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史之李陈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06 07:56 1

摘要:李太祖〔公蕴,1009─1028位〕因臥朝〔黎龍铤〕之失德,恊震文之休祥,應天順人,乘時啓運,有寬人之大度,有宏遠之規模,迁都定鼎,敬天愛民,田租有賜,賦役有制,南北通好,天下晏然。然聖學不開,儒風未振,僧尼半於民間,佛寺滿於天下,非創業垂統之道也。

李太祖〔公蕴,1009─1028位〕因臥朝〔黎龍铤〕之失德,恊震文之休祥,應天順人,乘時啓運,有寬人之大度,有宏遠之規模,迁都定鼎,敬天愛民,田租有賜,賦役有制,南北通好,天下晏然。然聖學不開,儒風未振,僧尼半於民間,佛寺滿於天下,非創業垂統之道也。

②太宗〔德政,1028─1054位〕勇智兼全,征伐四克,友好友之德,習禮樂之文,討賊平戎,勸農耕籍,伸寃有鍾,制刑有律,為守成之令主也。然耽僊遊詩偈之禅,感西天歌調之曲,非經國子民之道也。

為兒時,与群觀遊能自區處,使之引翼前後左右,如眾官導從之儀。太祖見而悅之,因戲曰「將家子當效軍旅事,安用導從乎」,帝應之曰「導從奚間於將家子哉。如間之,何獨不在丁而在黎乎,由天之命耳」,太祖驚異,由是益奇之。受禪之日立為東宮太子。順天三年,封開天王,居於外。十一年,命為元帥,擊占城於布政寨。大軍渡海抵龍鼻山。黃龍見於帝舟,帝獨自負。及至,破之,擒其將而還。十九年春三月丙申朔,帝以所禦衣賜南帝觀道士陳慧隆。是夜光徹觀內。慧隆驚起視之,乃黃龍見於衣架也。此皆天之所命,至是並符之。其稟性仁哲颖悟,通文武大略,至於禮樂射禦書數等藝,無不精諳云。

❸聖宗〔日尊,1054─1072位〕恤民,重農柔遠,能迩置博學之科,重養廉之令,秘閣之有其官,明倫之有其制,文脩武僃,海內謐寧,為嗣德之賢君也。然疲民力以築報天之㙮,費民財以造霪潭之宫,此其短也。

帝善於繼承,誠心愛民,重農恤刑,柔遠能邇,置博士科,厚養廉禮,文修武備,海內謐寧,足為良主。然疲民力以築報天之塔,費民財以造霪潭之宮,此其所短也。恤刑仁民,王正之所先。聖宗慮夫囹圄囚人或有無辜,因饑寒而至死也,則發給衾席飲食,使養其生。慮夫刑獄官吏或有家貧,因鬻而受賂也,則增級俸錢食物,使富其家。慮民之乏食也則下勸農之詔。遭歲之大旱也則出賑貧之令。始終一心,皆出於誠。況又崇道學,明製度,文事骎骎乎內舉矣。南平占,北伐宋,武威赫赫乎外揚矣。

❹仁宗〔乾德,1072─1128位〕天資仁孝,稱為盛德,重名臣之選,置進士之科,侍經筵之有其官,開言路之有其詔,求賢納諫,薄賦輕徭,故能身致太平,俗臻殷富,足為承平之令主也。然開覧山宴,而咱母后之盤遊,鑄龜田鍾,而陷僧尼之簧惑,此其失也。

天符慶壽元年十二月十二(1128年1月15日)仁宗無嗣而崩,遺詔由皇弟崇賢侯之子李陽焕繼位。

帝日角龍顏,手垂過膝,明哲神武,睿智孝仁,大畏小懷,神助人應,通音律,制樂歌,俗臻富庶,身致太平,為李朝之盛主。惜其慕浮屠,好祥瑞,為盛德之累耳。⋯⋯仁宗聖學高明,深識死生之故,如晝夜之必然。遺詔所言,言造乎理,足以覺夫不鼓缶歌而為大耋之嗟者,其為教遠矣。雖然在仁宗言之,則為明道之言。在神宗行之,則為失孝之舉。

⑤神宗〔陽焕,1127─1138位〕脩政立事,任賢使能,設宏詞之科,定兵農之令,政則勤矣。然酷好祥瑞,崇尚浮屠,破敵而歸功,於佛献鹿,而得濫其官,何其愚也。

⑥英宗〔天祚,1138─1175位〕設講武之塲,以嚴武僃,脩孔子之庙,以振文風。籍田有耕,圜法有立,治則詳矣。然儉邪莫辨,賞罰不明,寵任奸臣,而開象脚之路,崇信佛老,而制僧道之科,何其暗也。

南宋・淳熙元年(1174),宋孝宗册封李天祚為「安南國王」。

南宋・淳熙二年(1175),赐安南國王印。從此「遂以國稱,而天下以高麗真臘視之,不復知其为中國郡县矣。」

⑦髙宗〔龍乾,1175─1210位〕初年,專任蘇憲誠、李敬脩之賢臣,共圖政治,賑貧有令,求賢有詔,故天資嘉瑞以前,其政猶有可觀。至天嘉寳祐以後,土木蝟興,盜賊蜂起而亡國之兆已萌於此矣。

⑧惠宗〔旵,1211─1224位〕耽縱荒淫,委政蘇忠嗣、陳慶餘之權臣,君弱臣強,天怨民怒,政暴刑繁,民窮盜起而喪國之兆已決於斯矣。

加以⑨昭皇女主〔天馨・佛金。惠宗女。陳太宗煚后。1218誕─1278歿〕,負荷不堪,陳氏因之以移李祚,可勝惜哉。

抑又論之,李朝之時,世更八帝,傳祚二百餘年,所可稱者,太祖有帝王之量,太宗有智勇之資,聖宗有愛民之仁,仁宗有惠民之德。然太祖立后者三,情牽於爱,而家道不正。太宗制峯有五,當哀而樂,而孝道以虧。聖宗蹈太祖之轍,而立后過制。仁宗惑生母之言,而幽殺嫡母。至於禁嫁百官之女,則神宗溺乱女色之迷也。爱養淫亂之臣,則英宗嬖寵儉人之過也。髙宗以荒淫為樂。惠宗以酒色自娛。帝王脩齊治平之道,果如是乎。在朝之臣,則有李道成之托孤,蘇憲誠之輔政,彷彿乎伊尹周公之忠爱,固可嘉矣。至於陶甘沐、陶碩輔、梁任文、陶處中、李道紀、廖嘉貞、金英傑、曹良翰、楊景通、魏仲弘、刘禹儞、李公平、黄義賢、李敬脩之諸彥,不能正其君以成俗,宜其治之不古若也。他如杜英武之驕淫,譚以蒙之暴橫,何足道哉。

陳太宗〔煚・光昺。1258年禪于太子晃〕應天命之㱕,受昭皇之禪,有仁厚之德,有簡重之容,討叛保民,設科取士。宰相則擇宗室賢能,朝典則定禮儀刑律,陳家制度由此而興。然閨門慙德,踵於唐太之昏風。

②聖宗〔晃・日烜。1278年禪于太子昑〕有仁恕之心,有孝悌之德,仁親睦族,尊賢重道,侍經筵則擇其賢良,輔東宫則選其德行,陳家基業由此而固。然釋教耽心,流於梁武之弊習。

❸仁宗〔昑・日燇。1293年禅于太子烇〕得聖賢之精,有金僊之相,體質渾全,慈仁和易。下詔賑貧而民心益固,選將禦戎而元寇以平,重興事業,昭映千古,足為陳家之賢君。然遊心釋典而築天健之庵,給養僧尼而鑄普明之鼎,非帝王之治也。作偈云「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滅,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現前。」帝固結民心,有光前古,眞賢君也。然遊心釋典雖曰超詣,非聖人中庸之道也。上奉慈宫有光孝道,下任賢輔克定武功,必有仁明英武之資。獨出家一事不合中庸。

❹英宗〔烇・日㷃日䊞。1314年禅于太子奣。1320年崩,年四十五〕定朝班文武之階,制士人科舉之式,大旱則録囚,大飢則賑貸,治急養民,政先風憲,文物制度,渙然一新,亦足為陳家之令主。然從沙門於安子之山,勞民力於英雲之閣,非帝王之量也。

帝神采清秀,飘若神僊中人。善繼善承,所以時臻康泰,治底休明,文物制度漸盛,亦盛主也。然聚沙門于安子之山,勞民力于英雲之閣,非醇中之小疪乎⋯⋯改過不吝,事親惟谨,睦族以悌,尊先祖先妣為帝為后,追遠愼終皆得其道,其家足法而人法之。故上而仁宗称其孝,下而明宗遵其法。治底文明,俗臻福庶,非治效本于身脩家齊欤。

❺明宗〔奣・日爌。1329年禅于太子旺。1357年崩,實際執政三十八載〕天性謙冲,受英宗議,遊神於翰墨之娛,馳筆於水雲之集,勸賢有詩,嗜酒有戒,似可稱矣。然官制冗多,刑獄寃濫,輕信克終之奸,以致國頊之死,豈不為聰明之玷乎。

⑥憲宗〔旺・日㷆〕天資英睿,運撫承平,撰御書則有集,教皇子則有詩,隨朝學士之定其令,著作典雅之有其官,築石堤以防水患,立倉漕以賑流民,亦可嘉矣。然逍遙於甘露之峰,勤懇於瓊林之佛,逐日博戲以為娛,頻年災異而不覺,豈不為人明之累乎。

⑦裕宗〔暭・日煃。1341年憲宗崩,明宗立暭〕至性聰敏,學問髙明,武僃文脩,四夷賓服。紹豐大治之時,政事悉舉,似可取矣。然而晚節信任鄒庚,縱聚麀之欲,開暏博之塲,荒遊無度,飢饉荐臻,陳家之業由此而衰。

1357年,明宗崩,裕宗親政。時元末明初,朱元璋与陳友諒爭,越中立。占城入侵,越內亂。 1369年崩,年三十四。

◉日熞〔楊日禮,1369─1370位〕1369年,裕宗遺诏令恭肃王陳元昱養子日禮繼位。日禮即位後欲改姓楊,宗室失望黜之,降為昏德公。藝宗棒殺之。

❽藝宗〔暊・叔明。明宗子。1370年立。1372年禪于弟。暊主政廿五載〕削平內難,光復舊物,有敬天爱民之實,有保邦制治之規,僊遊有取士之科,葆和有餘暇之集,定國朝禮儀之制,除沙州截脚之令,規模功烈,炳彪宇宙。然恭儉有餘而剛斷不足,外而占寇侵逼京畿,內而逆胡窺窬神器,陳家之業由此而亡。

顺宗光泰七年(1395)二月,上皇命畫周公輔成王、霍光輔昭帝、亮輔蜀後主,及蘇憲诚輔李高宗故事,名《四辅》以赐季犛。四月,上皇語「平章親族,國家事務一以委之,今國势衰弱,朕方老耄,即世之後,官家可輔则輔之,庸暗则自取之」,季犛答「臣不能盡忠戮力輔官家傳之後裔,天其厭之⋯縱糜身碎骨未能報答萬一,敢有異圖」。

顺宗光泰七年(1395)十二月十五崩。外戚季犛輔政顺宗。

⑨睿宗〔曔・日煓。藝宗弟。1373─1377位〕受神之初,留心圖治,選將練兵,設科取士,帝箴有制,皇訓有書,自可有為。然寵任外戚,以啓奸臣僣竊之謀,拒黎錫忠諫之疏。聽子平詭奏之言,親征占城,輕入倚忙之洞,忿兵取禍,卒殞其身。

⑩簡皇〔晛・日炜。1377─1388位,年號昌符〕童心益甚,秉德不常,運寶貨以臧天健之山,頒旗劎以厚季犛之賜,禦寇無謀,威令不振,卒使蒲黄得志,而資福見囚。

1377年1月睿宗殉,上皇藝宗立晛為帝。在位時,季犛勢益大,晛与诸臣谋「如不除之,後必酿成大患」,季犛進讒「臣聞里諺言未見賣子而養侄,惟見賣侄而養子」,致晛于1388年12月退位。廢帝于太陽府被縊殺。

⑪順宗〔颙・日焜。藝宗子。1388─1398位〕聽命權臣,徒擁虛器,金甌之役未罷,石城之宴方醲,列侯就誅,至靈歸隱,卒使赤觜〔鸚鵡饒舌〕横行,而玉清見逼。

⑫少帝〔▢。顺宗子。季犛篡立,降為保寧王〕以幼沖之年,廢立之權出於胡季犛之口,而陳家之祚亡矣。

抑又論之,陳家歷代,凡十二帝,享國一百七十餘年。所可稱者,太宗有帝王之量,聖宗有仁厚之德,仁宗有重興之功,英宗有達孝之實,明宗有文治之體,藝宗有恢復之績。然惠宗見弑,而君臣之道喪,仁者不為也。靈慈見娶,而夫婦之恩乖,義者不為也。以堂堂之天子而為竹林之禅,智者不為也。以肅肅之王姬而為占城之配,禮者不為也。親迎其子之妻,則倫之亂矣。嬖幸倡人之女,則禍之胎矣。後宫苑池之逰,則志荒矣。外戚權臣之寵,則政蠹矣。帝王脩齊治平之道,果如是乎。在朝之臣,則有日燏建咸子之功,國峻献白藤之捷,亦頡頏於郭汾陽、寇萊公之名譽,固可稱矣。至於陳光啓、馮佐周、陳元旦、范五老、段汝諧、張漢超、丁拱垣、范師孟、阮忠彦、黎伯适之諸賢,而時君或以見踈,宜其治之不古若也。他如陳克終之奸邪,陳慶餘之貪鄙,何足議哉。

大抵李陳之亡,雖由綱常之紊亂亦由異端之蠱惑。發庫钱而造佛像,發庫銅而鑄洪鍾,發庫紙而寫佛經,李朝之事佛謹矣。然殺李氏之子孫者,纔出於陳守度之兇險而佛不能救。以天子而為大士,以妃嬪而為丘尼,以王主而為僧眾,陳家之事佛篤矣。然弑陳氏之宗室者,皆出於胡季犛之奸甚而佛不能度,則奉佛之事果何補哉。

若夫胡季犛倚掖庭之親,稔奸臣之惡,肆虐以暴其民,欺君而簒其位,罪盈怨積,海內離心,明人入寇,身虜國亡,死作他鄉之鬼,卒為天下所笑。胡漢蒼承簒國之後,行暴民之政。明人南侵而關河失守,社稷為墟,天綱恢恢,踈而不漏。嗚呼。禮莫大於分,分莫大於名。名分者,國之隄防,不可不謹。名分正則綱常立。彼龍鋌以弟弑兄而簒其國,是乱賊之尤也。而史臣乃以皇帝書之,則名不正矣。季犛以臣弒君而奪其位,是奸臣之魁也。而史臣乃以先主書之,則分不明矣。若按春秋之法,定褒貶之公,固當削臥朝之僞稱以誅逆賊,去季犛之僭號以討奸臣,然後正名分於當時,扶綱常於萬世,而史臣之謬可盡洗矣。至若陳家忠義之臣,如周居敬、陳平仲、阮翰、陳錫、阮鋭、陶堅、陳實、黎桶、陳紹、范玄齡、黎亞夫、阮决、阮雲霓、阮訶、黎勤、刘常、阮沆、何德鄰、陳渴真、梁元彪之諸賢,正氣猶存,芳名不朽,其節義之稱,不可枚舉。為陳家而思報仇,裴伯耆之心,即包胥、豫讓之心也。為陳家而請立後,黎景詢之心,即舅犯、仁傑之心也。萬言之書忠貫日月,非斯文之力乎。七斬之疏義感鬼神,非吾儒之功乎。惜其時君昏暗,不能信聽,以致淪亡,無足怪矣。迨夫後陳簡定帝,即位於播迁之餘,有鄧悉、景真之徒,與之恊謀,奮興義旅,致討明賊。逋姑之戰,幾復陳祚,所謂仁義之師也。夫何輕信讒言,遽殺良將,速取於敗。陳重光帝即位於離乱之際,有鄧容、阮帥之儔,與之戮力,共圖帝業。蔡茄之捷,軍聲大振,所謂復讐之舉也。夫何將帥不和,失其機會,遂至於亡。嗟夫,鄧悉、景真以讒見殺而明人入寇,視夫檀道濟見殺而魏人來侵,岳武穆見殺而金人入寇。讒侫覆人國家,前後一轍,人君用舍之際不可不謹。閏胡既虜,後陳亦亡,境內爪分輻裂甚於周季之時,官吏法峻刑苛慘於秦亡之日。由是明人肆虐,生民塗炭,未有甚於此時也。

来源:Yersee

相关推荐