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口述岁月·福田播出特别专访《程一木:从“中国电子第一街”加速迈向“新质生产力策源第一街”》。镜头前,程一木先生回忆起自己与华强北三十余年的缘分:“这条街,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独特的城市精神。”
近日,口述岁月·福田播出特别专访《程一木:从“中国电子第一街”加速迈向“新质生产力策源第一街”》。镜头前,程一木先生回忆起自己与华强北三十余年的缘分:“这条街,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独特的城市精神。”
从34年前辞去国家机关职务南下深圳,到亲历华强北电子市场的兴起,再到今天见证它加速迈向“新质生产力策源第一街”,程一木的个人经历,正是华强北发展历程的生动缩影。
一米柜台:草根梦想的起点
华强北的产业传奇,始于“一米柜台”的草根梦想。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上步工业区还是厂房林立的寂静街区。此时,赛格集团创办中国首家电子器材市场,160多家厂商自由交易,点燃了市场的火焰。不久后,“一米柜台”出现——透明的玻璃柜台里摆满电子零件,小小摊位却成为无数创业者的起点。
最火的时候,一个柜台的申请表在楼上拿到楼下,就能卖五万元,还常常一位难求。正是这种草根舞台,让一代代创业者敢闯敢试、快速学习、不断迭代。有人从柜台走向工厂、品牌,最终成为行业巨头;有人通过跨境电商,把档口生意做成了全球生意。
2008年,中国电子行业协会正式授予华强北“中国电子第一街”称号——这是市场规模的肯定,更是对这种精神的褒奖。程一木常说:“华强北是一条根,扎得深,吸收快,也能反哺产业大树。”即便很多企业总部外迁,仍保留档口,只为紧贴行业脉动。因为在这里,市场的温度和方向最清晰。
破局蝶变:新质生产力策源第一街
面对时代巨变,华强北以蝶变升级重塑自身,锚定“新质生产力策源第一街”的新方位。
智能手机与电商浪潮的到来,曾让华强北经历阵痛。但也让华强北更早意识到:唯有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才能在时代变局中继续走在前列。华强北主动蝶变——街区更新、环境优化、业态重塑,上百栋楼宇完成改造;沉浸式数码商超、线上直播、跨境电商等新模式兴起,智能硬件、智能穿戴设备、服务机器人、AR/VR等新兴业态加速集聚,孕育出新一轮产业动能。
新兴赛道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以低空经济为例,全国首家无人机全产业链选品中心在华强北启用,“福田之翼”展示中心和低空服务站相继落地,构建起研发—选品—零售—服务的完整生态。
更重要的是,华强北形成了完整的孵化链条和生态系统。创新提出“三圈联动”模式,在空间维度上,“一公里电子信息全产业链生态圈”成为全球电子产业链的“超级磁场”;在时间维度上,“一星期全流程高速制造圈”刷新全球创新速度;在要素维度上,“一站式生产性服务业高效协同圈”实现空间、人才、技术、资本、政策的深度融合。依托11.5万商事主体、4000亿级年交易体量,以及成熟的物流、金融体系,华强北正成为新质生产力产业化和市场化的前沿支点。
湾区红树林式生态:创新驱动下的全球创客孵化器
新时代的华强北,正在以“湾区红树林式生态”孕育新生,构筑全球创客的理想生长地。
蝶变升级的华强北,不仅在业态和形态上焕新,更创新培育上明确定位。它以“湾区红树林式创新创业生态”为支撑,为全球创客营造理想的生长环境。
红树林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标志性生态系统,具有开放、包容、协作、韧性、共生的特点。正如红树林能够在潮起潮落中孕育生命,华强北也能让“初生创意”在创新生态的滋养中成长壮大。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草根创客,这里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空间。腾讯、大疆等一众企业都是在华强北从“草根创新”出发,最终实现“全球扩张”,验证了生态的可行性与生命力。
在科研端,华强北引入“河套科研+华强北落地”“华强北+国际科研组织”“前街后校”等模式,吸引高校实验室和院士团队落地;在资本端构建覆盖天使轮到并购投资的全生命周期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未来,这里还将形成“孵化器集群”——10家未来产业孵化器、10家新兴产业孵化器、30家“党建+创客”孵化器,像红树林的“胎生苗”一样,源源不断孕育创新幼苗。
从“一米柜台”的草根梦想,到“中国电子第一街”的行业高地,华强北的进化之路,浓缩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产业故事。三十余年的风雨兼程,华强北完成了从工业区到电子第一街的跨越,又踏上新质生产力策源第一街的新征程。它的精神内核始终未变:敢闯、敢试,善学、求变。
程一木在专访中说:“真正打动人的,不是总能踩准风口,而是一群普通人始终相信,命运可以靠自己改变。”
今天的华强北,正以“红树林式创新生态”孕育新生,以“新质生产力策源第一街”为目标再度出发。华强北45年再出发,故事未完,未来正来。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林敏儿 通讯员黎津慧
来源:深圳大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