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阳春三月,一场别开生面的艺术展——“羊蹬在北京”开展。本次展览系统展示了13年的“艺术羊蹬”实践成果,来自羊蹬的“素人艺术家”创作的绘画、木雕、藤编等100余件作品,表达了“山卡卡”农民的艺术触觉、质朴情感。(3月3日遵义发布APP)
阳春三月,一场别开生面的艺术展——“羊蹬在北京”开展。本次展览系统展示了13年的“艺术羊蹬”实践成果,来自羊蹬的“素人艺术家”创作的绘画、木雕、藤编等100余件作品,表达了“山卡卡”农民的艺术触觉、质朴情感。(3月3日遵义发布APP)
桐梓县的羊蹬镇,自2012年起,由艺术家焦兴涛倡导并成立了“羊蹬艺术合作社”。该合作社秉承与村民共同商讨的艺术创作理念,致力于在日常生活中重建艺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羊蹬艺术项目,展现了艺术乡建的价值,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还开创了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全新模式,犹如一股温润的春风,用“美学经济”的气场叩响乡村振兴的大门。
13年的故事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艺术乡建的三要素,用艺术激活乡村的内生资源与活力,在情感与利益的互动中逐渐滋生村民的主体意识,在村民与艺术的契合中实现乡村振兴。
谁是主体?是艺术家还是村民?如果以艺术家为主体,很容易一时热闹昙花一现。以村民为主体,艺术家是推动者,艺术家换位为“村民”角色,在乡村播种艺术元素,让艺术在村民的心田生长,最终让“村民成为艺术家,艺术家成为村民”。
怎么建?艺术乡建要因村制宜,在当地资源禀赋的基础上因势利导。羊蹬镇林木资源丰富,很多村民以木匠为职业,艺术合作社刚开始从乡村木作入手,尝试让艺术家与当地木匠两两组队共同创作,由此循序渐进,“素人艺术家”得以快速成长。
如何走得更远?过去常说“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艺术乡建应该是“经济搭台文化唱戏,艺术促进乡村振兴”,不能割裂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需要经济土壤的滋养,通俗一点说,让文化吃上经济饭,从而“艺路生花”,为乡村振兴插上新的翅膀。
艺术乡建不仅改变了乡村的面貌,更重要的是,它唤醒了乡村的文化灵魂,让乡村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在艺术的光芒照耀下,乡村不再是单调的田野和房屋,而是充满了诗意和远方的梦想之地。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