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研与教育都是科学家的责任,科普正是教育的重要延伸。”在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以下简称“脑智卓越中心”)学术主任蒲慕明院士看来,科学的好奇心与社会关怀是双向滋养的过程。
“科研与教育都是科学家的责任,科普正是教育的重要延伸。”在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以下简称“脑智卓越中心”)学术主任蒲慕明院士看来,科学的好奇心与社会关怀是双向滋养的过程。
近日,该中心科普志愿者团队被评为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荣获“全国最佳志愿服务组织”称号。这支从科研一线走来的科普力量,正以“高端不高冷”的方式,把最前沿的脑科学研究转化为生动鲜活的公众科普。
一粒种子,
撒入乡村与校园的泥土
脑智卓越中心的科普志愿服务之路,始于对“科研如何普惠大众”的探索。自2005年以来,这支团队先后16次走进四川、安徽、湖南等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地区,为3000余名乡村青少年带去前沿科学启蒙,让“脑科学科普夏令营”点燃当地青少年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脑智卓越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师咏勇研究员回忆,在湖南浏阳的科普活动中,团队成员被孩子们的热情深深打动,“孩子们的问题一个接一个,非常前沿也非常接地气,我们感受到他们对未知世界的渴望。”这样的互动成为激发科学精神的最好课堂。
“科普不是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告诉大家目前还有哪些未解之谜。”师咏勇说。脑智卓越中心科普团队将激发科学精神作为首要任务。每年夏令营里,孩子们的发问天马行空:“有人问脑机接口能不能用来读心思,有人问大脑能否无限学习。”科普志愿者们没有急于给出确定答案,而是鼓励孩子们带着疑问继续探索。
同样对基层科普经历记忆犹新的,还有脑智卓越中心科普协会会长温云卿。十几年前,他和科普团队第一次去四川资阳、雅安做科普,花了两个月时间精心打磨十余套课程,带着自制教具和图表走进课堂,用通俗比喻讲解视觉原理、近视防控,设计趣味互动游戏帮助学生理解感知觉等抽象概念。尽管基层科普场地简陋、设备有限,但科普团队的这份用心,让科普不再是遥远的讲解,而是一次次双手可触的科学之旅。
在上海,脑智卓越中心科普团队每年定期走进上海中学、位育初中、建襄小学等学校开展讲座和实验课程,还为学生提供实验室开放参观和科研辅导。公众科学日和科技节期间,脑认知与类脑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原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向中小学生和家长开放,展示从脑电信号到人工智能的各种研究进展。上海科技节上的脑机接口实验、神经网络虚拟现实(VR)演示,成了家长和孩子们排队体验的“爆款”。
这些实践,不仅提升了青少年的科学素养,也培养了团队内部的科普文化。“我们希望在孩子们心里种下一颗颗好奇的种子。”温云卿补充说,每一次活动复盘,团队都在思考如何让内容更生动、形式更易接受,力争把最前沿的脑科学以最亲切的方式呈现给孩子们。
一束暖光,
照进千家万户与特殊群体
在科普内容上,科普团队追求信达雅的平衡。蒲慕明强调:“科普要讲究的首先是‘信’,要真实、严谨,不失真。其次是表达的顺畅和语言的优美。”为了做到既简明又不误导,科普团队花大量时间打磨讲稿、打磨比喻,努力在“有趣”与“严谨”之间找到最优解。
如何让专业性极强的脑科学知识既高端又不高冷,是脑智卓越中心科普团队始终思考的问题。师咏勇介绍,团队坚持“能动手操作的实验,就不只是演示;能演示的实验,就不只是PPT展示”,把脑科学中的复杂知识,用VR、动画视频、趣味装置等手段可视化,以更易触碰的形式呈现给公众。
温云卿举例说,在将脑图谱研究成果进行科普转化时,团队特意设计了VR体验项目。公众戴上VR设备,“就仿佛走入了一个放大的大脑内部,可以看到神经元如何投射到不同脑区,直观感受神经网络的神奇与复杂。”
温云卿和科普志愿者团队设计的“力量召唤闪电”实验,就是科普创新的缩影。他和团队成员用简单电路制作出便携式电生理记录仪,然后结合LED灯和棉花云模型,当孩子们通过肌肉活动产生电信号时,就能“点亮”头顶的云朵,模拟闪电划破夜空的效果。他说,每次看到孩子们围在实验台前认真尝试的样子,就觉得所有付出都值得。
脑智卓越中心的科普不止于青少年启蒙,还关注社会特殊群体,用科学为他们带去关怀和希望。团队多年来持续探索关爱自闭症儿童的科普路径,自2014年起开展志愿陪护、自闭症公益讲座,帮助600多个家庭了解科学干预手段。2021年起启动的“伴你同行”项目,为阿斯伯格儿童提供包容的社交环境,让孩子和家长在活动中收获信任和支持。
一条路径,
通往科技梦想的启航地
这支以科普志愿者为核心的团队,正用实际行动不断推动科学精神的传播和创新文化的建设。团队深谙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和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围绕孩子们的兴趣与成长需求,通过上海科技节、走进街道和学校,为青少年提供了丰富的思想道德实践机会。这些活动不仅倡导正确价值观,更致力于将科学精神和创新火种播撒在青少年的心田。
弘扬科学家精神是这条创新文化之路的重要一环。团队精心设计了“弘扬科学家精神 涵育时代新人”等教育活动,配合上海市“新征程 新奋斗”专栏媒体报道,以及《跟着青年科技工作者一起追‘星’》等宣传视频,把老一辈科学家心系祖国、服务人民的精神风貌和当代科技工作者勇于担当、矢志创新的奋斗历程呈现给未成年人。
5月17日,在“脑智强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系列主题活动中,志愿者们用故事串联时代脉搏,带领100多位观众重温中国神经科学奠基人张香桐院士“追求真理、科技报国”的科学人生。正是这样的榜样力量和沉浸体验,让科学精神真正“落地生根”。
这条创新文化之路背后,是高质量人才队伍和良好政策环境的支撑。脑智卓越中心建立了科普协会、青年讲师团,全面推行研究生科普学分制,鼓励科研人员主动参与科普实践。科普团队每年都组织内部培训,不断提升志愿服务能力。研究生们在科普工作中学会如何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语言,提升社会责任意识。
这支志愿者团队正在不断壮大。目前,脑智卓越中心科普协会已有200多名成员,涵盖科研人员、研究生。“科普志愿者们平时学习、科研任务繁重,但大家依然乐于在假期、周末为公众设计课程和活动。”温云卿介绍。
这离不开上海市科技两委的大力支持。蒲慕明谈道:这对我们持续开展高质量科普是莫大鼓励。
志愿服务之路没有止境。未来,脑智卓越中心科普团队还将持续探索科普教具批量化生产、全国中小学课程植入等新模式,用更丰富的内容和形式推动全民科学素质提升,传播弘扬科学精神,营造良好创新文化。
“上海科技”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企业及专家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
来源:上海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