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为它不但对人体有害,还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一级致癌物。问题是,它用起来太“方便”了——让面皮更筋道、颜色更白、保存时间更长。它常常被违法使用在鲜面条、饺子皮、馄饨皮这些我们天天吃的主食里。
小时候最盼的,是母亲下厨擀面的声音。
锅里水滚得欢,案板上面皮翻飞,一碗热腾腾的手擀面或一盘晶莹剔透的饺子,是多少人心中家的味道。
但你可能没想到,这些看似朴实无害的主食,恰恰成了硼砂“藏身”的最佳地点。
硼砂是一种化学物质,在工业上常用于玻璃、陶瓷、清洁剂的生产。但在食品中,它是被明令禁止添加的非食用物质。
因为它不但对人体有害,还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一级致癌物。问题是,它用起来太“方便”了——让面皮更筋道、颜色更白、保存时间更长。它常常被违法使用在鲜面条、饺子皮、馄饨皮这些我们天天吃的主食里。
我们先把话挑明:硼砂不是调味品,它是毒性明确的化学品。它一旦进入身体,会在肝脏、肾脏中蓄积,干扰细胞代谢,长期摄入甚至可能诱发肿瘤。麻烦的是,它没有明显的味道,吃起来不易察觉,这才是“防不胜防”的关键。
有人说,少量吃点应该没关系吧?这就像每天喝一口洗洁精,短期内看不出问题,但时间一长,慢性中毒就来了。硼砂的累积性让它变成了“慢性杀手”,尤其对儿童、老人和孕妇更加危险。
特别要提醒的是,路边摊和小作坊的鲜面制品,是“重灾区”。因为没有严格监管,硼砂往往被当作“祖传秘方”偷偷加入。它能让饺子皮煮不破、馄饨皮滑不糊、粉条不黏连,商家图便宜、图稳定性,消费者却吃进了潜在毒素。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难通过眼睛或味觉分辨出硼砂的存在。但是有几个小技巧可以帮你提高警觉:第一,看颜色,颜色特别白、透明度高的鲜面皮,警惕硼砂的可能;
第二,看口感,如果筋道得“离谱”,反而要小心;第三,看保质期,正常情况下,无添加的鲜面条常温下保存不过两天,一旦放了好几天还不坏,就很可疑。
说到底,食品添加剂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超范围和非法使用。硼砂并非食品添加剂,它本就不该出现在餐桌上。我们要做的,是对“来路不明”的面皮保持警惕,尤其是在买散装面条、手工饺子皮时,选择正规、有资质的商家,别贪图一时便宜。
硼砂的毒性,在国外也早早引起重视。早在上世纪,美国、欧盟等地就已全面禁止其在食品中使用。我国也在《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里明确规定:硼砂不得添加于任何食品中。但现实是,监管再严,也难以完全杜绝个别商家铤而走险,买卖背后的灰色地带,仍需你我提高警觉。
吃进嘴里的东西,不能光看味道和口感,更不能只听商家的一面之词。很多人看见“手工自制”“祖传配方”几个字就心动,其实这些往往是监管盲区的掩护伞。真正的健康,是对原材料的透明和对规范的敬畏。
说到这里,不少人会问:那我还能安心吃饺子吗?答案是肯定的。自己动手做的饺子皮和馄饨皮,是最安全的。哪怕是买成品,也尽量选带包装、明确标识、有生产日期和厂家名称的正规产品。超市里冷藏柜里的正规品牌,虽然贵一点,但安全性更有保障。
想要彻底避免硼砂的风险,还有一个办法——减少对“筋道感”的执念。很多人嘴里说着健康,却在吃面时非要“QQ弹弹”、“久煮不烂”。这其实是给了不法商家可乘之机。如果我们能接受面皮天然的韧性和变化,反而能逼退一些“化学手段”。
硼砂在中药里曾被用作“外用洗涤”,但那是几百年前的用法,如今早已被淘汰。它在现代食品中,本该彻底消失。可一旦被错误地作为“传统经验”传承下来,反倒成了危害大众健康的“文化残渣”。
别小看一张饺子皮,它可能是你身体健康的“第一道防线”。吃得安心,得从每一口开始;识得清楚,也得从日常中练出“火眼金睛”。
再说到底,硼砂这件事,并不是某个地方、某群人专属的问题。它是整个社会对食品安全意识的考验。我们习惯了吃得快、吃得多,却常常忘了吃得对、吃得安全。
关于检测硼砂的“民间方法”也不少,比如用姜黄试纸、用火烧、用醋泡,但这些方法不够准确、容易误判,如果怀疑买到了含有硼砂的食品,最可靠的做法是——别吃,留样,举报。
食品安全的底线,不能靠运气,更不能靠容忍。它靠的是我们每一个人对健康的坚持,对良心的坚守。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刘红梅,王小明.硼砂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及其在食品中非法添加现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20,30(4):445-448.
[2]胡佳.食品中非法添加硼砂的检测与监管对策研究[J].食品安全导刊,2021(14):122-124.
[3]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R].
来源:马医师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