“整理习惯”问题。

总体而言,囤积行为是安全感缺失、情感寄托需求与消费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些动因,才能帮助我们在人与物品间找到更健康的平衡。

这些依赖行为的成因是什么?是否与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压力、焦虑、孤独等相关?

乔颖:这些看似独立的行为依赖,实则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现代性症候群谱系,它们不是偶然的生活习惯,而是当代人在高压社会中的集体生存策略,是一种精神代偿机制,本能寻求即时满足。外卖满足“被服务”的渴望,甜饮料是多巴胺的“速效药”。这些行为都在表达:我们至少能掌控自己的快感。

现代生活的结构性暴力催生了这些依赖:通勤吞噬烹饪时间,加班消灭运动可能,碎片信息重塑注意力,深夜购物补偿白天压抑。似乎我们越是适应现代社会,就越需要“坏习惯”来维持平衡。这,其实就是内心的孤独。然后,我们体会到外卖、短视频、电商不仅满足我们的依赖,更不断创造新依赖,形成恶性循环:越孤独越依赖,越依赖越孤独。更讽刺的是,我们明知这些依赖有害,理性认知与本能冲动却在大脑展开拉锯战,而疲惫的现代人往往选择向本能投降。

这种集体依赖症还有一个典型特征:我们越清醒意识到问题所在,就越难以摆脱。就像明知熬夜刷短视频有害,但“报复性熬夜”恰恰是对白天被剥夺自由的无声抗议;明知囤积无用,但“拥有”的幻觉至少能对抗无处不在的失控感。

也许,我们需要的不是道德谴责或简单戒断,而是对整个生活系统的重新审视。所以,解药或许不在于简单地戒断这些依赖,而在于重建生活的意义架构。

当我们能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在人际关系中找到归属感,在闲暇时光体验心流状态,那些代偿性的依赖自然会减弱。

依赖行为的“健康界限”是什么?针对行为依赖,有哪些干预策略?

乔颖:依赖行为本身并不一定是问题,但当它开始侵蚀生活的自主性、健康和社会功能时,就需要警惕。

健康的依赖通常具备可控性——比如偶尔点外卖节省时间,周末适度刷短视频放松,或享受一杯含糖饮料作为小确幸。这些行为来自于实际需求,且个体能自主调节,不会因短暂中断而产生强烈不适。

然而,当行为逐渐脱离实际需求,转为情绪驱动时,就可能滑向病理性依赖。例如,明明不饿却因压力狂点外卖,熬夜刷短视频只为逃避次日的工作焦虑,或不断囤积物品来填补内心的空虚感。此时,行为已不再受理性控制,反而成为逃避现实的工具。更危险的信号是反复尝试调整却失败,甚至出现戒断反应。比如,不喝甜饮就焦躁、不购物就心慌。当依赖行为开始干扰健康、社交或工作时,就明确越过健康界限。

干预策略,就是从行为调整到认知重塑:

针对轻度依赖,可通过行为替代法逐步调整。比如,用无糖茶饮替代含糖饮料,以短途散步替代“沙发瘫”,或设定短视频的每日使用时长。关键在于找到能提供类似满足感的健康替代品,而非强行戒断。

若依赖已比较顽固,认知行为疗法是有效工具。通过记录触发依赖的情境(如压力大时暴饮暴食)、分析背后的非理性信念(“只有吃甜食才能缓解焦虑”),再逐步用更健康的应对方式(如深呼吸、短暂散步)替代原有行为。此外,环境设计也至关重要——删除容易诱发冲动的外卖或购物APP,在沙发旁放置哑铃或书籍,从而减少依赖行为的发生。

对于严重影响生活的依赖(如囤积障碍、暴食症),则需要专业干预。心理治疗可帮助挖掘深层动因,而团体支持则能提供社会监督与共情。在某些情况下,药物也可能用于缓解伴随的焦虑或抑郁症状。

要记住!干预的最终目的并非彻底消除依赖,而是恢复人对行为的掌控力。健康的界限在于:你能决定何时使用某种方式满足需求,而非被它支配生活。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