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同学们,老师们,”盐津三中新学期开学典礼上,付宗亮的声音通过话筒在群山环抱的操场上回荡,沉稳而有力,“未来三年,我们继续和大家在一起!”话音落下,操场上爆发出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这掌声,是盐津师生对他过去三年的认可,更是对他未来三年的期盼。
“同学们,老师们,”盐津三中新学期开学典礼上,付宗亮的声音通过话筒在群山环抱的操场上回荡,沉稳而有力,“未来三年,我们继续和大家在一起!”话音落下,操场上爆发出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这掌声,是盐津师生对他过去三年的认可,更是对他未来三年的期盼。
2022年,身为北外田园高中党总支书记的付宗亮与教师团队,从上海市闵行区来到偏远的云南省盐津县第三中学,开展“组团式”教育帮扶。三年里,面对在上海时无法想象的重重困境,他曾几度“想当逃兵”。而如今三年期满,付宗亮却斩钉截铁地决定“再留三年”。这位“上海校长”,在援滇事业中找到了新的生命坐标。
往返沪滇“跑腿人”
“我是上海爱心人士的使者”
三年前初来,44度的高温、陡峭的山路和陌生的方言,未曾吓退这位习惯了城市讲台的高中书记。然而,当他走进学校,看到孩子们坐在残破的课桌椅上,老师们仅靠“一根粉笔、一块黑板、45分钟”支撑起一堂课时,他的心被狠狠揪紧了。
眼前的现实与他心中的教育图景相去甚远,“原来在上海课堂里的那些创新设想,瞬间都化作了泡影,鼻子一酸,我的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下……”他在调研纪实中这样写道。
那一刻,他做出了决定:争取一切资源和力量,必须先把这里的硬件条件提上去!
自此之后,付宗亮多了个外号——“讨饭校长”。深知盐津财政薄弱,为了孩子们,他豁出脸面,成了往返沪滇“跑腿人”,每当见到上海企业家和领导,他便开始了“化缘”,三年间,在大后方的支持下,他率领团队“化”来1063万元,先后建成智慧黑板、AI智慧教室、塑胶操场等32个帮扶项目。
盐津三中
渐渐地,到了后面,一些单位和爱心人士甚至主动找上门来,主动提出捐赠。上海市教委教育基金会送来了1063盏护眼灯、夏征农基金会捐赠了1500张崭新的宿舍床,有企业家捐助了4500件ZARA服装,甚至还有上海紫竹企业公益活动坚持每月捐助130箱女生卫生用品……每一笔款项、每一个捐助人都清晰印刻在他的脑海中。
“为什么愿意捐给我?”一次,当一位企业家看到他直接说“我给你20万,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时,付宗亮终于忍不住问出了心底的疑惑。对方答道:“看到你在,我相信这些东西能够实实在在地惠及每一个学生。”
上海援建盐津三中的智慧教室
为了不辜负这份信任,所有项目细节与关键流程,他总要亲自把关才安心。就在这个暑假,他三次往返于上海与云南之间,因为这里又多了一个令所有师生振奋的大项目——3280万元资金落地学校,正在用于给孩子们建设综合教学楼和学生食堂。
“我是上海许多爱心人士的使者。”付宗亮由衷感叹道,这位从农村走出的校长,深深理解孩子们渴望读书、走出大山的心情,“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帮助这些家庭困难却优秀的孩子扫清障碍、安心求学,为云南教育带来切实改变,让政府的支持精准落地!”
盐津三中崭新的塑胶跑道
寻访张桂梅
“没有困难,还要我们这些人干什么?”
硬件条件逐步改善,付宗亮却迎来了更棘手的挑战。“智慧黑板有了,但是我发现老师上课还是一块粉笔、一块黑板,下课铃一响就离开办公室,更别提集体备课、教学研讨了。”故步自封的教学观念、骨干教师的不断流失、整体教研动力的匮乏——重重难题如潮水般向他涌来。
“如果有老师来告状,可不能打我板子!”获得上级的坚定支持后,付宗亮开始了大刀阔斧的课程改革:对标国家考试要求组织全体教师参加学科质量考试;选送教师到上海挂职交流学习;开展“雁阵工程”,让援滇团队和当地教师进行师徒结对,师父开示范课,徒弟开公开课;鼓励当地教师参加组织县、市级教学比赛以及校内教学比赛,引入上海专家讲座、开展“同课异构”比赛,倒逼教师教学创新……
盐津三中师生赴上海开展访学活动
改革总伴随着阵痛,付宗亮形容那段日子像是“把自己放在油锅上煎烤”,压力之大,甚至萌生过逃离的念头,“那时,我们团队特别想到张桂梅老师那里去看看,哪怕汲取一点精神力量也好。”
于是,一次阶段考试结束后,他带上援滇的三位老师,从盐津乘汽车到宜宾,再飞抵丽江,后租车直奔华坪女高。“哪怕见不到张老师,在校门外望一眼也心满意足。”然而当他们走到距离校门口500米处,被工作人员拦下了,了解情况后,工作人员主动联系了张桂梅老师,促成了这次来之不易的会面。
凝望着这位用生命托起大山女孩梦想的“燃灯校长”,付宗亮喉头哽咽,千言万语竟无从说起,“她告诉我,要把每个困难都当作工作中的一部分,遇到就解决,解决不了就先绕过。没有困难,还要我们这些人干什么?”
这朴素却重若千钧的话语,如同最清冽的山泉,瞬间涤净了他心头的迷茫与退缩。他眼眶再次发热,郑重承诺:“张老师,跟您遇到的难处比,我工作中遇到的难事都不算什么!看到您,坚定了我的决心,不做好我绝对不回去!”
“组团式”教师团队与张桂梅校长合影
这场震撼心灵的会面,成为盐津三中破茧成蝶的关键转折。
在付宗亮及援滇团队的努力下,盐津三中的师资队伍建设和办学水平显著提高,学校被评选为云南省“组团式”教育人才带培项目校,在中组部和教育部中期评估中,帮扶团队和被帮扶学校均被评为优秀。“最近一次县里教学大奖赛,我们拿下了5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付宗亮的话语中,满是欣慰与自豪。
唯一一支整建制留下的团队
他们还想亲眼看看
在教学楼前的一片空地上,是援滇团队精心为孩子们设计的中国高校地图,饱含着他们的期盼——“希望学生每天踩一踩想去的学校,用三年的时间踩到心里去。”
三年坚守,这份期盼已结出硕果:2024年,盐津三中高考本科任务完成率提升至181.69%,521名考生全部升学,毕业成绩位居全县第一。
“上海的校长和老师来了,像一股‘清流’流进校园,我们爱上了校园,爱上了学习,我们还在大山里办出了‘春晚’。”一位学生说道。而对于三中教师余彦来说,他们的到来“就像一场期盼已久的及时雨”,不仅让教师迅速站稳讲台、站好讲台,也更加坚定了帮助山区孩子走出大山、去见识广阔世界的决心。
如今的盐津三中,也早已褪去旧日模样,曾经简陋的教室如今装上了智慧黑板,护眼灯照亮了每一个求知的角落,校园里铺设了崭新的塑胶跑道,现代化心理辅导中心投入使用,崭新的教学楼和食堂即将拔地而起……
而让所有师生心潮澎湃、奔走相告的,是一个更加温暖的消息:4张他们再熟悉不过的“老面孔”——付宗亮、李卫华、何里红、严红敏,回来了!他们的身影,再次出现在这片他们曾倾注心血、与之共同蜕变的校园。
下一个三年,他们都想亲眼看看:在宽敞明亮的教学楼里,学生们脸上洋溢着的求知的渴望;智慧黑板前,老师们驾轻就熟地将先进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他们还想继续参与那未完的师资锻造工程,让“雁阵”飞得更高更稳,让“家门口的好学校”口碑更加坚实……
“我们是上海38支援滇团队中,唯一一支整建制留下的团队。”付宗亮感慨道,“最初三年时间感觉很长,走过来又感觉很短,很多事情还没有做完,尤其面对孩子们渴盼的眼神,这都让我们有种走不脱的感觉,再给我们三年时间吧!”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来源:今日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