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回大地,农事渐起。在通山县的广袤田野上,科技的种子正破土而出,科技专家深入田间地头“诊断”,现场“开方子”,为春耕生产涂上科技创新亮色。
咸宁网讯 特约记者程思、通讯员徐聂报道:春回大地,农事渐起。在通山县的广袤田野上,科技的种子正破土而出,科技专家深入田间地头“诊断”,现场“开方子”,为春耕生产涂上科技创新亮色。
3月20日,在南林桥镇湄溪村乡林合作社自动化育秧大棚里,“三区”人才黄志谋为企业带来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为企业做好全生育期的病虫害防治、水肥管理,提高生产效益,提醒企业做好防灾减灾的应对措施,减轻灾害损失,为企业做好科技人才的培养,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黄志谋说:“今天主要是来为企业指导科学的播种育秧,为企业推荐了一个高产优质、抗性比较好的、再生力比较强的、非常适合在我们这个地方种植的一个再生稻品种。”
乡林合作社负责人陈卫星介绍,这些年在专家的指导和自己的摸索下,再生稻育秧、种植技术日趋成熟,种植规模也在逐步扩大,也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他自己作为市科技特派员还为周边村民提供“一条龙服务”,带动周边150多户村民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通山县一直有种枇杷的传统,近年来,该县与省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等合作,将大畈枇杷基地作为实验基地及育种苗圃,不断研究新技术,提升枇杷品质,全县枇杷种植面积达5.1万亩,产值5.8亿元。
近年来,该县聚焦“为民”本色、突出“特派”特色、亮出“科技”底色,坚持融合理念和统筹方法,全面整合“三区”人才、科技特派员等科技人才力量,积极开展产业帮扶技术指导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积极探索科技与农业的深度融合,通过一系列政策组合拳,为科技赋能春耕提供了有力支撑,汇聚起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来源:极燃新闻vid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