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讲堂|《周易》第四讲——“二五合一⊙”返先天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26 06:55 1

摘要:什么叫无极○大道?《德道经·从道》章也讲“道”,其中有这样几句话:“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物,惟望惟忽。忽呵!望呵!中有象呵!望呵!忽呵!中有物呵!幽呵!鸣呵!中有请吔!其请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祭?以此。”老子以他观察

自然大道就是“王居其一”,是至高无上的。这里所说的“王居其一”、法则、大道法自然,其实说的就是无极○。这是老子在《昆成》章讲“道○”的几句话。

什么叫无极○大道?《德道经·从道》章也讲“道”,其中有这样几句话:“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物,惟望惟忽。忽呵!望呵!中有象呵!望呵!忽呵!中有物呵!幽呵!鸣呵!中有请吔!其请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祭?以此。”老子以他观察到的自然现象确定的大道就是这样的形象。这句话言语不多,但意义很深。

《德道经》里好多都是古汉语,简单解释。“孔容之德”,是大道,大道自然。“惟道是从”,是说只有遵从大道,一切按大道规律办事,就是“惟道是从”。“道之物”,是说道是物质性的,道之为物。“道”究竟是什么形象?是什么内容?是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就是混沌,朦朦胧胧、混混沌沌、窈窈冥冥、昏昏默默的状态。这就是大道、无极○,无极○大道。“道”没有固定的形体,却有形象,这个形象就是物质性体现。这是物质,并不是形象,不是形,而是质,是质性的。这个质性包括什么?就是真实无虚、精炁。所以,虽然“惚兮恍兮,其中有象”(真空生妙有),“其中有象”的象就是精炁。从古到今,道是恒久常存,无所不在,处处都在。万物都是禀受道炁后生存发展,万事也是禀受大道之炁而发生发展变化。但大道却又无形无象、无声无色,要想视之又不见,听之又不闻。正如《庄子·在宥》篇中广成子所描述的一样:“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

想看,看不见;想听,听不到;想摸,摸不得,所以说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这就叫惚恍。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为惚恍。这是前面章中的描述。恍兮惚兮也罢,惚兮恍兮也罢,窈兮冥兮也罢,都反映了对道的体悟,是对大道形象的描述,而且是反复的、多方面的描述。这里有几个关键字,一个“象”,一个“物”,一个“精”。“物”实际就是道的象,“真”就是精,是“精炁”,这里的“信”实际就是“真”。反复描述说明什么?常人习惯眼见为实,对道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就会认为不存在。但老子站在宇宙的高境界看“大道”是什么?就是这个描述。其中最关键的三个要素,是“精”、“象”、“真”,说到底就是宇宙本源里精华性的物质。

“其请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大道”这两个字,从古到今,这个名字去不了,从古至今都称无极○为自然大道。“其名不去,以阅众甫”是什么意思?“以阅众甫”,“众甫”在这里是什么意思?“阅”是禀承、检阅、阅读。阅者,禀也,当然是给予的意思,阅还有检阅、检查、审阅、经历等义。 “众”是众多、众多人。“甫”为始,开始的始,启动。这几句话连起来怎么理解?就是说,万事万物从大道中得到“精气”而生,其动作、起居,就是启动、开始,都从大道中所生,就这意思。“吾何以知众父之祭?以此。”就是说,万事万物的启动、生长、变化、发展,都是从大道的精一之炁开始的。

《德道经》里还有《道纪》章,整部《德道经》里,只有这三章是形容大道的。当然,其它章中还有一些,但集中形容大道、讲述大道无为、无为自然的,就这三章。《道纪》章曰:“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是什么意思?就是讲大道的“微”、“希”、“ 夷”三个特性。“夷”是看不见。“希”是什么?是没声音,没声音就听不见,所以叫希。“微”是什么意思?太小太小了,比如真炁、真灵等,这些怎么能看得见、拿得到、摸得着?讲其非常小,所以曰微。看不见曰夷,听不见曰希,摸之不得曰微、很小,这三个特点都不可能得到,因为是无声、无色、无形,是口不能讲、口不能言、书也不能传。

“当受之以静”,这才是真正的要害。大道的特点是,口不能说,手不能摸,书也不能传,怎么去感受大道呢?“当受之以静”,只有静的状态下,才能知道大道是什么样的,大道是什么。“受之以静,求之以神”,大道不是靠主观意识求来的,也不是靠嘴能问来的。即使别人讲了,口能言的、文字能表述的内容,或者能给予什么形象的,那都不是道,道不可言。正因为大道具有这几个特点,所以说“混而为一”,就是说,声、色、形、精几个是混而为一,是混混沌沌的。

“其上不攸,其下不忽,寻寻呵!不可名也”是什么意思?前面说到声、形、色都是没有,没有就是完全混沌在大道本源里,“混而为一⊙”就是在真炁里藏着,其形、象、精、名、声,全在里面。“混而为一”以后,在上面不攸,在下面也不忽,“忽”就是虽然处在下位,也不会把自己迷失。

“寻寻呵!不可名也”,“寻寻”就是指行动无穷尽,是一个形容词,形容行动无穷无尽。道不可以名,不能仅仅用五色分别。非音声,也不能用“宫商角徵羽”五音去分别。还有非以形,就是不可以用长和短,或者用其它度量来衡量。“复归于无物”,是说由有质变为无质的过程,才叫无形之状,是为无状。虽说道是无形的,但可以生有形,是无物之象;虽然道本身没有物质的形象,但可以为万物设置形象。西方说上帝造物、上帝造人,其实就是说虽然宇宙本源自己没有形象,但可以给万物造个形象,这叫无物之象。这个无名、无象,无形、无声、无色,就叫恍惚、惚恍,是“若存若亡”。说在,又看不见、摸不着;说不在,实实在在的又有一种真炁,也有形、象、精,等等。所以是若存若亡的形象,虽然说迎之不见,迎过来也看不见。不见其首,看不见源头在哪里,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结。在大道前面看不到头,跟在后面也看不到尾,看不到终结,那就是无始无终。

“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这两句话意思是,圣人执守古道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变化执行大道规律,生一以御五。大道生一,但要御物。大道生一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生了万物,最后要御物,就是驾驭、主宰万物。“以知古始,是谓道纪”,就是从古到今,大道是始终不变的,是宇宙本源,宇宙的老母亲。大道的本是整个宇宙万事万物的“本”和“始”,既是根本,也是开始,其实也是终结。大道终结就是万事万物的终结,宇宙本没有终结,无始无终(如环无端)。大道既是根源,又是纲纪,是宇宙空间的、万事万物的纲纪。在《德道经》中,老子就在这三章里讲解了什么是无极○大道,解释了无极○。

何上公在注解《道德经》里有几句话,说道无形象,无方所,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摸之不得,不可名状。就是说,道难以形容,虽然无形无象,却又是万物的根本,根本即纲纪。作为无极○大道,是至“无”,虽然是无,又是至有。道是万有的,为什么?世间万事万物都是道生的,说无,却有,就这个意思。说是“虚”,其实又是“至实”,因为道生育万物,实际就是实实在在的,实际有的。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虽然视之无形,却能形形。虽然听之无声,却能声声,这是道的特点。大道可以超越九天之上,也可贯通大地五洋之下,虽然离不开“炁”,大地运行也靠“炁”,但又不杂混炁,道炁是至圣纯洁的。无极○大道把大炁、精炁灌注于太极中,又包罗了太极之外,实际整个宇宙空间。太极之外,到处都是大道真炁。所以说,道是“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渺兮冥兮,万劫而不坏,它为生天生地之母”,万物的始祖,天地、日月、风云、雷泽,无不由无极○而生。天地、日月、风云、雷泽,是八卦的几个因素,也可说是八个象,都由天地所生,由无极○大道而生。

古今中外的人、物,其性也无不由此而降,这是说什么意思?从古到今,人的本性都从无极○来。人生到世间,不管做王做相,还是平民老百姓,都从“无”、“真”、“炁”下降,这就是本源。按照俗话说,就是我们的老家。也就是说,古今中外人、物之性无不由此而降,“仁义礼智”亦寓其中,“仁义礼智”就是五德,天道的“五德”是“元亨利贞”,都包括在“炁”里,存在于无极○中。在无极○里,混然一炁,静极而动,静到一定时候就要动。动了后,万物才渐渐生长,像元会运世也是靠无极○运转。动极之后也要静,万物就要渐滅。生和灭都由无极○决定,就靠它的炁机运动后决定。是静还是动,宇宙万物之所以生,是因为无极○开始动;万物要灭,是因为无极○的静。天、地、人、物,最后都要归于无极○。当然,天地人物在某个历史运程、时空运程中有生也有死,生和死的阶段实际就由“无”决定,由“炁”决定。生从宇宙本源来,死还得回到那里去,就这个意思。所以说,归于无,循环往复,周流不息,这就是无极○大道。我们在此所说的,循环往复,周流不息,说的就是真炁。

在先天理性里,对应先天的元、亨、利、贞,包含了天地的五德——“乾元亨利贞”。图中间是“乾”,在常道的五德就是“信”。

“乾元亨利贞”,“仁义礼智信”,实际已经包含在无极○中。我们从其它物质方面讲了大道,从大道理性来说,就是无极○理图的模式。“仁义礼智信”从哪儿来?从“五太”中演变来。因为在无极○演变过程中,无极○演变了太易、太初、太始、太素,最后到太极☯,当然,从太虚才开始演变。“五太”实际就是“五德”演化的过程,对应的是“乾元亨利贞”。对常道、对人来说,是仁、义、礼、智、信;对天道来说,是乾、元、亨、利、贞,都从“五太”中演变过来。具体而言,元、亨、利、贞无极○那个混混沌沌的炁团里就有了。后来演变成“五太”,有了“五太”的五行,才有了“仁义礼智信”。区别就在于一个是天道的,一个演变成“理性天”后,就变成“仁义礼智”。在人的“五德”里,因为人的生命禀天炁而生,所以人就在真常中,在常道里,就具有仁义礼智信。禀天地之炁而来,天的理性就在其中,这就是“性”。后面还要讲为什么人进入后天就失去了仁、义、礼、智、信“五元”,这五元有许多因素已经消失了,或者消耗了,所以人才出现了这样那样的毛病和缺点,这个下一步再讲。

讲理性天的时候,讲到“至理浑圆太极先,彻终彻始彻中边,二五合时周性命,一三判处贯人天,羲皇画后真宗显,圣圣源源赖此传。”太极☯之先为无极○,无极○之内含“五太”,“仁义礼智无极○线,化线归道返自然。”下面简单解释这几句话。

“至理浑圆太极先”,就是讲的“理性天”,是混混沌沌,圆圆融融。无极○在太极之先,是说太极从无极○生来,所以无极○在太极之先。“彻终彻始彻中边”,就是无极○图形由整个大道的真炁灌注其中,包括中间、边缘、开始、终结,没有界限,也就是无终无始,无内无外,无大无小,没有终也没有边缘。就说大道是一个混然的物质,是混混然然的。

“二五合时周性命”,就是说,我们在修证过程中要掌握的“二五”。五就是五行,也就是“先天五”和“后天五”,这两个五必须要相合,从后天返到先天,性命才能完成,才能周全。“羲皇画后真宗显”,伏羲是皇,叫伏羲老祖,他画了先天八卦后,真正先天的东西才传到人世间,传到人世间后传到显态,我们才知道有《先天无极○图》。《先天无极○图》实际就是解释无极○、解释宇宙的模型。

“一三判处贯人天”,“一”是太极⊙,“三”是太极所生的万物。万物都是从无极○产生来的,无极○的真一之炁、精一之炁贯入宇宙万物,“天地人神鬼”全部都从无极○来,“三生万物”以后,万物生成产生,这时就是判别、分辨,“贯人天”就是无极○、整个大道真一之炁贯通到“天地人神鬼”中。

“圣圣源源赖此传”,就是自古以来,凡修成佛道、圣贤的那些成就大道之人,一代一代都是从无极○、从后天返回先天,要后天和先天相合,最后返回到宇宙本源去。也就是说从一三判了以后,就要返回到先天,完成了性至命,返回宇宙本源。一代一代源源不断地都是根据“仁义礼智信”这五德返。

“圣圣源源赖此传”,传什么?靠什么?靠德性,靠五元。离开五德,要到宇宙本去,你要达到圣和贤、贤和佛,反本还源,是不可能的,所以说“圣圣源源赖此传”。

“太极之先为无极○”,大家已经知道无极○生太极,所以,太极之先为无极○。“无极○之内含五太”,关于五太,已经讲过了,也有示意图,大家从示意图了解其一般规律。“仁义礼智无极○线”,仁义礼智就在五太天里面,五太天层次里就是仁义礼智,所以叫仁义礼智无极○线。“化线归道返自然”, “仁义礼智”,这些德还带线的时候,就是说还有后天痕迹,“仁义礼智”这五德还带有某种虽然是正性的、善性的、德性的东西,但和自然还有一定距离,最后要达到自然境界,要“法自然”,就要把这个线突破,也就是“破零”。破什么?要把这个圈去掉,去掉变成混混沌沌,“仁义礼智信”变成混混沌沌、浑然一体的时候,那就达到“无极○”,到那时也无所谓善和恶、上和下、美和丑,完全效法自然大道,完全与自然相合。无论说仁、义,还是礼、智,这时就是非常自然,用不着现在所说的还要有后天,用后天去修“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德性,把它们之间的痕迹去掉了。那时我们的所作所为,就是自自然然的德性,所说、所做、所为,就是完全与自然相合的。也就是说“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就不像现在用后天主观识神意识用事,就不存在还需要大脑想一想事怎么做的问题。凡事只要一件事出来,马上就有答案,不假思索,该说的就说,该做的就做,这时才是真正自然性的东西。

什么叫得自然天人感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不要用后天意识,要用先天意识。先天意识是什么呢?先天意识就是自然无为。一般来说,第一意识是符合先天的,因为这个时候人没有思索,没有经过大脑后天的思索,所以是符合先天的。这时完全是一件事情出来后,马上反应出来的,就是在大脑里属于潜意识的流露。潜意识是什么呢?就是先天。潜意识靠什么呢?一个是靠质性中本有的,另一个靠后天中逐渐在主观意识修证、积累正能量的基础上,逐渐把潜意识开发出来。元神潜意识所说、所做、所为都是属于道性的,没有后天的东西。当然,这个过程,是一个需要不断修炼、修正、培养、积累的过程。并不是说,今天出现一件事要用先天,如果先天水平没有达到是不可能的,弄不好可能就胡说八道了。我们知道,潜意识中就是人的先天,靠自己慢慢地修炼、修行,用正性之心把潜意识真正开发出来后,才能达到这种境界。从修心的层次来说,达到菩提心以后,才能达到这个水平。我们一般人都是用识神,这个事怎么办好,怎么对自己有利,反正就是翻来覆去考虑,就离不开主观意识。就由后天决定怎么去做、怎么去想,这往往就是错的。

为什么说修心是整个修证过程的核心,修身从始至终的整个过程,就要把心修好。心修不好,这些知识懂得再多也无用。只能说学了理性知识,学了理性概念,而没有在心上下功夫,没有把心修正,还被后天的阴性东西主事。因为现在人心和潜意识中,叫智和慧没有圆融之前,先天后天没有合一之前,没有返到无极○,或者没有到太极,连太极都没到,谈什么菩提心!说主观和客观相合、天人相应,等等,这些都是虚的,就达不到、不可能实现。

所以,刚才为什么把《先天无极○理性图》又画一次?就是让大家知道,这是先天里面的,本性中带来的,但因为在历史时空上有消耗,把五德、五元这些丢失不少。现在修炼就要把这个丢失的补上,使它圆满起来,最后五元要合一,先天和后天再合一,最后就是天人相应,就可以达到“法自然”的境界,那就是自自然然。修炼到一定层次后,就应该自自然然,自然而然。这是什么意思?就是说一切都要顺其自然,不能因为主观意识动个念,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这就不顺其自然。还动用后天意识,心就没有合道。也就是说,“五元”里面还缺了东西,五德、五元不圆满,所以后天就容易用事,容易干扰自己的先天。修来修去,还是要在“心”字上下功夫。我们讲二五合十,就是先天的五,后天的五,最后要达到成“一⊙”。再向上是达到“○”,混混然然。

作者介绍:王胜,字圣,号崆峒山人,别号道子。甘肃省民勤县人,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中国第22批援马达加斯加医疗队针灸科医师,马达加斯加塔那那利佛大学孔子学院中医药文化和健康课程特聘教授,中国民族医药协会科普分会常务理事,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教材主编。

王胜先生从事中西医科研、临床工作二十余年。在治病救人的同时,热爱传统文化,对《易经》《德道经》《黄帝内经》有二十余年的修身实践与感悟。在对马达加斯加医疗援助期间,将《德道经》、《周易》、《黄帝内经》、《黄帝四经》等一些优秀传统典籍远播海外,并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予以刊登,达到弘扬《周易》、《黄帝内经》、《德道经》、《大学》、《中庸》救世治心的效果。

主要著作:《老子〈德道经〉释译》、《老子与修身明德》、《中医文化与生命健康》系列教材、《中华易经与世界大同(基础篇)》、《东方心理学》。

来源:全景新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