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时隔15年叫停对朝广播!突然收声意味深长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1 15:49 1

摘要:熄声了。不是喇叭坏了,不是电台缺经费,而是韩国军方宣布——时隔15年,再次叫停对朝的心理战广播“自由之声”。这下,边境线上少了噪音,多了寂静。可别以为这是某种“善意之举”,这种收声动作背后,有的不是和平浪漫,而是复杂得让人直冒冷汗的算计。

文︱刘澜昌

熄声了。不是喇叭坏了,不是电台缺经费,而是韩国军方宣布——时隔15年,再次叫停对朝的心理战广播“自由之声”。这下,边境线上少了噪音,多了寂静。可别以为这是某种“善意之举”,这种收声动作背后,有的不是和平浪漫,而是复杂得让人直冒冷汗的算计。

先把事实摊开。9月1日,韩国国防部公开宣布停播“自由之声”,理由是“缓和紧张”。这个广播从凌晨开始全面熄声,节目全停。要知道,“自由之声”可不是普通电台,这是军方心理战大队的武器,节目内容专门揭露朝鲜政权,宣传韩国发展,还夹带流行文化,意在搅动人心。2010年“天安舰事件”后,韩国才重启这套心理战手段,如今15年过去,再次关掉,力度不可谓不大。更早些时候,6月,李在明政府下令拆除边境扩音设备;7月,情报院也停播对朝电视广播。一步接一步,节奏清晰:不是临时调整,而是系统性收声。

冲突点立刻冒出来。问题是——韩国到底在怕什么?或者说,在赌什么?心理战广播本质就是一场信息攻防战,喊给谁听?喊给对岸的民众听,喊给平壤高层听,喊给国际社会看。它的存在象征性远大于实际收听率,因为真要说收听效果,朝鲜早就全方位屏蔽。但一旦停播,象征性效果同样巨大:韩国在告诉外界,“我们愿意放软姿态”。问题是,这个“放软”到底是外交智慧,还是被迫退让?

这里就得看几个矛盾交织的点。第一,李在明上台,国内对他的外交路线早有质疑,他选择停播这种高调的心理战工具,既能表现“缓和姿态”,也能甩掉一个不必要的摩擦点。第二,朝鲜近期的强硬态度与频繁动作,已经让韩国社会神经紧绷,停播算是降温。第三,美国因素不可忽视——韩国的一举一动,从来离不开华盛顿的眼色。李在明既要安抚国内舆论,又要在美朝之间找到平衡,这种情况下,先关掉广播,最省事。

影响与利害就在这里。广播停了,短期看似“缓和”,但真能缓和吗?心理战广播是韩国对朝鲜的象征性杠杆,一旦撤掉,朝鲜会不会解读为“压力奏效”?这等于释放一个危险信号:只要够强硬,韩国就会退让。别忘了,历史上这种姿态往往是双刃剑。一方面,它可能换来一时的降温;另一方面,它也可能让对方认为:只要再多施压,更多筹码就会到手。

更棘手的,是韩国自己内心的矛盾。心理战工具拆了,边境扩音器撤了,广播熄了,那未来还能靠什么来展示强硬?要知道,韩国没有多少战略缓冲空间,它的安全感大部分来自美国。问题是,美国不会因为韩国拆掉扩音器就改变对半岛的棋局安排;但韩国自己却失去了一张可以随时打出的牌。这就是所谓的“主动收缩”,看似聪明,实则削弱自身。

关键变量不在于广播,而在于下一步。朝鲜会不会因此降温?美国会不会因此加压?韩国国内会不会因此分裂?这些才是决定未来局势走向的要素。广播停了,只是表面动作,真正的赌局才刚开始。尤其是,半岛的安全博弈一向瞬息万变,没有哪个动作是孤立存在的。今天拆了广播塔,明天可能就要在导弹防御上付出更大代价。

所以,不要把这次停播当作“和平之声”,它更像一声叹息。叹息的是韩国的处境:想硬又硬不起来,想软又怕被吃掉,最后只能把一台扩音器当成姿态的牺牲品。问题在于,喇叭可以关,节目可以停,但朝鲜不会因此改变,半岛的紧张也不会因此消失。韩国赌了一把安静,却很可能换来更大的不安。

来源:刘澜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