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像哈佛大学有个研究就发现,高血压时间长了,血管会慢慢变形,变得没弹性,而且跟心脏、大脑、肾脏都有关系。光吃降压药,不注意生活习惯和别的病,很难真正控制住风险。
在国内,高血压太常见了,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得。很多人一听高血压,马上就想到吃药降压,觉得降下来就没事了。
但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都说了,高血压不只是血压高这么简单,它其实是全身血管的问题。
也就是说,光盯着血压数字,不注意血管是不是受伤了,风险还是在那儿。
像哈佛大学有个研究就发现,高血压时间长了,血管会慢慢变形,变得没弹性,而且跟心脏、大脑、肾脏都有关系。光吃降压药,不注意生活习惯和别的病,很难真正控制住风险。
不少人都有这情况:量血压的时候挺好的,吃药后控制得也行,可过段时间体检,发现心脏大了,肾功能不行了,或者颈动脉有斑块了。
这就是典型的“只看数字,不看血管”。医生们都说,降压当然重要,但不注意改善生活、不控制血糖血脂、不注意肾脏,血管还是会偷偷受伤,最后出现并发症。
要知道,高血压是导致中风和心梗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国内,脑卒中病人里有七成以上都有高血压。
首先要说的是血脂。高血压和高血脂经常一起出现,很多人都有这两个问题。血压高会伤血管内皮,血脂高会加速斑块形成,结果血管堵住的风险就大大增加了。
哈佛有个研究,4万多人参加,结果发现同时控制好血压和血脂的人,得心血管病的风险比只控制血压的人低了差不多40%。
所以血管健康是多方面的,不能只靠一个指标解决。如果只想着把血压降下来,但血脂一直高,血管还是会出事。
然后是血糖。糖尿病和高血压也经常一起出现。长期血糖高会让血管变脆,没弹性。如果一个人既有高血压又有糖尿病,却只管血压不管血糖,那就是自己害自己。
很多人以为吃了降压药就没事了,却不知道肾功能在慢慢变差,这里面就有血糖没控制好的原因。
肾脏是全身血管最多的器官之一,高血压会让肾小球压力变大,血糖高又会进一步损伤肾脏。结果就是慢性肾病提前出现,严重的还会变成尿毒症。这种情况在医院里很常见。
还有体重。太胖的人,血容量也大,血管负担更重。很多高血压病人明明药吃了不少,但血压就是降不下来,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太胖了。
有研究显示,体重每减掉5公斤,收缩压平均能降4到5毫米汞柱。所以控制体重对降血压有直接帮助。
可现实中,很多人不愿意运动,也不想控制饮食,结果只能靠多吃药来维持。时间长了,不仅药物的副作用变大,血管风险也降不下去。
我觉得,高血压管理就是一个全方位调整的过程。药是基础,但不是全部。
很多医生都建议病人记录血压日记,同时注意血糖血脂,每年起码做一次心脏彩超、肾功能和颈动脉超声。
这样才能真正知道血管有没有好转,还是在继续受伤。如果只是每天机械地吃药,看到数字降下来了就放心,那就太危险了。
生活习惯的调整比很多人想的更重要。比如盐的摄入量,研究很早就说了,盐吃多了跟高血压有直接关系。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年人每天钠盐别超过5克,但很多人一天能吃到10克以上,特别是爱吃咸菜、火腿、方便面的人。
少吃盐,对几乎所有高血压病人都有好处。运动也是一样,每天坚持快走半小时、游泳或者骑自行车,都能改善血管弹性,帮助降压。可是很多人总说没时间,结果把最简单有效的方法给忘了。
还要提醒大家注意心理压力。很多人长期紧张焦虑,交感神经兴奋,血压会反复升高。所以有些人白天血压高,晚上还好,医生一问,才知道工作压力大或者睡眠不好。
这种情况下,光靠吃药是不够的,要调整作息、改善睡眠。
长期睡不够本身就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有研究表明,每天睡不到5小时的人,得高血压的风险会增加37%。所以别小看睡觉,它和血管健康关系很大。
当然,吃药也很重要。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降压药,医生会根据病情选择钙通道阻滞剂、ACEI、ARB或者利尿剂等。
但有些人为了省事,自己随便停药或者换药,这是非常危险的。降压药要长期吃,不能因为几天血压正常就停掉。血压要控制得长期平稳,而不是今天低明天高。血压波动太大对血管损伤更严重。
总之,高血压不是光看数字就行了,它是一种全身血管的慢性病。控制好血压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同时管理血脂、血糖,保持合适的体重,少吃盐,坚持运动,好好睡觉。这些都做到了,才能真正保护血管,降低中风、心梗和肾衰的风险。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总觉得没事,觉得反正药能降血压就行。等到脑出血、心梗出现的时候,就晚了。
哈佛研究的提醒,其实就是告诉大家,血压只是表面现象,背后是全身血管的系统性损伤。如果不全面管理,只降压不护血管,那就是治标不治本。
最后还是要说,血管健康是一辈子的事。宁可麻烦一点,定期检查,饮食清淡些,生活习惯改一改,也别等并发症出现再后悔。毕竟血管一旦硬化、堵塞,再想恢复就很难了。早点重视,才是真的为自己和家人好。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来源:梁医生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