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保险资管新规实施,其中非标资产的配置比例被压缩至35%以下——曾依赖非标投资实现年化6%-8%收益的中档理财产品出现短缺。
2025年保险资管新规实施,其中非标资产的配置比例被压缩至35%以下——曾依赖非标投资实现年化6%-8%收益的中档理财产品出现短缺。
与此同时,公募产品谱系也面临结构性矛盾:一边是债券利率持续下行,偏债类基金的收益空间被压缩;另一边则是权益市场的震荡不断,偏股类产品的投资者体验受到挑战。
3800点的大盘里,投资者亟需一种能平衡收益与风险的中档理财产品,在这个忽近忽远的“薛定谔的牛市”中,既能提供一些确定性,还能保持一点儿成长性,而这却正是当前基金产品谱系中的断层地带。
华夏基金精准捕捉到了这一需求,于近期推出了一款以“全天候策略”为核心的专户产品。据了解,该产品年化收益率目标在10%左右,最大回撤力争控制在10%以内,起投金额也低于多数专户产品——面向的是更为广泛的投资者群体。
拟任投资经理祝青介绍,“全天候策略”的核心,是通过低相关性的多资产投资,在不确定性中捕捉绝对收益。
“区别于传统的固收加策略,除了股债,全天候策略中还加入了商品、股指期货等资产类别,利用不同资产间的低相关性与阶段性配置来实现管理目标。”
关于具体的产品策略,首先债券资产是组合中的基础安全垫;权益类资产则在强调安全边际的基础上充当收益引擎,通过量化择时与自下而上选股提升胜率;黄金等商品则凭借逆周期属性,在组合中充当“减震器”。
“策略的背后也是我们“全天候投资小组”的支持,团队成员各有专长,共同完成对于多资产的投研覆盖。”祝青补充道,她口中的“全天候投资小组”,由华夏基金总经理助理、社保投资部、投资研究部负责人朱熠领衔,专攻以绝对收益为目标的产品管理。
近日,聪投与朱熠、祝青进行了一场深度交流,发现“全天候策略”专户产品的推出并非应急之作,而是源自华夏基金平台化投研体系的精密运转与长远布局,今天就跟大家展开聊聊这些背后的故事。
“乐高式”架构:目标导向下的专业分工与有机协同
朱熠拥有13年证券从业经历,10年投资管理经验。
在他的介绍中,不难发现,华夏基金的投研体系构建了一套高效的“能力组件库”,各个组建模块在明确的边界内精耕细作,同时又能通过机制连接实现有机联动。
首先,投研能力被解构为可复用的专业模块:
纵向上,设立宏观策略、科技、消费等垂直研究组,形成产业掘深的“探针”;横向上,划分绝对收益团队与公募投资团队,前者专注特定收益目标,管理专户及二级债基等“类绝对收益公募产品”,后者则在既定赛道中追求超额收益。
朱熠强调,“我们不对团队贴公募或专户标签,而是基于投资者的需求来进行划分。绝对收益团队更看重安全垫,更擅长获取绝对收益;公募投资团队则更加追求投资锐度,目标是跑赢基准。无论专户还是公募,我们都会根据产品的管理目标来分配团队。”
具体来看,比如面向大众的“固收+”产品,主要由绝对收益团队进行管理;专户客户要求布局特定赛道时,则由公募团队中对应的行业攻坚组响应……
这种投资需求与投研能力的精准映射,也体现了华夏基金专户业务的核心理念——做客户问题的解决者、解决方案的提供者。
但实现这一点,仅靠专业化分工不够,还需要机制设定来实现有效联动:
1. 交叉验证:华夏基金投研团队各研究小组之间要进行观点的“交叉验证”。在朱熠看来,此举可以避免产业小组陷入“信息茧房”,同时不同的研究视角也可以碰撞出新的灵感火花。
“一件事或一个产业,用不同的视角去看待,带来的效果其实是不一样的。特别是对一些颠覆性的领域,我觉得用传统的产业思维反而不如让别的行业用新的视角来分析。”
2. 争议保留:但“交叉验证”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不同声音。对此,华夏基金的投研文化鼓励认知碰撞,同时不急于在有争议的领域下决断。
例如在新能源车发展初期,不同小组之间确实产生了观点分歧,但也正是这种分歧,促成了团队对于相关领域更加紧密的跟踪,从而构建了更全面的产业认知。
3. 扁平化管理:同时,华夏投研体系架构相对扁平,实行“基金经理负责制”。具体投资决策由基金经理负责制定,投研平台主要在风险预警等方面做辅助。
这些机制如同精密的“连接器”,让不同功能的模块有机组合,实现丝滑运转,最终形成了一个可以高效响应市场需求的投研系统。
有机生命体:体系化作战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模块化架构的持久活力,源于其内嵌的进化基因。在华夏的"乐高工厂"里,标准化生产与个性化雕琢同步进行,能力沉淀与创新迁移也形成了闭环。
人才培养方面,华夏基金推出了“青藤计划”,通过方法论培训、实战模拟等系统化课程,实现新人向合格研究员的快速转化。
相比于传统的一对一带教模式,“青藤计划”流水线式的人才培养机制可以避免内部投研思维的固化,同时也可以保证投研团队的基础素养达标。
“通过青藤计划与基金经理培养,我们能确保投研人员可以满足基本专业素养,比如研究员具备调研分析能力、基金经理可以跑赢业绩基准。在此基础上,剩下的就要靠个人攀登了,我们的平台也会给予大家充分的成长空间。”
朱熠强调,与此同时,还会注重保持一定比例的外部人才引进,为投研团队持续注入差异化认知基因。
这种“标准化+活性化”的培养模式成效显著,奠定了华夏投研体系的自我迭代基础。
同时,体系内的自我沉淀,也可以实现可跨场景的迁移:
绝对收益团队在专户管理中锤炼的资产配置与风控策略,也被复用于灵活配置、二级债基等公募基金;科技组在公募产品积累的产业研究深度,则可以直接赋能专户客户的科技赛道组合。
这种能力流动形成了高效的协同网络,通过乘数效应让整个体系获得了源源不断的生命力与成长空间。
于无声处播种:前瞻性布局的战略纵深
本次全天候策略产品的推出,是华夏基金前瞻布局的体现。
早在两年前市场聚焦短期行情时,华夏基金便着力打造多资产投研体系,对宏观策略团队进行扩充,把商品纳入常规研究框架,这些布局在后来成为其应对行业新变革的核心力量。
科技投入上,华夏基金同样走在行业前列,近年来持续加大在AI投研工具上的投入与布局,目前投研团队已可以运用AI工具进行财务报表分析,极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
关于未来资管行业的发展趋势,朱熠说,“一方面,我认为资管产品的定位会更加明确,投资者会清晰地知道自己购入的产品是如何运作的。同时,资产管理行业也会向财富管理方向升级,更倾向于为投资者提供综合的解决方案。另外,投资工具也会突破股债二元结构,向多资产转型。”
对于这些洞察,华夏投研团队也会进行应对准备,在变化来临之前,要在工具箱里准备好适配的解决方案。
写在最后
经过前几年的市场洗礼,许多投资者都有些“谈基色变”,基金公司与基民的种种利益矛盾也时常被放大。
在投资者对基金公司信任度缺失的背景下,A股悄然站上了3800点。
今年5月发行的《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中,对于基金运营模式、行业考核机制等都提出了调整与优化要求。与此同时,第一批浮动费率基金也陆续问世,在公募领域里,第一次将投资业绩与管理费挂钩——投资者体验越来越受到重视。
当下的市场中,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资管产品?也许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偏好与答案。
但重要的是,这些声音需要被听到,这些诉求需要有解决方案,这正是华夏基金在耕耘的方向。
—— / Cong Ming Tou Zi Zhe/ ——
排版:唐唐
责编:艾暄
- 小彩蛋 -
来源:聪明投资者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