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岛语族,指使用南岛语的人群。南岛语族起源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地区并向海洋扩散。福建是太平洋地区南岛语族最重要的起源地,是世界海洋文明最重要的发端之一。
#我的宝藏兴趣#南岛语族,指使用南岛语的人群。南岛语族起源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地区并向海洋扩散。福建是太平洋地区南岛语族最重要的起源地,是世界海洋文明最重要的发端之一。
南岛语包含 1200 余种语言,但其基本核心词语和语法逻辑是一致的。早在 16 世纪,西方探险家就惊奇地发现,太平洋群岛族群语言中对鲨鱼、乌贼、虾子等动物的称呼都是一样。现如今,福州话和闽南语中,脚叫“ka”,而南岛语系的上千种语言里,大部分有关腿或脚的词,都叫“ka”。
南岛语族主要分布范围北起我国台湾、美国夏威夷、南抵新西兰,西到印度洋的马达加斯加,东至太平洋东部的复活节岛,总人口近 4 亿。
现今南岛语族人群的分布
福建沿海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是探索南岛语族起源的关键。南岛语族祖先人群,在文化特征、生计模式、社会结构变迁等方面受到福建史前文化的深刻影响。平潭南岛语族发掘成果,构建了福建地区 7000 多年前到 3000 年前的一个非常完整的史前考古年代序列的框架结构。
平潭 7000 年以来考古学文化编年序列
壳丘头遗址群位于福建平潭岛,沿海岸山体东麓背风坡地连续分布,由南而北包括西营、壳丘头、东花丘、龟山等遗址。该遗址群被评为 2023 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7000 年以来,先民们的居住地集中于滨河、滨海、河流出海口三角洲处的低缓山丘、岗地,背山面水。主要居于干栏式建筑,聚落形态不断变化。早期是相对小型聚落,生活功能区分布相对集中紧凑,如祠堂后山、西营遗址等。
祠堂后山遗址功能区
后期聚落有明显功能分区,公共空间明确,如壳丘头文化时期,保存面积约 10000 多平方米,是我国沿海地区年代较早、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史前聚落形态,发现的柱洞、贝壳坑、石器加工场、火塘等遗迹为居住区,分布于山坡后缘地势较高处,山坡前缘则为垃圾倾倒区。居住区、餐食加工区、手工业区、垃圾倾倒区等功能分区清晰,已发展为中型聚落。
壳丘头遗址功能区分布图
东花丘遗址面积约 20 万平方米,出现更加明显的功能单元分区,发现有灰坑、排水沟、房址、陶窑等遗迹,出土陶器、石器、玉器等遗物,是一处规模较大的海洋性聚落。
东花丘遗址房址、器物坑
龟山遗址发展出更大规模、更高等级的聚落,面积约 10 万平方米,出现了以大型台基和密集陶片组成的仪式性公共活动空间,可能为频繁进行祭祀活动的遗留,或与出海活动有关。航海、渔猎的生计模式导致仪式性公共活动发达。
龟山遗址功能区分布图
福建史前经济形态最大的特点就是海洋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濒临太平洋,适应海洋,从海洋中获取食物是福建沿海史前文化最重要的特色之一。贝类、鱼类等海洋资源在先民食物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时,他们也采集野生植物果实。先民们会狩猎小型的动物群,掌握原始的农业技术,根据环境进行有限的饲养与种植。
距今约 7400~6500 年的平潭西营遗址,是迄今平潭岛考古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其中三座墓葬人骨保存较为完好,人骨年代可达距今约 7400 年,牙齿磨损程度高,或与食用海贝有关。
该遗址出土了以牡蛎为主的贝壳堆积和贝印纹陶片,具有浓厚的海洋性特征。西营遗址贝壳堆积中发现的贝壳有牡蛎、文蛤、青蛤、泥蚶、蝾螺、管角螺、多角荔枝螺等十余种。其中牡蛎数量最多,其次为泥蚶、文蛤等。
平潭西营遗址及壳丘头出土贝壳
先民们大量食用贝壳和海洋鱼类,残留物堆积形成“贝丘遗址”,包含最多海洋动物的遗存,最能体现史前人类的海洋适应文化。
所使用的石器越来越发达,渔猎工具占有很大比重,如凹石、网坠、鱼钩、骨镖等。捕鱼、采集或狩猎成为生活的常态。壳丘头主要文化层堆积物 80 %以上为贝壳,居民采集食用的贝类有 19 种之多,其中绝大部份为丽文蛤,可见当时“海边水生动物资源极为丰富”,壳丘头文化的经济形态基本上以海洋捕捞为主,有鲜明的史前海洋文化特色。
距今约 5500~4300 年,福建海洋经济开始分化,进入以昙石山和大帽山文化为代表的福建史前海洋经济第二阶段,海岸居民与海岛居民经济形态的进一步分化。
海岸居民如昙石山,距今约 4500~5000 年,有鲜明海洋文化特色。海洋经济与农业经济并存,出土的生产工具中,农业工具少,渔猎工具多。昙石山文化的遗址大都为贝丘遗址,贝壳数量丰富,属海生种,说明这个文化遗址当时就在海边或距海岸线不远。
遗址中出土的动物骨骼经鉴定有畜养的猪、狗和野生的虎、熊、象、鹿、猴、牛等,以及鱼、鳖等,其中野生动物都属于南方型和森林型,显示当时的气候较现在稍为温暖,植被亦很稠密。昙石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生产工具和自然遗物等资料,反映出当时居民已有比较长期定居,食物来源包括采贝、捕鱼和狩猎,也依赖农业和畜养。
海岛居民如东山大帽山遗址,距今约 4800 年~4300 年,海拔 66 米,残存面积约 400 平方米,由贝壳层组成,属新石器晚期文化遗址。该遗址先民基本以海为生,很少或不从事任何农业活动。大帽山发现的鱼骨,有的鱼脊椎骨直径达 1~2 厘米,最大竟达 3.5 厘米。据此估算,这种鱼的单体重量数十公斤,一般只有到深海域才能捕到。这个阶段的航海术发展到了较高水平,居民能够经常穿越台湾海峡,两岸文化呈现出更多的互动性。
福建沿海地区在强势海洋资源背景下发展出发达的农业,闽侯大坪顶、明溪南山等发现的碳化稻谷将我国东南地区的农业发展史大大提前。位于平潭的西营、壳丘头遗址所发现的植硅体水稻遗存可追溯至 7000 多年前,这是中国东南沿海岛屿最早的水稻遗存。
稻粟等植物的传播路径
距今约 4800~4600 年间,稻和粟传入我国台湾地区。长江流域的稻作文化,甚至黄河流域的粟作文化,经由华南地区起到连通海陆、沟通中外的作用。由此,中国本土起源的文化因素传播到东南亚和太平洋,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04 南岛语族先民们的生产工具壳丘头遗址出土的石器多属磨制,部分打制。打制石器中有砍砸、刮削、钻孔锥形器和石锛等类;磨制石器以锛为主,还有斧、刀、杵、白、砺石和石球。骨器的数量少于石器,有凿、匕、锥、镞等。
石锛是史前人类制作的磨制石器,其中有段石锛是南岛语族文化中的典型器物之一,用于制作独木舟和干栏式建筑,其演变发展的历程被认为与南岛语族的起源与扩散密切相关。
有段石锛和常型石锛
人类学家林惠祥将广泛发现于中国东南地区、东南亚海岛及太平洋岛屿上的有段石锛分为三类:一是初级型,石锛背面已经有了中脊,将背面分为两段,但此时仍是手提不装柄;二是成熟型,背部分段更为明显,有脊或有沟,可以装柄;三是高级型,装柄处被石锯锯成深凹,棱角整齐、便于装柄的精致石锛。
林惠祥认为“大陆上的(石锛)型式是以初级、中级阶段的为多,菲律宾、太平洋诸岛的以高级为多,故应大陆发生然后传于海岛。”这一过程伴随人群的迁徙,“蒙古利亚种海洋系由亚洲北部到中国大陆,再南下到南洋群岛,最后再由南洋群岛东部向东迁徙到波利尼西亚各岛去”。
“南岛语族的祖先应该在东南亚和中国东南沿海一带”, 林惠祥的观点与当下学界主流观点十分相近。林惠祥对有段石锛的研究,基本勾勒出百越族自新石器时代以来逐步南迁的趋势,并第一次将大陆百越民族与南岛语族民族联系起来。
百越族中的“闽越族”,居住在中国东南沿海,通过台湾海峡先进入台湾,再由台湾分散到东南亚其他地区。闽越族与同时期离开东南大陆向海外发展的南岛语族先民有着共同的祖缘,在文化面貌上有着很多的相似性,平潭西营遗址出现的距今约 7400 年、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具人骨,缺少中门齿,或有拔牙习俗,这一点与南岛语族拔牙风俗相似。
纹身亦是百越族、台湾地区原住民和太平洋南岛语族重要的文化特征之一,族群不同,纹身图案与部位也有差异。纹身是社会地位或力量的象征,也是族群认同的标识。
公元前 110 年,汉武帝灭闽越国后,将闽越族群“徙处江淮间”,闽越地区开启了全面融入中华多民族大家庭的历史进程。随着稻作农业的发展,闽越地区与中原的文化交流日益深入,福建本土文化与海外的南岛语族文化差异性日趋加大。
05 具南岛语族先民们的手工业平潭不同遗址的陶片大部分为本地材料烧制,但下游沿海岛屿的部分陶片可能来自闽江上游地区,可见在新石器晚期,闽江流域已存在跨地区文化交流行为。祠堂后山遗址的陶片从陶质、装饰方式和风格均与闽西山区漳平奇和洞遗址第三期文化类似,对于寻找福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山”“海”交流路径有着重要意义。
西营遗址陶器
壳丘头出土了陶釜、圈足罐、陶支座、石、贝类工具等具有明显时代和地域特征的遗存,出土的陶片以夹砂陶为主,泥质陶较少。器表颜色有灰、灰黄、黑和红四色,而以灰陶较常见。施纹方式有拍印的麻点纹、压印的贝齿纹、戳点纹和多线平行刻划纹。
壳丘头遗址陶器
东花丘遗址有大量夹砂绳纹陶与以云雷纹为主要纹饰的印纹硬陶共存的现象,反映出本地文化与来自闽江上游外来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
东花丘遗址陶器
龟山遗址陶器
贸易与交换是史前文化的普遍现象之一,中国东南大陆新石器时代,原始居民的贸易十分频繁,最初的贸易与交换可能是沿着河流展开的,之后扩展到海岸、海岛并延伸到海洋。
在壳丘头遗址出土的玉玦,据专家推测,应来源于内陆,说明距今 6000 多年前,南岛语族先民已掌握了较为先进的航海术,可在陆岛之间自由往来。以圜底器、圈足器为代表的文化圈, 玦饰、有肩或有段石器等标志性器物,从东亚大陆向南太平洋诸岛不断传播。
玉玦
就南岛语族的起源,提出“岛屿东南亚起源说”的索尔海姆(Wilhelm G. Solheim Ⅱ)曾指出,新石器时代南岛语族是以贸易为生的海洋民族。他认为,距今 7000~2000 年以前,在中国台湾、华南沿海、越南北部之间,存在一个岛屿人的海洋贸易网络。
贝壳饰物常作为货币进行交换。巴布亚新几内亚米尔恩省出现的贝壳臂镯货币,在库拉贸易圈(美拉尼西亚群岛的一种互换贸易活动)中大致沿逆时针方向进行交易。在库拉贸易网络中的整个生命周期里,臂镯不断被重新装饰和美化,从而增加了其复杂性和重要性。
臂镯货币&腰带货币
在大洋洲的许多地区,新娘结婚后必须离开自己的村庄,新郎及其家人有责任补偿新娘的家人,因为他们失去了一个能够帮助村子的成员。贝壳物品,既可作为装饰,也可以用来支付这种聘礼。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塞皮克地区,新娘首次进入丈夫家时会戴上贝壳头饰。新娘使用的特定贝壳象征着她的新家庭在社区中的经济和社会影响力。
中国东南沿海的先民们,面对开阔的海洋,熟悉海洋资源和航海技术,易于广泛接触到外来的讯息,容易受到自然或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而移动人群或迁徙聚落。南岛语族的祖先向太平洋地区的扩散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海上迁徙,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征程。
南岛语族从东南沿海向太平洋扩散时间和方向
(焦天龙根据Peter Bellwood 2004 年提出的模式图改绘)
海平面变化可能是航海兴起的直接诱因。末期冰期结束后,全球气候不断变暖,海平面总体上处于上升过程。高海面时期,东亚大陆沿海狭窄的农耕平原地带大多被海水淹没,人群生存空间压力更大。同时,有些原本与大陆相连的沿海高地就成为岛屿,岛屿上的居民与大陆的交通也只能通过航海。
历史上,福建沿海曾发生过数次海进、海退事件,台湾海峡也数次成为陆地或陆桥,距今约 8000 年左右海平面低于现今约 16 米,很可能存在“东山陆桥”通向台湾岛。以我国台湾阿美人、泰雅人等少数民族、太平洋西南部岛民为代表的南岛语族人群,与福建古人群同源,且可追溯至 12000 年前,表明南岛语族人群起源于中国南方的福建及其毗邻地区。至少在 8400 年前,南岛语系人群基因结构的主要祖先群体之一已经在中国东南沿海出现。
距今 6000~5000 年,先民们从中国东南沿海扩散至台湾,于 4200 年左右抵达菲律宾;距今 3000 年左右,分为两支,一支向东继续往南太平洋各大群岛扩散,一支向西扩散至印度洋马达加斯加岛;距今 1000 年左右,最终经波利尼西亚中部和东部岛屿到达新西兰。
此外,人口增长,定居聚落不断扩张,人口密度不断提高。聚落建设不断扩张,燃料需求增大,森林遭受不断砍伐,史前刀耕火种还经常导致大规模林火。植被的破坏,也导致人类生存的压力陡增,同样迫使东南大陆沿海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向海岛迁徙。
人类占据岛屿后,随着人群规模的扩大,资源枯竭也令他们必须进一步寻找新的栖居地。族群的首领可能会要求年轻的家庭去寻找新的领地。海洋地区热带气旋的频繁发生,自然灾害也可能在很短时间内摧毁适宜的居住环境,导致人类不得不走向海洋寻找新的岛屿。
据考古学者介绍,值得一提的是,南岛语族的扩散路径可能不仅仅面向海洋,沿大陆扩散也是一种可能的路径。福建西北部内陆山区遗址,虽无海洋资源,但人类居住基本位于山间盆地的河流边,淡水资源充分,漳平奇和洞发现的鱼钩、鱼形装饰品亦反映了发达的捕鱼行为。闽西北地区大部分史前遗址均发现数量丰富的网坠。福建水系众多,航运发达,山区内同样可能产生航行工具。林木资源较沿海丰富,与木作相关的石斧、石锛数量亦很丰富。
南岛语族具有高超的造船木制工艺,包括适宜近海捕捞的竹、木筏,以及远距离航行的舟艇。发达的造船和航海技术,安全抵达并且生存下来是南岛语族先民能够从近海走向远洋最重要的环节。南岛语族一直保留着发达而特殊的原始舟船文化。
福州连江出土的独木舟,是闽越人早期造船与航海技术的珍贵实物资料,全长 7.1 米,前宽 1.10 米,厚宽 1.5 米,残高 0.82 米,用整根樟木凿成。舟两侧舢板由前向后斜起,最高处 0.6 米,在距尾部 2.5 至 3.3 米处,凸起一块高约 0.22 米的近方形木座。
西汉独木舟 福建博物院藏
福建东山岛至今依然保存着最古老也最普通的航海工具——竹筏。竹筏结构简单,性能却很好,可划桨,也可以撑帆。人们给它配上桅帆、桨、舵、插板等就可以进行远航。东山竹筏的大小尺寸、所有配件、制作方法与工序,不仅与台湾南岛语族的竹筏形制与工艺完全相同,甚至跟波利尼西亚地区南岛语族的帆筏也有许多相同之处。
大量资料显示,在南岛语族的航海舟船中,边架艇独木舟是其中最重要的形态,即在独木舟的一侧或两侧,加装与独木舟同向的舟形浮材,分别成为单边架艇独木舟和双边架艇独木舟。设帆的边架艇独木舟是太平洋土著航海的主要工具,其中单边架艇发现于整个南岛语族的分布区。
南岛语族独木舟模型
太平洋群岛及相关岛屿南岛语族的边架艇独木舟,既克服了独木舟在风浪中容易横向摇曳、甚至翻覆的不稳定性,又具备独木舟轻便、构造整体性的优点,设置风帆的边架艇独木舟成为太平洋土著稳定的远洋航行工具,据观察,波里尼西亚土著乘这类帆舟一天可在海上航行145英里。
2010 年 7 月,法属波利尼西亚独木舟协会发起“寻根”之旅,南岛语族后裔、波利尼西亚人易立亚和他的五名船员从南太平洋的大溪地启程。他们所驾驶的独木舟长 15 米、宽 7 米、重约 4 吨,即是根据一份 1820 年的图纸为蓝本建造的一艘仿古单边架艇。
在大海上,他们自力更生,口渴时直接饮用雨水,饥饿时则娴熟地钓鱼为食,这是他们唯一的食物来源,展现了惊人的生存能力。经验丰富的船长,夜晚凭借星辰指引方向,白天则观察海洋的流动规律,这与福建东山岛上不少上年纪的竹筏航行高手一样,他们能在没有罗盘和任何导航设备的情况下,借助季风、太阳、月亮、星星、潮水、洋流、海水味道等种种自然条件进行令人难以置信的远航。
南岛语族后裔“寻根之路”的报道照片
航行了1.6万海里,历时116天,这六位南岛语族的后裔,终于循着祖先的在太平洋海域的航程,抵达到中国东南沿海——福建福州。他们说自己的祖先是中国人,船上还醒目地悬挂着中国国旗。
这趟旅程,证明了先民在没有人工动力的情况下乘木舟漂洋过海的可行性。这次寻根之路再现了史前东南沿海人漂流到太平洋诸岛屿的情景,也验证了“史前福建是南岛语族文明发展中心,也是南岛语族航海术和海洋文化的发源地”的学术界观点。
壳丘头遗址博物馆
来源:大明湖畔看今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