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区茶室里,居民烦心事在谈笑间化解;广袤牧场上,“马背服务队”保障转场无忧——甘肃省合作市面对高原牧区分散、服务半径大的治理难题,积极探索符合地域特色的基层治理新路径,将服务精准送达群众身边,有效提升了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社区茶室里,居民烦心事在谈笑间化解;广袤牧场上,“马背服务队”保障转场无忧——甘肃省合作市面对高原牧区分散、服务半径大的治理难题,积极探索符合地域特色的基层治理新路径,将服务精准送达群众身边,有效提升了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合作市,近年来通过整合资源、下沉力量、创新机制,着力破解基层治理瓶颈。一系列务实举措,正转化为高原小城触手可及的民生温度。
综治中心“一站解纷”
合作市综治中心是当地基层治理的“中枢”。走进中心,法院、司法、公安、信访、人社等部门窗口集中办公,群众诉求实现“只进一扇门”。今年8月,州委政法委在合作市调研时强调,要“以法治思维和系统观念统筹推进重点工作”,为治理创新指明方向。
该中心创新推行“123456”工作模式,即坚持服务群众一个中心,化解信访问题两个关键,抓实矛盾化解三调对接,提升综治中心四个实战化,锻造基层治理五支队伍,实现平安建设六项提升。自运行以来,合作市综治中心接待群众11300余人次,办结事项、化解矛盾4560件,办结率96%、回访率100%,挽回群众损失4800万余元,高效解纷的实效看得见、摸得着。“以前打官司费时费力,现在不到3天就调解好了,还免去了诉讼费。”当事人王某拿到调解协议书时感慨道。中心已成为高效化解矛盾的“终点站”和保障平安的“枢纽站”。
网格服务“暖到心坎”
针对城市社区精细化服务需求,合作市构建起“网格化+十户联防”工作体系,持续优化1616名网格员队伍,动态组建299人的市乡两级先锋队,形成“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动态管理机制。同步规范调度运行与责任体系,聚焦矛盾化解、民意收集和应急响应,依托“陇情e通”“羚小帮”等平台实现线上线下联动、信息直达高效,推动网格治理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服务。
网格员常态化开展“三查三访”,成为社区动态感知“前哨”;针对“一老一弱”群体,社区还组建“帮办代办”小分队,今年以来累计上门服务1486次,处理养老认证等群众急难问题1224件,真正实现服务送上门、温暖到心坎。
牧区治理更具挑战。佐盖曼玛镇创新实施“五季闭环”精准服务机制(春备、夏管、秋收、冬储+春季转场),特别成立党员“马背服务轻骑兵”,主动跟进牧民转场路线。“服务队带着B超机、制氧设备随行,看病咨询不耽误。政府还提前在克莫牧草基地备好青贮饲料,解决了春季缺草的难题。”牧民才让扎西的体验,印证了该模式精准对接游牧生产生活规律、有效破解服务半径大的成效。
多元共治“邻里益家”
合作市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格局。通钦街社区试点“社商居联合服务中心”,组织商户开展“热爱集市”公益活动,商家以优惠价提供商品,部分收益定向用于社区“一老一小”服务,实现惠民生与促商业双赢。绍玛路社区盘活党群服务中心资源,实行“时空共享”:白天作为老年人活动空间,下午变身“小红星公益课堂”,引入大学生志愿者提供课后辅导,有效缓解双职工家庭“看护难”。碌曲路社区组织居民制作手工艺品义卖,所得善款用于社区公益和设施维护,增强了居民归属感。这些实践有效整合了社区资源,激发了内生治理动力。
高原善治“智联未来”
在甘南州“办实事、惠民生”治理方针的指引下,合作市治理能力与水平得到持续提升。佐盖曼玛镇正融合传统游牧智慧与现代手段,打造“线下市场+线上直播+合作联社”立体销售网络,党组织已培训储备“牧民主播”12名,积极为即将到来的牧产品出栏季拓宽销路。同时,合作市正着力完善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探索拓展智慧治理应用场景,旨在更精准地对接群众多元化需求。
合作市通过建强综治平台、做实网格服务、推动多元共治,有效应对了高原地区治理挑战。佐盖曼玛镇党委书记石永刚表示:“牧民跟着水草走,服务就不能困在办公室里。”这朴素的话语,道出了合作市基层治理的核心——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推动服务精准直达。从高效化解矛盾到主动靠前服务,从单一管理到社会协同,合作市的创新实践,正转化为各族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感,为高原地区提升治理现代化水平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下一步,合作市将继续聚焦民生福祉,深化治理创新,努力绘就高原小城更加和谐幸福的图景。
记者:袁玉花
来源:羚城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