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8月27-31日,由河北省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等多家专委会共同主办,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协办,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暨河北省乳腺疾病诊疗中心承办的“第十六届燕赵乳腺癌论坛”在石家庄盛大召开。本次论坛聚焦乳腺癌多学科前沿技术与理念,旨在推动规范化诊疗,
编者按:2025年8月27-31日,由河北省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等多家专委会共同主办,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协办,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暨河北省乳腺疾病诊疗中心承办的“第十六届燕赵乳腺癌论坛”在石家庄盛大召开。本次论坛聚焦乳腺癌多学科前沿技术与理念,旨在推动规范化诊疗,提升区域诊疗水平。会议现场,《肿瘤瞭望》特邀大会主席、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刘运江教授接受采访,介绍保乳肿瘤整形外科手术(OPS)的核心要点,分享多学科协作诊疗(MDT)模式的临床实践经验与成效,并就推动区域乃至全国乳腺癌诊疗均质化给出前瞻性建议。
01
《肿瘤瞭望》:在本次论坛中您系统展示了OPS等创新术式,能否结合手术直播环节的具体案例,阐述这些前沿技术在操作层面的核心技术要点?在推广过程中,您认为面临的最核心障碍是什么?
刘运江教授:第十六届燕赵乳腺癌论坛于本周三开幕,前两日聚焦手术展播及全国外科医生的技术交流,其中重要议题之一为OPS,包括整形保乳和重建,这也是乳腺外科发展的核心方向。
乳腺癌患者在确诊后往往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而且普遍认为“切得越多、越彻底,才越安心”。然而,大量研究表明,对于适合保乳的患者,保乳手术的远期疗效与乳房全切术相当,甚至更优。因此,推广保乳和乳房重建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外保乳手术比例达50%至70%,而我国这一比例不足20%。近年来,随着乳房整形理念的推广,保乳比例有所提升,但受地域诊疗水平差异的影响,全国平均保乳和乳房重建比例仍是偏低的。
作为河北医科大学的教学医院及肿瘤专科医院,我院乳腺中心每年开展约3600例乳腺癌手术,其中保乳比例达40%以上。对于不适合保乳的患者,我们会积极开展乳房重建,到2024年乳房重建比例约为19%。综合来看,近60%的患者在我院治疗后能够保留乳房外形。若在确保有效治疗的同时,还能保持乳房外形的完整性,则可极大促进患者的家庭生活、社会工作及身心健康。
因此,OPS的推广尤为重要。这一技术需要乳腺外科医生具备整形外科理念与技术,即在保证肿瘤学安全性(包括完整切除和切缘清洁)的基础上,能够通过整形手段恢复乳房外形。与传统保乳手术相比,OPS能够在切除更大范围组织的同时,还能够借助整形技术(包括组织移位、组织替代)实现更优的乳房形态。而对于个别不适合保乳的患者,可在切除乳腺后进行一期乳房重建,同样能保持良好的外观。
近年来,我们也在积极推进OPS的发展和应用,我院的专家团队参与了乳腺癌诊疗指南的编写,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相关讲座。在河北省内,我们每年开展多期“术造奇迹”培训项目,旨在推动OPS的普及与应用。在多方面的努力下,我们省内的乳腺癌整形保乳手术数量实现持续增长,掌握该技术的青年医生也越来越多。
需要强调的是,OPS并非统一模式,而是一种个体化的治疗策略。不同患者需根据病情及缺损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案,如组织移位或组织替代(邻位或远位皮瓣修复,带蒂或带血管蒂皮瓣移植等)。目前我院乳腺中心已全面掌握这些技术,并致力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以造福更多的乳腺癌患者,提升她们的生活质量,助力其拥有更美好的人生。
02
《肿瘤瞭望》:作为本届论坛主席及河北省乳腺癌诊疗领域的领军专家,能否分享贵院MDT模式在临床实践中的突出优势?这种模式对提升区域诊疗水平有何示范意义?
刘运江教授:MDT是一种先进的诊疗模式,体现了疾病诊疗从经验医学到循证医学、再向精准医学的迈进。经验医学依赖的是医生的个人经验,循证医学强调基于大样本前瞻性研究的科学证据制定治疗方案,而精准医学则进一步聚焦疾病独特特征,通过全面深入分析制定出个体化的诊疗策略。
然而,随着知识爆炸时代的到来,单个医生难以掌握所有的相关诊疗技术。以乳腺癌为例,其综合治疗涵盖手术本身、术前化疗及术后辅助化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复发转移后,还涉及不同转移部位的并发症管理,如骨转移的骨折与神经压迫、脑转移的脑水肿与脑疝、内脏转移的功能损害等,以及各类治疗可能带来的副作用管理。因此,面对如此复杂的治疗环节,多学科协作成为了必然选择。
MDT诊疗模式最早由美国梅奥诊所于上世纪80年代提出,并在90年代引入中国。进入21世纪后,该模式得到了国家卫健委的大力推广。我院已在多年前开展了MDT诊疗,包括门诊与住院病例讨论、医院之间及线上会议等多种形式。标准的MDT讨论需具备以下要素:一是“三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尤其要确保参与人员具备广泛且扎实的专业知识;二是关注疾病关键时间节点,例如初诊患者的手术或化疗选择、术后根据病理及分子分型结果的治疗方案制定以及复发转移后的策略调整等。此外,医院各部门及国家政策的支持也为MDT模式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坚实保障。
我院乳腺中心MDT实践起步早,成效显著。目前每周开展2-3次术前MDT及1次术后复发转移MDT,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个性化的诊疗方案。例如,术前MDT可确定患者是否适合保乳手术或整形保乳;对于不适合保乳的患者,讨论是否需乳房切除及后续重建方案,避免出现仅由单一团队决策可能导致的偏差情况。通过多年的MDT模式实践,我院乳腺癌患者的保乳率和重建率有大幅提升,使约60%患者得以保留乳房外形与功能。对于复发转移患者,MDT则可以在关键的时间节点上提供最佳方案,显著改善治疗效果。这种先进的诊疗模式依托的是多学科专家的集体智慧,结合精准检测与循证证据,为患者量身定制科学、有效的诊疗方案。
03
《肿瘤瞭望》:针对我国乳腺癌诊疗存在的地域发展不均衡现象,您认为应当如何构建全河北省统一的质量控制体系,以促进乳腺癌诊疗均质化?
刘运江教授:在疾病诊疗中,质量控制至关重要,其核心在于建立统一的标准。国家癌症中心设有质控专家委员会,其中的乳腺癌质控委员会也已成立多年,我本人有幸担任该委员会专家委员。该委员会制定了乳腺癌诊疗的关键质量指标,从最初的26项指标经过精简合并,到目前由国家卫健委发布的约21、22项指标,用于全面把控乳腺癌诊疗质量。然而,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医疗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医疗机构因技术、设备或认知不足,难以全面执行这些指标,导致诊疗质量尚未达到完全同质化。
为改善这一现状,需要开展和持续推进多项工作:一是建立省级质控专家团队,在国家指标基础上制定省级质控指标,并负责全省的质控巡查与监督,从而提升整体诊疗水平;二是推广诊疗指南,包括CSCO BC指南、CBCS指南及中华医学会乳腺外科学组编撰的乳腺外科系列指南和专家共识,通过规范化指导,明确统一的诊疗标准;三是提升基层医生的诊疗能力,通过继续医学教育和多种多形式的培训项目,帮助医生掌握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进展,确保诊疗实践与时代发展同步;四是开展青年医生技能培训,提升其外科技能,包括OPS、乳房重建、腔镜及机器人手术、前哨淋巴结活检技术等;五是推广MDT先进诊疗模式,通过多学科协作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优化治疗效果。此外,还需加强面向公众的肿瘤科普教育,提升公众的健康素养和早筛意识,从而实现早诊早治,降低器官损伤并节约医疗资源。
通过上述多项措施的持续推进,河北省乳腺癌诊疗水平显著提升,诊疗理念和技术与国际接轨,并且我们地市级的医院在全国病例及手术视频比赛中屡获殊荣。未来,我相信通过持续指南推广与技术帮扶,有望实现全省乃至全国乳腺癌诊疗的同质化,助力“健康中国2030”战略目标,将癌症五年生存率提升15%。
刘运江 教授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
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河北省中青年突贡专家
河北省重点学科外科学(A类领先)学科带头人河北省肿瘤微环境与耐药重点实验室主任
中国医药教育学会乳腺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健康科普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乳腺癌专家委员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整形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乳腺学组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乳腺外科医师专委会常委
河北省抗癌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河北省肿瘤防治联合会执行主席
河北省数理医学会学会会长
来源:肿瘤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