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绣的青春对话:西京学子在三都探寻千年技艺的传承之谜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1 14:53 1

摘要:在细雨纷飞的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青石板路在雨中泛着微光。在采留村的一座古朴水族木楼内,省级马尾绣传承人潘干正俯身于绣架前,她用指尖捻着染色的马尾丝,在靛蓝土布上绣出古老的纹样。针尖起落间,她轻声对围坐在旁的青年学子说:“每一针都是与祖先的对话。”

阳光讯(记者 刘杰))在细雨纷飞的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青石板路在雨中泛着微光。在采留村的一座古朴水族木楼内,省级马尾绣传承人潘干正俯身于绣架前,她用指尖捻着染色的马尾丝,在靛蓝土布上绣出古老的纹样。针尖起落间,她轻声对围坐在旁的青年学子说:“每一针都是与祖先的对话。”

2025年7月12日至7月24日,西京学院商学院“针心实意”实践团队跨越千里,深入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开启了一场非遗传承的学习之旅。这支由电子商务专业师生组成的队伍,在刘娟老师的指导下,团队队长王甲田和团队成员石鸿梯、禹露、田涛、周姝锐用12天时间行走于村寨、博物馆与工坊之间,在绣娘们的针线光影中,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尾绣的传承之谜。

寻访:三代绣娘的传承坚守

水族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而水族马尾绣则是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这种以马尾毛为芯、丝线缠裹的独特技艺,早在宋代的《水书》中便留下了犀牛、麒麟等图腾的记录;到了明清时期,盘金堆绣的宫廷礼服更是证明了其工艺的登峰造极。六百年来,水族女子将民族迁徙的历史缝进嫁衣的纹路中,将宇宙的认知绣成背带上的图腾,使得一根根马尾丝在时光的淬炼中化作“穿在身上的史诗”。

7月12日清晨,团队走进云雾缭绕的采留村。土生土长的绣娘潘世晕正在屋檐下刺绣。她手中的绣绷上,两只水族图腾鱼托着葫芦的纹样逐渐成型。“小时候看妈妈这样绣,线头都理不顺。”她笑着展示初学时的绣片,歪扭的针脚引来了队员们会心的笑声。

在采丛村省级传承人潘干的家中,满墙的背带、围腰、翘尖鞋构成了一道壮观的刺绣长廊。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件尚未完工的“马尾绣嫁衣”,密密麻麻的盘金绣需要绣娘三年的工时才能完成。“水族姑娘出嫁时必穿这个,上面的太阳纹是祖先迁徙的路线图。”潘干边说边用指尖轻抚过纹样,学生们纷纷俯身记录这些濒临消失的文化密码。

团队成员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载着核心技艺:马尾丝需要经过蒸煮、染色、晾晒等七道工序处理;古老的“结线绣”技法需要捻搓上百次才能得到半米绣线;背带中央的蝴蝶图腾象征着生命的繁衍……“这些细节在文献中是找不到的,它们是绣娘口口相传的活态基因库。”

溯源:博物馆里的文明解码

在连续几天的走访学习之后,团队成员来到了水族文化博物馆和水族马尾绣博物馆。在博物馆中,陈列着跨越明清两代的马尾绣珍品。当队员们在玻璃展柜前看到与潘干家中如出一辙的太阳纹嫁衣时,忍不住轻声惊叹。“这件清代宫廷赐服证明马尾绣在六百年前就达到了巅峰。”讲解员指出礼服下摆的独特工艺——用马尾丝在蚕丝底布上堆叠出浮雕效果,至今无法被机器复制。

更令团队震撼的是馆藏的宋代《水书》抄本。泛黄的纸页上描绘的犀牛、麒麟等神兽图案,竟与当代绣娘们绣制的纹样高度重合。“这说明图案系统八百年来未曾断代。”团队在调研报告中写道,“马尾绣是穿在身上的水族文明史。”

破题:传统技艺的当代追问

经过前面的学习调查之后,团队成员前往了中和镇三洞马尾绣协会、应丽马尾绣贸易有限公司、三都水族自治县水族马尾绣科普示范基地以及相关工坊。在走访当地工坊时,团队发现了一个令人忧心的现象:绣娘的平均年龄超过50岁,最年轻的学徒也已35岁。“女儿在广东打工,说学这个不挣钱。”绣娘韦阿姨的叹息揭示了传承的困境。与此同时,机械刺绣的廉价产品正冲击着手工艺品市场。

“真正的危机不是技艺失传,而是文化断代。”指导老师刘娟副教授在团队会议上指出。团队随即继续整理调查,重点记录不同年龄段绣娘对技艺的理解差异。令人振奋的是,在采留村池塘边,几位“90后”绣娘展示了她们的新尝试——将水族纹样绣在帆布包上。“年轻人不是不爱传统,而是需要找到情感的联结。”队员在日记中写道。

细雨再次降临,青翠群山中,马尾绣的丝线仍在绵延。当西京学子将相关资料整理出来时,他们完成的不仅是一次社会实践——这些Z世代青年用脚步丈量的,是一部穿行千年的民族史诗;用双手传递的,是文明星火永不熄灭的密码。

来源:阳光报阳光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