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光芒重现,王者归来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1 13:24 1

摘要:盛世最不缺的就是选择。S级制作电影于乱花迷眼的世人,俨然如《长安的荔枝》里一盘以命相搏的荔枝鲜,任君采撷的背后是血淋淋的刺刀见红。莫怨到头来遇见的,不过是观众那半途缩回的手,镜头拉开满桌皆然,谁又不是玉盘珍羞。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2025暑期档从“不举”到“雄起”

而《无名》重映

重要的不是票房刷新

是光芒重现

是“被团结的价值”

盛世最不缺的就是选择。S级制作电影于乱花迷眼的世人,俨然如《长安的荔枝》里一盘以命相搏的荔枝鲜,任君采撷的背后是血淋淋的刺刀见红。莫怨到头来遇见的,不过是观众那半途缩回的手,镜头拉开满桌皆然,谁又不是玉盘珍羞。

好在,这个夏天《南京照相馆》爆热,《东极岛》紧跟,《731》殿后……仿佛叶生穿过幽暗隧道,夕阳下中环街市金色阶梯扑面来般豁然开朗。有多少人错过大荧幕史诗般的盥洗室审判,就有多少人添酒回灯重开宴为叶生再返大屏接风洗尘。

电影重映,需满足法定要求和市场条件双重标准,包括时间限制、版权合规、重审流程及放映规模控制等。当然,法定条件与流程都是纯粹技术问题,譬如发行方有完全版权,电影能够重新过审拿龙标、首次公映结束时间需超过两年等等。

然而,真正制约电影重映的是市场实操,也即影片质量与定位。质量过硬具备美学价值或社会情绪共鸣、能引起一定反响的,譬如《青蛇》4K修复技术升级,《泰坦尼克号》3D重映再现经典,《花样年华》25周年重映新增未公开片段等。

因此,无论是从数据上还是体感上,“重映”资质,往往都是青睐那些首映票房表现良好,普通观众和专业领域评价高,作品品质和社会影响力都属上乘的电影。而且这些作品往往都有一个基本共同点:积极阳光、充满能量,引人向光向上。

如果说票房是衡量电影市场影响力的尺子,那么口碑则是衡量电影艺术价值的镜子。《肖申克的救赎》以其深刻主题与时代隐喻赢得无数赞誉,而《美丽人生》则以幽默与悲情交织展现纳粹屠刀下的顽强父爱,触及人性根本,引发强烈共鸣。

SO,重映更像市场经典价值与创新表达平衡器,在电影制作与传播技术“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时,能不时停下匆忙的脚步,等一等灵魂。

电影作为跨文化传播媒介所具有的文化输出力是强大的。凭借文化背景和叙事风格,《无名》一经问世便成功吸引了全球关注:“人类电影的71个光辉”,让世界眼前一亮; “盥洗室审判”和《一条安达鲁狗》并列“世界电影史100年电影表演段落”。

《无名》的魅力就在于此!它的成功在于以人类共通情感和价值观为桥梁,跨越文化和语言障碍,实现文化交流融合。它甚至不同于同类抗战题材《南京!南京》《捌佰》《金陵十三钗》《南京照相馆》同态复仇的“以牙还牙”,而是“杀人诛心”。

文化交流的本质是互通有无、增进理解。这种交流能够带来新的文化生命力,就像在一潭泉水中不断注入活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以“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共生理念为指导推动全球文明互鉴,一直是中国文化出海的宗旨。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该如何实力吸粉?从《黑神话:悟空》到《哪吒之魔童闹海》,从DeepSeek到印巴空战,都做出了有效示范。充满青春力的“国潮”icon,正在日益从“非遗传承”的内敛,走向面向世界的“文化共鸣”与“科技赋能”精妙融合。

国人的抗日情绪永远高涨,血泪铸就的抗日题材电影时刻唤醒国人骨子里的民族记忆。然而有多少人确切了解,这些作品在日本国内是否掀起反思浪潮?

很遗憾,少之又少。日本武士道文化源于中国儒教、佛教和日本神道,对国民影响深远。 “道”文化使日本人毕生心力致于一事一物,追求“心物合一”、“一生悬命”。明治维新成功就离不开武士的参与,因此日本武士不代表蛮力,而是自有内涵。

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历史受惠良多,却做出侵略大国这种邪恶而疯狂战略,一则源于强者崇拜下的称霸野心膨胀,二则迫于近代化转型中的产业困境。

日本人并非天生暴力。日本古代、近代、现代、当代都不乏优秀思想、文化、艺术代表。即便是抗日神剧里双手染血的日本军官,闲暇也不忘书法茶道,起居环境雅致而有品味。“菊花与刀”,恰如其分写照了日本民族性格中矛盾复杂的双重性。

受武士道影响,日本军人都有身为“人”与“军人”的两面。触景生情的物哀文化背后,往往正是砍人头颅的力量崇拜,风马牛不相及的特质在他们身上拧巴的融合。但把日本民众与军人划清界限是徒劳的,因为,国家战略转向绝非个人之力能及。

彼时东条英机为代表的日本主战派崛起,离不开广泛的支持者与社会和时代气氛。所谓“军国主义一意孤行,民众爱好和平”的假设是不存在的。何况,当中国抗日影视总是刻意贬低日本军人,那些“鬼子”猥琐龌龊的形象自然无法令日本国民认同。

中国文化强调良心但日本人看重社会评价,不怕犯错,怕丢脸。这也是叶先生黯然说出“我没有被团结的价值,只能一条道走到黑”博得渡部赏识的内因。石原派的渡部自诩与主战派不同,或许正是在刹那的物伤其类中从文化上真切的接纳了他。

当国家陷入军国主义狂热时,杀戮就成了集体意志。集体意志吞噬个体良知。当“杀人”成为效忠天皇的“荣耀”,一个普通农夫穿上军装就成了冷血恶魔。“我不同意你脱下这身军装,去做一个普通的农夫”,犹如当头棒喝,戳破渡部的自我麻醉。

“知小礼而无大义,畏威而不怀德”的人,罪孽只要不被发现就不成其为罪孽。战败后的渡部一派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释然,试图回国务农逃避战争罪惩。但叶先生戳破了他的幻想,与其说他死于被剃刀切腹,莫如说死于盥洗室审判的无地自容。

而演员王一博的“声台形表”,无一不是“盥洗室审判”的高光。尤其这段酣畅淋漓的日语掷地有声,台词直给的是剧中人,但文化触达的是荧幕下的观众。中国抗战电影史上从没有这样一种手拿把掐的批判,让日本观众既能听懂又无法视若罔闻。

没有歪曲丑化,只有中国文化里少有的平静式疯狂。最终死于切腹,于渡部是罪有应得的武士宿命,于日本观众想必亦有一种物伤其类的和歌式的感伤。

以往电影大多通过“杀人如麻”揭露日军罪行,殊不知他们骨子里就觉得自己没错。不忏悔罪行,只悲叹战败。把甲级战犯供作英灵,仿佛一旦承认罪行大和民族就面子扫地。不敢直面历史,犯了错却死不认账,让日本陷入了一种病态的偏执。

哪里不会点哪里!"耻感文化"塑造了日本拧巴的民族性格,《无名》还就偏偏祭出"耻感文化"大招。影片中“盥洗室审判”视角实际上就是渡部视角,在这迟疑忐忑的视线里,叶生单向支配渡部的上位者姿态,在国人是爽,在日本观众一定是虐。

据说日本海军连弃舰都有仪轨,以避免因丑态而遭世人耻笑。而渡部被叶先生绝对实力碾压,击碎的又岂止是个体的武士尊严。既然不肯直面历史,就让你无法当睁眼瞎,强者从智商到意志到能力的碾压,比说教更容易被慕强的日本人接受。

这便是杀人诛心!何谓诛心,不是取人性命,而是指向更深层次的打击——精准击中对方内心最脆弱、最在意的地方,使其从精神上、意志上感到溃败。

抗日战争是中日两国间无可回避的历史。日本作为一方不能缺席。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绝不能靠仇恨,再现历史也绝非拉仇恨。《无名》过人之处就在于以文化自信为底色,在中日文化交流中触达了抗战主题真正想触达的群体,普通日本民众。

《无名》讲述无名者与日军在黑暗与光明中斡旋的传奇,注意是斡旋而非单方面碾压,森博之饰演的渡部也并非形象单薄的龌龊鬼子。这种描摹的客观克制,使得电影不是一份立场先于观点的“剿匪檄文”,而是一场娓娓道来的“史海钩沉”。

“有的人杀人不用刀”,就像《无名》中何主任的“劝降术”:优雅、冷冽、精英范儿,杀人也不沾血。其可怕在于,攻击者往往用事实或者对方无法否认的逻辑,一环扣一环,最终让对方的立场、尊严土崩瓦解。这种攻击,不需要咆哮和谩骂。

就像劝降国民党军统站长,“你心中的国民党早在民国十几年就已经死了,你现在看到的,只是尸体腐烂的过程”,这段审讯话术的专业性,大写的服!

对国民党元老来说,1927年以前的国民党是信奉三民主义的党,是革命的党,是进步的党。1927年以后的国民党是落后的党,是新军阀的党,是江浙财阀的党。这是实话,也符合史实,是大多数国民党元老都能认可的说法,是大家的心照不宣。

信仰打击的杀伤力是巨大的,足以令人瞬间丧失辩驳气力直至自我怀疑。而观影的我们和审讯时站在暗影中观察的渡部一样,听到一半便知审讯已结束。这种笃定,是因为这段话术逻辑上环环相扣,从理论和合理性上为变节提供了充分的借口。

日本民众的观影心态,难保不正如国民党军统站长面对何主任的劝降。毕竟,程耳的必杀技是克制着不做震撼的视听炫技,不还原战场的血肉横飞、不复刻屠杀的惨绝人寰,却用地表最强摄影机阿莱65,冷静拍摄着侵者略铁蹄下的民族暗夜。

有些电影,开始就是结束。有些电影,结束才是开始。大喊大叫易气竭声嘶,智者轻言却春风化雨。没有刻意渲染残酷,却用光影秤出“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沉重惨烈,和《无名》一起经历过2023电影春节档的观众才懂得,“隧道尽头终有光”。

《无名》终有名。黑红论铸就民意之川,后真相时代的票根托起电影的长尾市场,在雄辩大于事实的年代,证明事实大于雄辩。2024年5月3日,《无名》在日本公映,上映三周累计票房5466万日元,位列2024日本市场华语电影票房冠军。

5月3日是1946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东京审判”开始日。《无名》选择这一天在日本公映,当然不是偶然。那是对历史的血色苍茫里,没有名字的牺牲者们的告慰,告慰他们怀着对盛世的渴望执炬迎风的炽烈与悲壮,“她是共产党”,“我也是”。

2025年8月1日《无名》在日本以特别纪念的方式重映并持续一周。究竟是何力量令日本影院重映抗战影片?甚至,赶在二战日本无条件投降纪念日前夕。要知道抗日电影能在日上映已是难能可贵,而官方以特别纪念名义院线重映更是空前。

明面上的理由很抽象,for主演王一博28岁生日,但行为背后是超越电影语境的潜台词,“亲眼看到敌人的强大,于是便向敌人请教”。《无名》重映其实是强者屠龙的蝴蝶效应。哪怕重映决策早于印巴空战,却与全球军备竞赛新变局不无关联。

真理,在大炮射程之内。抗战电影在日本的接受度背后,是青山遮不住的国力。“不迎合也能杀出一条血路”,才是对日文化出海最好的催化剂与助力器!

来源:锦衣夜行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