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颐和园年度大展“园说Ⅶ——南迁北返 移珍永续”正在颐和园博物馆、德和园扮戏楼举行,这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磅展览,以1933年至1951年颐和园文物南迁北返的重大历史事件为主线,通过160件(套)历经战火洗礼的珍贵文物,生动再
颐和园年度大展“园说Ⅶ——南迁北返 移珍永续”正在颐和园博物馆、德和园扮戏楼举行,这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磅展览,以1933年至1951年颐和园文物南迁北返的重大历史事件为主线,通过160件(套)历经战火洗礼的珍贵文物,生动再现了这批国宝跨越十八载、辗转万里“南迁北返”的故事。
还原“1933文物装车”的历史场景
铜镀金珐琅围屏式钟
青花矾红海水龙纹瓷盘
观展亮点
文物自述 让国宝成为历史的讲述者
展览采用“文物自述”的叙事方式,让沉默的国宝带领观众重回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感受一代文博人以生命守护文明薪火的壮举。
颐和园博物馆馆长荣华介绍,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中华民族面临空前危机。为避日军侵略战火,1933年起,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颐和园、历史博物馆、国子监、先农坛、北平图书馆等北平各文物保管单位,将珍贵藏品陆续转移,开启了一场横跨10余省、行程数万里的文物南迁北返行动。其中颐和园共计2445件陈设文物及1部528函《古今图书集成》古籍参与南迁。这批文物先后存于上海、南京,抗战全面爆发后,文物分三路西迁,历尽艰险藏于川黔滇。1945年,抗战胜利后文物东归南京。1948年底至1949年初,部分单位所藏文物精品运至台湾。1950年起,留存大陆的万余箱文物陆续北返,少部分存于南京朝天宫库房。这场人类文化保护史上的壮举,最终使这批中华文明瑰宝分存于大陆与台北两地,虽隔海峡,却共同诉说着守护的传奇。
160件(套)文物在展览《序言》中动情述说着这段传奇经历:“从1933年被护送出颐和园,到1951年重返家园,作为南迁事件的亲历者,我们在南渡与北归间辗转了十八年。在这场史无前例的迁移中,我们被安稳地守护着,度过了那段漫长而动荡的岁月,于绝境中散发着中华文明的坚韧与光芒。”
“1933年深夜,长城抗战的炮火撕裂了北平的宁静,震开了紫檀函匣。我们被裹挟着安置在木箱内,于破碎山河间开启悲壮的流离转徙。”第二单元的开篇,文物以沉重的语调,将观众带回那个山河破碎的年代。形势紧迫,640箱、8包、8件颐和园文物被迫开启南迁之旅。
清郎窑红瓷观音尊回忆起1933年3月28日的那个清晨,语气中仍带着紧张:“从1931年起至今,敌寇步步逼近。东北沦陷、热河失守,华北亦危在旦夕。战争的利剑高悬北平城头,随时可能落下。我们在关外的兄弟姊妹或被毁于战火,或被盗至海外。如今,我们也不得不背井离乡、南下避乱。”尽管前路未知,它仍坚定地表示:“纵使山河破碎,但我依然坚信,苦难的中国必能浴火重生,犹如我这身引以为傲的窑红一样,经烈火淬炼,方能彰显本色。”
“战况危急,密函命令我们尽快撤离,但我们数量众多,若无周全保护,一旦发生意外,损失重大。像我这样的瓷身如何安全装箱呢?”清康熙青花矾红海水龙纹瓷盘细致描述了当时的装箱过程,让观众得以窥见文物保护的细节:“先用一块厚棉垫在身下,身上再铺一层薄棉。之后再叠放好另一位兄弟,接着用棉花把我们一起裹好,包纸、系绳。这样几个兄弟叠加打包好后,放入铺有厚稻草和厚棉的木箱内。我们躺在里面,四周缝隙再用棉花塞好。”
1933年5月,文物从金利源码头抵达上海,暂时栖身于法租界天主堂街仁济医院旧址的仓库里,一待就是三年。但“临时库房的保存条件并不理想,我们不时要面对霉菌和煤烟的威胁,还时常能听到火警的尖啸声,令人心慌。”直到1936年夏,南京朝天宫新库房竣工,文物迁移至此,才暂时有了一个适宜保藏的居所。
商云雷纹鼎回忆起在南京的日子:“我们在军警荷枪实弹的保护下,离开了繁华的大上海,向彼时的首都南京迁徙。秦淮河畔的朝天宫,是我们在这座六朝古都的新家。我们安睡于钢筋水泥铸成的臂弯里,享受着最先进的空调设备送来的适宜空气。” 然而这份安宁并未持续太久,它话锋一转:“此时,无人质疑它的坚固,亦无人能预见,一年后,岌岌可危的,远非这座保存库,而是整座金陵城。”平静的叙述中,暗藏着山雨欲来的紧张。
“1950年5月16日,北京,一次决定我们未来命运的会议正式召开。历经抗战烽火的动荡岁月后,我们从重庆辗转至南京。在解放战争胜利后北归,回到了魂牵梦萦的故乡北京。迎接我们的,是一个朝气蓬勃的新中国。”清嘉庆圣制诗木变石的讲述中满是归来的兴奋与对新中国的憧憬。
从1933年到1951年,这批文物跨越十八载、辗转数万里,在无数守护者的生命守护下,终得重归故土,堪称人类文化保护史上的奇迹。
钟表为媒 诉说文物守护故事
在颐和园博物馆西配殿展厅中,法国十九世纪铜镀金珐琅围屏式钟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这件展品配合着投影设备,在墙面呈现钟表以及心率动效画面,心跳与秒针同频共振,为文物赋予了生命,这一创新展示让沉睡的文物焕发生机,以时间为主线,串联起历史见证与当代观者的情感联结。
博物馆综合展厅设计则巧妙融合古建特色,采用严谨的对称式布局,珍贵的宫廷钟表就陈列在中央展柜,象征着时光的永恒流动与历史的深沉回响。
特别的是,钟表的背景幕布循环播放着《重返南迁路》微纪录片:镜头追随策展团队探访上海法租界仓库旧址、南京朝天宫、重庆安达森洋行旧址、乐山安谷祠堂等文物南迁关键站点,配合专家解读、1933年行政院密电及手写装箱清单等珍贵档案影像,以多维叙事唤醒尘封的历史记忆。
月相为引 再现文物守护之路
除了“文物自述”的叙事创新,展览在展示形式上也融入了多项互动设计,让观众更深入地“重回历史现场”。
颐和园博物馆中庭的月相装置是一大亮点。从蛾眉月,到上弦月,再到盈凸月,最后成为满月,装置四周的透视窗口呈现“月缺月盈”的变化,象征南迁文物从离散到团圆的历程。颐和园博物馆副馆长隗丽佳介绍:“我们通过‘月盈月缺’的艺术表达,让观众从四个不同角度观赏月亮渐圆的过程,以此象征南迁文物从离散到最终归家的团圆之路。”
影壁区域则还原了“1933文物装车”的历史场景:排子车、钉封木箱和人物雕塑,重现了当年北平深夜抢运文物的紧张时刻,背景墙上还标注着北京-上海-南京-重庆等关键迁徙节点。观众可在此化身“文物押运员”,通过互动拍照体验当时刻不容缓的紧张气氛。
观展解码
国宝守护背后的精神内涵
展览共设有四个单元,分别是“旧宫新生”“战火征程”“故园归梦”以及“重访南迁”,其中前三个单元在颐和园博物馆展出,聚焦颐和园文物南迁北返的具体过程;第四单元则设在德和园扮戏楼,展现整个文物南迁北返的宏大历史,深刻阐释国宝守护背后的精神内涵。
德和园部分可算作展览的第四单元,同时也能自成一体。通过将颐和园文物与其他博物馆南迁文物重新汇聚一堂,完整呈现故宫、历史博物馆等当时北平其他的文博单位参与南迁的过程,并将文物南迁是北平市各文博单位协力完成的保护民族文化的壮举这一重要信息传递给观众。同时,点明“典守精神”,这一驱动文物工作者们毅然踏上南迁征程的精神动力,及其对今天的文博工作者们所起到的指引。
从这一单元中,人们可以看到故宫、历史博物馆、国子监文物的迁徙过程:
1933年2月至5月间,故宫文物分五批南迁,以火车载运经平汉、陇海、津浦线抵达浦口火车站,再由江轮分别运抵上海、南京。1936年12月,存沪文物运至南京朝天宫保存库。1937年8月至12月间,存朝天宫文物分三路西迁启运:南路80箱文物存四川巴县飞仙岩,中路9331箱文物存四川乐山安谷乡,北路7287箱文物存四川峨眉。此外2954箱文物因来不及运送,留存南京。1946年,三路西迁文物集中重庆,至1947年12月东归南京。1948年12月至1949年2月间,2972箱文物分三批迁运台湾。1950年至1958年间,6036箱文物北返紫禁城。
1933年2月至1935年6月,历史博物馆将16915件重要文物分六批南迁至南京、上海。1936年7月,北平历史博物馆划归中央博物院筹备处,藏品悉数归于中央博物院。1937年,中央博物院与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一起踏上西迁之路,最后抵达云南昆明和四川乐山安谷乡。抗战胜利后,中央博物院的文物于1947年3月运回南京。1948年12月20日至1949年1月27日,南京国民政府要求中央博物院分三批将852箱11729件文物运往台湾。
国子监文物石鼓10件及音训碑1件,装箱11箱,于1933年4月19日,同故宫第四批文物南运。随北路最终存于四川峨眉。1950年运回北京,拨至故宫博物院。
“园说Ⅶ——南迁北返 移珍永续”不仅是对这段历史的回望,更是对“文物典守精神”的传承。正如展览中所说:“愿吾辈承载的故事,化为不灭的星辰;愿那‘典守’的力量,点燃你心中之火。当你凝视我,愿你不止见证历史,更能触摸到那份超越器物的敬畏,那份守护根脉的担当。请接续这炬火,成为新时代文明的守护者。”而这,正是这场展览最终的意义所在。
观展提示
●时间:至11月16日
●地点:颐和园博物馆、德和园扮戏楼
●票价:展览免费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